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史而新,謇里小镇展览馆

向史而新,謇里小镇展览馆

建筑项目  謇里小镇展览馆
建设年份  2018-2021
建筑设计  goa大象设计
建设地点  江苏省,南通市


常乐镇位于南通市海门区,是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的故乡。因常乐老街改造的文旅项目中张謇故里小镇而得名“謇里小镇”。goa大象设计承担了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其中謇里小镇展览馆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常乐老街的门户。


常乐老街建于乾隆年间,由青石板铺成,东西延伸300多米,小镇展览馆位于东端。北侧毗邻的常乐镇供销合作社是一座保存了一个世纪的木制建筑。


设计首先回答了一个问题:新的文旅建筑如何与小体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和谐共生,并融合当地文脉特征,继承张謇“破旧立新”的精神的同时唤起文化归属感




謇里小镇展览馆以长江入海口北岸崇启海地区(崇明、启东、海门)特有的“四汀宅沟”为原型,依水而建。受地势低洼、多沙的地理条件影响,当地人大多从宅地周边挖沟取土,筑高基地,形成环宅沟渠形态。


通常,宅沟位于房子的南面,若四周环绕,则被称为“四汀宅沟”。宅沟体现了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宅沟可提供饮用水、洗涤水、灌溉水和消防用水,又是一道“护宅河”,房子前面的一座小桥是进入的通道。尽管随着农村的现代化,沙洲地貌发生了变化,但环宅水系和小桥仍出现在在当地民居中,是当地风土的珍贵标志。

作为“宅沟”理念的延续,该项目保留了周围水系,并在建筑的南部和东部修建了新的桥梁,将场地与水上空间连接起来。设计遵循木构老建筑的尺度,设计了由绿植和水景组成的汀州景观,延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创造了自身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对话。

展览馆采用钢结构,立柱隐藏在幕墙的垂直支撑中,形成一个开放的无柱室内空间。核心功能空间交叉处的狭窄庭院使阳光和花园景观进入室内。玻璃和墙体虚实相间,使得建筑内外交融,拥有丰富的光影效果。

分散化和解构策略赋予建筑当代精神,从而创造出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一个完整的建筑形式被分散到四个单独的场地中,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展览馆和木制建老筑之间的尺度对比。


将传统屋顶解构为四个单坡双曲屋面,以现代语言诠释传统,低矮的檐口还回应了老街既存建筑的尺度。每一个屋顶都向中心汇聚,屋面最高点达到15米,为室内展览区提供足够的竖向空间。

屋顶从中心向四周延伸,解构的屋顶对应不同的功能区:门厅、前序厅、展览厅和服务区,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风车状集群,在传统建筑的对称结构中增加了现代语言的不对称节奏和动态。


展览馆北侧的双层屋檐与供销社木构老建筑的两层屋檐产生呼应,以取得新旧建筑体量尺度上的协调。

开阔的坡顶从东侧向西侧逐步抬升,展厅内纯净白色天花则呈阶梯状,顺势层层递进,形成强烈的秩序感,结合序列性参观流线,引导人们参观展品。室内的展陈与空间形态完美配合,浑然一体,呈现艺术之美。

屋面材料为环保型钛锌板,这种轻质屋面材料具有天然耐腐蚀性,适合海门潮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石墨灰色金属与弯曲面钛锌板重叠,与老街建筑中传统的灰瓦白墙相呼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钛锌板将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保护层,赋予建筑独特的魅力。屋面找形采用双曲面数值逻辑进行有效的施工控制。横梁和纵梁为正圆弧,弧度和形状完全相同。四个双曲型屋面使用三维建模方法来控制球形结构的精确定位。

屋顶内部的结构设计为“空气枕”形状的空腔,创造出轻盈感:整体造型中间厚边缘薄。500mm厚的钢梁结构隐藏在构造内部。从各个角度看,屋檐处皆为细长优美的弧形。


吊顶材料为天然木皮树脂版,利用参数化设计软件进行了模块划分。曲线屋面从内部向外延伸,强化了开放的空间边界。当展厅15米宽的折叠门完全打开时,室内场景与室外景观融为一体。

随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复兴需要融合新时代的精神和新的商业形式,才能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城市空间。謇里小镇老街更新及展览馆设计,是历史保护背景下的积极探索。


该项目采用当代材料和设计手法,秉承张謇“更改旧俗,树立新风”的开创精神,为当地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交流中心,促进了南通海门的城市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