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置地钱红:面对挑战,我选择勇敢向前

香港置地钱红:面对挑战,我选择勇敢向前


编者注 : 园景人最新访谈专栏 —— 《 我是设计师 》,走进设计师,聆听他们的心声!



钱红

香港置地中国区景观负责人

香港置地重庆景观负责人

2021年4月23日,香港置地首个“光环The Ring”系列作品——光环购物公园于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开幕。其中纵跨七层高达42米的高穹顶退台式“光环·沐光森林”植物园无疑成为该项目的最大亮点。


钱红回想起自己初入职香港置地时,光环植物园还停留在经过两年反复修改,方案却依旧存在争议的阶段。入职后,她陪伴这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落地,“一路打怪升级”。
她曾形容自己是一个“勇于迎接挑战的人”。而“光环·沐光森林”项目,无疑是她职业生涯中,遭遇过的最大挑战。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带给大众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面对困难,我通常选择往前,而不是后退”

“光环·沐光森林”开业即巅峰,钱红感到欣慰。

几年前,她决定离开供职近十年的龙湖,该项目是最大的原因。从实习到毕业后正式入职,再到调任福州景观负责人,钱红原本预计在福州城市公司深耕至少两到三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她并未想过要轻易跳槽。

“最初到福州公司,我的心理预期是最好能待上两到三年。我更希望自己在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岗位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钱红回忆说。

但植物园项目让她有些动摇。对方描述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又极富挑战”的项目——一处如同美国亚马逊总部般的植物园,植根于一个商业综合体中。“非常难做,有非常多的困难要去解决、非常多复杂的事情要去协调……”

这打破了原有的计划,让钱红犹豫。最终她选择接受挑战。


植物园项目施工现场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带给大众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加上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面对困难,我通常选择往前,而不是后退。”钱红解释道。

“回想起这几年无数的日夜

许多遭遇现在已经可以被当做玩笑讲出来

除了亲历者,他人难以体会其中艰辛”

哪怕早在入职前就打好“预防针”,植物园项目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还是远超所有人预期。

接手植物园项目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确定最终方案。位于商业体内,留给光环植物园的占地面积仅1000平方米,但空高却有42米。如何在这样一个纵向的空间中,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核心门户,对设计及技术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普通景观设计的范畴。

在此之前,两家设计单位已就植物园及室外景观提交过数版方案,但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经过两年的不断拉扯,方案依旧没能定板。设计单位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设计人员情绪也较为低落。

面对这一现状,钱红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设计单位聚在一起,让大家畅所欲言。表达想法,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抒发情绪。

“一方面,我们先弄清楚设计团队的诉求和困难,以及项目遇到了什么难点和痛点,大家好集思广益一起解决;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团队是否也存在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反省和自查的部分。只有沟通清楚了,才能更好地配合。”钱红强调说。


植物园项目施工现场

经过多次沟通和头脑风暴,团队内部就现有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即,要在克服现有不利条件的基础上,做出具有明确主题和亮点的方案。“从项目目的出发,逐步推导我们能够做出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一开始想做植物园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在城市中打造一片绿洲,造一片天堂般舒适美好的乐土。”

最终,团队确定植物园主题为“未来星球”,将科技感与绿化景观结合,延伸出“丛林秘境”“花之溪谷”“悬浮森林”等相应景点主题。


“光环·沐光森林”植物园 设计效果图

主题敲定后,经过设计方案的推敲与拉扯,施工落地阶段大小问题接踵而至。钱红回忆,很长一段时间,团队内部都处于“想解决办法——办法被推翻——想新的解决办法——冒出新的问题”这一无限循环的过程。

“压力非常大。”

最终,“光环·沐光森林”植物园开业即大获成功。



光环 室外景观


钱红回想起这几年无数的日夜,许多遭遇现在已经可以被当做玩笑讲出来,除了亲历者,他人难以体会其中艰辛。

“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的悬浮树原本有8棵,后来因为施工安全问题不得不取消了一棵;因为交叉施工的问题,建筑内部搭满了满堂架把植物包在其中,很多运输和安装的工作只能在高架上完成。

后期施工时,我们要把玻璃穹顶揭开,‘蜘蛛人’绑着绳索下去,悬空时不稳定,是无法进行焊接操作的,所有需要焊接的部分又要另想办法……”



植物园项目施工现场


除此之外,整个植物园移植了大量珍稀的热带植物。团队起初希望能留给植物至少一年的适应与养护时期,在开业时才能呈现给大众最好的状态。但由于各方面的协调原因,引发了计划的多次变化。为了让植物的状态更好,团队在在北碚地区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温室。

