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⑪ | 袁乐辉:走向对生命的理解

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⑪ | 袁乐辉:走向对生命的理解


关注我们,加入聚落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袁乐辉

袁乐辉真诚、不善言辞,甚至说话间都不经意地流露出腼腆和某些怯意。这是个内心丰富的人,他在景德镇受教育,也在景德镇做教师,他与金贞华一样留学过韩国,但他选择的是雕塑形态的创作方式。


他常常塑造一个歪着头,安安静静的,好象需要依靠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形象并非是无助,它的依靠好像有某种沉醉的方式,既可以沉醉在柔软的云上,也可以沉醉在自然山水;既可以沉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可以沉醉在幻想的境界中。这种沉醉不需要语言,好像只要靠在一起就足够了。


这些作品并没有借助莹润的釉色来表达,而是用了一种朴素的、类似于传统化妆土的形式,使他的作品表层具有了材料的特殊质地,传递了一种信任和质朴的温暖,一种不需要去证明的亲近感,我常常被他这样的形式所打动。
——白明




Q: 袁老师,您好,据了解您将在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上展出您的《静思》与《云游》两个系列作品,请您谈谈关于它们的创作缘起?

袁乐辉:说起这两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就要追溯到我的教育背景和整个陶艺创作历程的演变,我1998年来到景德镇,那时没有陶艺专业,只有陶瓷设计专业,实际上我在创作中关注的东西和兴趣都和陶瓷设计有关联。那时我除了学习陶瓷设计,还自学广告,这让我对图形以及抽象感觉的捕捉很敏锐,这点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我早期的陶艺创作主要有两大分支,最早做构成系列作品的创作,在做构成的过程中更多是表现形式感,包括探索材料以及传统文化的符号。在做构成系列作品的同时,我又走向了另一条路,从2005年开始做表现观念的作品,创作了系列关注青春期成长、时代流行文化的作品。从这两个方向上的创作一路延伸过来,可以看出我在不同时期的探索变迁,逐渐从最早的形式感的关注、材料的探索逐渐转变为愈加具有主题内容支撑、注入自我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的探索,对我而言,后者变得尤为重要。虽然我的创作一路不断在变化,但串连起来可以看出,我特别关注对生命的理解,通过具象与抽象的语言、材料的转化运用、手与心的微妙合一来呈现特定主题之下的对人的存在与生命的观照。《静思》与《云游》两个系列作品背后传达的观念也是对人诗意地栖居的一种思考,云代表了一种浪漫和理想主义,每个人都守护着自己心目中的一方自在空间,其实最终呈现的是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思考。


袁乐辉作品——《静思》
Q: 从您较为早期的《兴奋系列》、《重构系列》到《青春期》系列,我们能看到您的作品中对传统陶瓷装饰语言的运用,您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陶艺创作的关系,如何实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转化?

袁乐辉:我认为中国的当代陶艺创作一定要有个立场,就是怎么去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如果当代艺术不关注未来的发展则不称之为“当代”,因为当代艺术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向前眺望,第二,当代艺术一定是关注现在的,关注当下的社会现象,与我们当下的时代建立深度关联。第三,为什么说需要面对过去呢?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体系,没有东方文化的体系支撑就无法立足于我们自身的语境。当然,我认为把握这三者的界限非常重要,如何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上,找到艺术创作与当下性社会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这个方向很关键。古话说,“和而万物生”,我们需要在自我与艺术探索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关系。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转化我认为技术一定是基础,但是真正伟大的是思想,传统里面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支撑,但创作的内核实际在于个人面对未来和时代的一种思考。

袁乐辉作品——《云游》系列之二
Q: 在陶艺创作中,您最为关注的是什么?是材料、形态本身的可能性呈现还是基于更广泛的观念的探索?

袁乐辉:我认为在陶艺创作中,对观念、材料、形态的关注都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需要,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泥土是上帝给予每个人都能去触摸的事物,很朴实,人就像一个魔术师,在伟大的魔术师手中,另一种全新的事物能够被创造。材料是依据主体对象对创作的理解而被运用的,这个主体对象是人,人对美、生活、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决定了这点,材料在创作中与人的思想、观念都是不能被割裂的,所以我们对材料应该如何运用不宜持有教条式的经验,而是需要找到材料与自己艺术语言契合的表达路径,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同时挖掘材料的可能性,又能让我们的表达充分地呈现,我认为就是很好的探索。

袁乐辉作品——《云游》系列之三


Q: 如果让您回顾您至今的陶艺创作历程,您认为呈现了怎样的探索脉络与逻辑?

