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与古代艺术的碰撞

现代审美与古代艺术的碰撞


 

编者按

 




 

 

家所形成的一种场,

必然会带出主人的内心和审美。



 


蔡元培先生说:“审美观念是随著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当一个民族对审美集体缺失之时,世人已无善恶之别;当一个人对审美毫无认知之时,世人已入丑蔽之境。懂得审美,才是最高的素养。



■ 美沒有对錯

美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寻找,只有合适的环境和空间,方能呈现。比如,一件造型精致线条优美,审美价值极高的,明式家具,摆在了一个如仓库或完全没有艺术品味的空间,它会被乱,脏,差淹没。而同样的一件家具,如果摆在一个独立的空间或气场风格吻合的地方,家具的审美价值就会被完全的衬托出来。

美,没有对错,就看是否协调。

美的内力是一样。一副好的现代作品,其内在能量也非常大,它和古代家具摆放在一起或与其它古代艺术品共处,并不会有违和感,相反,却相互衬托,显得更加时尚。因为它们的内在审美和高度是一至的。这样的混搭,是需要极高的审美修养和感悟力的,非普通人能完善。因为摆放还需要空间,色彩,大小,弱强,等美学修养才能做到。

一件好的现代作品,必然是有历史,自然,人文,韵味等元素在里面的,否则是无法和古代艺术摆放同一空间的。

优秀的当代艺术和古代优秀艺术品,在摆放搭配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穿越和置换,没有谁比谁高级。古代的物件不是都有审美价值的,大部分是普品。


清代闷户柜与现代陶瓶

■ 形式即內容
一个人的家居陈设,反映了其品味和兴趣,也暗示了其审美的高度。刻意设计也好,随意也罢,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形式。整个家所形成的一种场,必然会带出主人的内心和审美。
家是自己的,耳濡目染是最直接的教育。你如何设计和摆放,也代表了自我追求,也会反射自己和影响他人。熏陶非一日之功,审美功底也需阶梯进步。不要为设计而设计,那样只能是装饰,不会触及心灵,很快便无味,没有嚼头。随意的设计是品质追求,不是随便。自我的随便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内心和心情,以及朋友和家人。

老石磨用做茶海

现代沙发椅与清代禅凳及清代脸盆架

清代书桌与黑釉酒缸

■ 收藏是一种需要,而非炫耀
家居内的藏品,是一段历史,可以对话与交流,让时间凝固,和寂寞说再见。藏品的摆放不是炫耀,是需要,那怕是一件小瓷器或瓦当,都会引妳入境,联想起伏。
收藏如禅,一件好的收藏品,如能家居陪伴,既是缘份又是收藏一份心情。遇见不必强留,根据自我能力,过眼即得。其内在的本质是传承和学习,从中体悟,古代工匠和现当代艺术家的心,方能以心会友。

古代土陶罐与香柏树根

明式晋南闷柜与太湖石

明式晋南闷柜局部

清代山西砖雕

■ 有收藏的家,会更安宁、自由

有了收藏,便学会安宁。只有在心安静的时候,才能认真的品味古今和关照自我。也才能学会收藏本身的快乐。家,不必多大,也无须有太多的财富,收藏跟多的是文化的积累,要象宗教一样对待收藏,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那样,每一件藏品,都会打开一片天,掀开一段历史,并从中感受中国古代艺术和现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体验相同和差异。

即使在独处的时候,得一份心安,理得。


楼梯上的古代石狮子摆件

■ 玩物丧志,以其志小

中国的美术史,正是那个熠熠生辉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部器物史的荣光。青铜器、佛造像,陶之拙、瓷之净,鼎炉瓶彝,文房字画……它们组成了中国美术史的皇皇大观。

北宋以降,崇文的风气席卷华夏,升平之世,物质繁华,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文士平民,掀起了一阵摩古之潮流。大宋是讲究审美的国度,人也是自由的,晚明的文人更将这股风气,写成生活的审美指南,于是有了文震亨的《长物志》、袁中郎的《瓶史》、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直到今天还成为我们精致生活的情感指归。


明式书案与木化石

人之审美通常有两方面:一是欣赏自然之美。其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另一方面则是欣赏造物之美。室充静穆,有造像陶俑之古气,无声色浮华之噪气;案有百器,有笔墨纸砚之雅气,无重彩装饰之俗气;架陈精良,有名籍典册之文气,无市井喧嚣之侩气。留意于自然与造物之间,身得其所,心得其美,自由而欢畅。

人之审美还有第三个方面,便是实现道德之美。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审美不仅是情感的自由,还是一种道德的自由。没有审美的参与,道德也并不自由。在东方哲学家眼中,则是‘器以载道’。于是那些礼制、规矩、道义便融铸在一器一什之间,任何美的器物,都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穿透著人心,它们或肃穆静雅,或玲珑生色,或文质彬彬,器知其义,道明其微,在把玩摩挲之中,也可实现心灵自由。


餐桌上的老油灯

或许有人会说‘玩物丧志’,其实不然,它完整的说法其实是‘玩物丧志,以其志小’。京城王世襄对此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先人将生活的器用之物,构筑成了对审美的追慕,在实现了古雅的同时,也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君子寓意于物,如嵇康爱琴、陆羽好茶、苏轼癖砚、米芾拜石,皆以自身之性情,完成对美的审视,从而使性灵无所拘束。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