“原本计划20年3月将植物移植进去,推迟到11月。我们一面抢施工进度;一面面临无法开暖气,热带植物无法耐受重庆冬季寒潮的局面。热带植物的生长温度需要控制在15°到38°之间。为了保湿保暖,我们在室内的穹顶里搭建了小温室,用薄膜给植物保暖,天气转暖后再拆开。本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结果又遭遇倒春寒。最后,我们只能用电动暖风机在室内吹暖风维持温度,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植物受损。”


“光环·沐光森林”植物园 悬浮树

缺失了一棵悬浮树、某些植物未能挺过重庆的寒冬,植物园项目在钱红心目中,或许不能算是100分的作品,但她依旧感恩,“会以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虽然没有做到完美,但没有大家一起的努力,这个项目可能连60分都拿不到。”

“实习生的小半年,我也曾怀疑过

为什么要在这里贴票、做这些琐碎的事情

但后来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乐观的心态,源于过去的工作经验。还未毕业时,钱红就有幸进入江与城项目组,这也是重庆龙湖与香港置地合资开发的第一个项目。

“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需要磨合的地方很多:观点、工作方式、文化底蕴通通不同。”钱红回忆,但经历过当时的那些困难和锤炼,反而在后期再遇到矛盾与争议时,不会束手无策,而更能坦然地去面对。



工作日常 与多方对接协商


如果说江与城项目锻炼了她调和公司内部矛盾的“强心脏”,那么时代天街项目则锻炼了钱红对于项目上不同单位的管理协调能力。

“做商业项目永远是这样,又要控制成本,出来效果也要好。不仅如此,项目上会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大家的想法南辕北辙是常态,如何解决?我想首先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这样积极的心态为钱红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

实习阶段的钱红,除了学现场管理、学设计外,还要负责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她承担了项目中整理文件、贴发票、审查合同等许多琐碎工作。

“也有过自我怀疑的时刻,为什么要在这里贴发票、做表格,做许多和设计无关的事情。”但骨子里认真的天性让钱红不愿轻易放弃。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琐碎事情占用的时间,她学习并制作了整理表格的工具,还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模板。

“从学生到社会人,许多学校里不好的习惯都要被摒弃。我也曾因为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挨批评。但整个实习阶段,我是以一种谦卑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琐事。”

这段难忘的实习经历帮助钱红树立起严谨的工作态度,也让她建立了清晰高效的工作思路。而这两点收获,让她受益至今。

现阶段,钱红作为香港置地中国区景观负责人,需要管控整个中国区域城市公司的景观项目,70%以上的项目节点都要亲力亲为。“当你的工作量以几何倍数增长时,建立一套高效的管控流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工作日常 与设计讨论方案


除此之外,得益于早期琐碎的工作经历,钱红在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上都有涉足。曾经一字一句审过无数次合同的经历,让她如今在拿到一份合同时,能快速找出其中的问题;而项目现场的经验,也让她快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管控标准,并在团队中沿用至今。

“之前的项目中,我在现场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苗木选型流程,可以高效管控。这一套流程也一直在被使用。”钱红介绍说。

“对场所、空间造成积极的影响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回忆起最初踏入景观专业大门,源自家庭的影响。父亲从事建筑行业,热爱花草植被,让她能够耳濡目染。而小时候居住在棉纺厂的家属大院,推开院门即可看见葱郁的山坡和绿油油的草坪。

大学期间,钱红和同学组队参加大学生设计竞赛,以学校内一处U型教学楼间的消极空间为例,以景观改造手法使其焕发活力。

为了优化方案,他们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寻求指导,也获得许多帮助,对于钱红来说,奖项名次是次要,这次比赛的经历让她第一次深刻意识到“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合作,对场所、空间造成积极的影响,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那时的钱红并未意识到,以后的自己,也将从事这一了不起的事情,并热衷这一事业。



工作日常 把控项目细节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回归家庭”,对于舒适环境的需求也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来的强烈。

疫情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十年的高周转阶段,更倾向于华丽、吸引眼球的产品打造。而在不得不学会与疫情相处的当下,景观设计也由过去追求过多的“眼球效应”,回归自然、生态、健康的初衷。

“疫情时期的景观设计,更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需求。”钱红表示。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她所在的小区遭遇封闭。有时候被关得“受不了”了,想出去透口气,也只能在小区里找个角落坐一会儿,大家都保持着“安全距离”。

她由此开始思考,当下的社区景观设计,或许更需要一些微观的私密空间,仅供一人或两人使用,一方面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也能有一定的隔离,从而保证了安全与卫生。

“好的景观并不一定是高端的东西,但一定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给人们带来好的体验。人兼具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但疫情当前,我们又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何兼顾健康,同时关注人的内心诉求,是疫情时代景观设计师更需要考虑的。”

作者:高雪 图片来源由采访者提供

文字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面对挑战,我选择勇敢向前,今天您在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