袁乐辉:从我整个陶艺探索的历程看来,基本呈现了这样一种脉络,即从早期关注形式感的探索逐渐演变到通过陶艺创作呈现自己对生命的关注和理解,从各种材料的涉猎尝试转移到逐渐以适合的材料和方式为媒介构建自己较为清晰的艺术语言。尤其是近期的创作,让我逐渐找到了个人做陶艺创作最为轻松、自在的一种方式,我认为对陶瓷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已经不能再局限在地域性的“景德镇”概念上,也不能局限在工艺美术的体系中,而是应该走向以宏观视野和文化格局作为支撑的大“景德镇”概念。我现在的创作尽量用最适合自己的语言去创作,语言简约化的背后以古老的泥条盘筑法作为工艺支撑,始终在创作时恪守来自手的技艺和温度,表现我对当下性生活与生命状态的理解。尤其在做近期的《人物》系列创作,已经跳出了对形式感的表层追求,回归到对实在的生命体与存在感受的挖掘中。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生活历练我们慢慢地去发现和洞察,不停地找到自己想去表达的东西,找到自己能够驾驭的陶瓷材料和成型方式去创作。古老的盘泥条技法让我回归到一种很安静的状态,去思考很多东西呈现的可能性,古老的技艺通过我们的思想和对技艺的理解,也可以做出很当代的作品。我们的创作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的语境,必须经由对生活的观察和深度关注,才能在创作中转化成扎实的语言。

袁乐辉作品——《初春》
Q: 在整个艺术语境中,您如何理解当代陶艺的创作?

袁乐辉:从客观来讲,“当代”有时对我们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定义,因为我们总是在讲当代,但我们做的东西未必真正很当代。我个人对当代的理解是,我们的创作是在关注当下的社会,而不是还停留在古老的传统中,当代艺术一定是和时代特征吻合的并具有鲜明的探索精神,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符号领域,都是对过往的一种颠覆。就像景德镇陶艺的当代我认为一定是跳出传统的概念,应该是“大景德镇”的概念,我们不能再停留在工艺美术的范畴去理解和评论陶瓷。我个人认为当代陶艺的创作应该是对陶瓷的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在表达陶艺呈现的种种可能性。第二,我认为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应该关注中国文化的语境,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显著的文化身份性,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停留在过去文化的状态,应该与当下时代的文化接轨。第三,我个人认为“当代”应该考虑到与空间的关系,这个空间是一个“大空间”的概念,我们创作的作品不是完全停留在呈现一种形式美,是关注当下社会的主题内容,关注空间,这里的“空间”关系到一种叙事美学,我发现现在的当代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是采用叙事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作品,更多关注逻辑系统、艺术方法体系化。同时,叙事美学当中贯穿了一种博物观,很多人运用博物学的方式进行当代艺术创作。

袁乐辉作品——《林语》
Q: 您认为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在景德镇展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袁乐辉:其实这场展览立足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大“景德镇”的概念,它带来的艺术形式是多样的,让更多人看到陶瓷作为一种创作媒介具有很多的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中饱含的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我觉得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生态中,如果没有探索精神,那么这种文化就会走向教条主义。我们这次展览呈现的陶瓷语言的丰富性以及不同艺术家的个体经验、知识构成和文化视野,将让我们看到“景德镇”不再是一个地域文化范畴的瓷区,已经走向了一种大“景德镇”概念。另外我认为三宝蓬美术馆也很适合做这场展览,这个空间本身承载的就是天地、人、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其实这场展览终归呈现的还是对东方文化的一种思考,对东方文化的思考也是对世界文化和未来的思考,因为我个人认为最终人类的归属都是“和谐”,和谐带来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我们之所以选择在三宝蓬美术馆做这场展览也是因为这个空间很适合这个群体。我认为这场展览的主要意义在于告知人们陶瓷有多元的艺术语言,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开放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给当代陶艺创作带来的一种阐释和呈现。



艺术家介绍


—— 相关链接 ——

⒂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⑩| 虞锋波:创作,立足自我存在的真实语境

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⑨|许润辉:以陶瓷为媒介

⒀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⑧| 吴昊宇:独立自由的表述

⑿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⑦ | 王长平:个人内质人文关照下的陶瓷表述

⑾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⑥ | 孙月:无法抓住的时间

⑽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⑤ | 沈厉:接纳生活以另一种方式的诞生

⑼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④| 彭赞宾:泥性的语言
⑻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③ | 李立宏:时代符号的思考与权衡
⑺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② | 金贞华:现实世界,雾里看花
⑹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艺术家专访① | 戴清泉:陶瓷材料的可塑性
⑸展览现场|大咖云集年度重磅陶艺作品邀请展,[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开幕式海量美图&精彩发言

⑷重磅展讯|白明:从“路·由”到“12象” From “Road & Origin” to “12 Features”

⑶展览预告 | 无限的折叠与蔓生 12相——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
⑵策展前言|白明:从“路·由”到“12象”(下)
⑴策展前言|白明:从“路·由”到“12象”(上)





展览名称
【12相 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


策展人&学术主持
白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策展人
许润辉 戴清泉 程丽芳


参展艺术家(按照拼音字母排序)
戴清泉 金贞华 李立宏 彭赞宾
沈厉 孙月 王长平 吴昊宇
许润辉 虞锋波 袁乐辉 张明


主办机构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


承办机构
景德镇三宝蓬美术馆


协办机构
安徽大名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名创实业有限公司)


文字统筹
曹棠  程雨英  李刘鸿


视觉设计

段梦婷 江海涛


展览现场
陈雅男  宁露萍  王冰峰


媒体宣传
余虹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16日-2021年12月16日


开幕

2021年10月26日10:00


展览地点
三宝蓬美术馆




—— 正在展出 ——

12相 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

三宝蓬美术馆一、二号展厅)


另作博观 MINI小幅复刻瓷画精品展

(三宝蓬美术馆三号展厅)



撰文/程小雨

编辑/曹   棠

排版/江海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ID:sanbaope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