/小年至,从年画的“灶神”里感受年味

小年至,从年画的“灶神”里感受年味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过小年”。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和北方不同,是腊月二十四。但无论哪天,小年祭灶是年文化的开端。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贴“灶神”年画。



《灶君神位》纸马 清代版 国家图书馆藏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逐渐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在先秦的记载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灶神的祭祀,而这份信仰发展至汉代,关于灶神的祭祀方式与传说内容就基本定型了。



《灶君府》纸马 清代版 国家图书馆藏



但中国地缘辽阔,而关于灶神的起源自然也十分丰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世俗生活和人情爱憎,编出许多有关灶神来历的民间传说。其中的灶神形象,有善有恶,有褒有贬,《张郎休妻》的故事是流传最为广泛的诠释。



《四季平安灶》河南开封木版年画 民国版



民间传说,富家公子张单娶妻郭丁香,后抛弃。郭丁香历尽艰辛,依靠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幸福生活。而张郎却因不擅持家遭遇天灾人祸,家破人亡,以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讨饭到丁香家门口,丁香感念旧情,拿出好饭菜招待他。张郎羞愧难当,投入灶膛自尽。上天感念他自杀悔过,封为灶神。



《三人灶》纸马 清代版 国家图书馆藏



灶神也有女子形象。庄子《南华经》中说:“灶有髻”,晋朝司马彪解曰:“着赤衣、状如美女”。


一些古籍中灶神又从美女变成了老妇。如元代著名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十六《郊社考十九》上说:“知灶神是祭老妇,报先炊之义也。”认为灶神是烹饪术的始祖“先炊”。道教中灶神叫“种火老母元君”,她主管人间饮食,掌住宅生死祸福。后世民间逐渐用灶神奶奶将其取代,并与灶王爷并肩而坐。



《灶神》纸马 清代版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小年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作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都要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一家人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户户在这天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人们谨慎地将灶君图像贴在炉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饼、茶酒等,恭送灶王爷上天。



《上天奏事灶》河南开封木版年画

民国版 国家图书馆藏



送灶是祭灶的主要活动,唐宋之前的祭灶是以祭品供奉灶神,而唐宋之后,道家思想的融入,祭灶就变成了送灶,也就是送灶神前往天庭。在灶神的传说中,灶神手下有两个童子,童子手上各持一个罐。一个为善罐,一个为恶罐。这里面记载了人间的善恶,而灶神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需要将这些呈报给玉帝。《东京梦华录》中的:“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代替纸钱。”就是表现得宋代送灶的情景。



《吉星高照灶》河南开封木版年画 

民国版 国家图书馆藏



到了明代,送灶风俗盛行,人们不仅仅要烧纸钱,还要烧纸马,可见明代的灶君是骑着马上天庭的。发展至清代,灶君不仅仅有马匹,还有牵马的小厮。



《双座灶君》 佚名 清代版

古人过小年,是为了给灶王爷做糖瓜,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我们还有了外卖,祭灶不再是必要的仪式,然而今人同样欢喜小年的到来。


正如有人说:“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小年的停泊,正是年的启动,小年,不仅是古人过年的序曲,也藏着如今每个人的心心念念,愿景与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丽艺术宫殿”(ID:gh_85b5d13bdb1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