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重复性:线条、数字、人体与机械

现代重复性:线条、数字、人体与机械

凡谱操场


SPECTRUM PLAYGROUND


现代重复性:线条、数字、人体与机械

Modern Repeatability:Line, Figure , Body and Machine

在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78年拍摄的《无题》(小跑与疾驰的连续摄影)揭示了“马在奔跑的时候会四脚离地”这一谜题后,等距的运动摄影及其重复性初步显现出机械时代的面貌。摄影孕育电影,1924年,立体主义艺术家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创作了实验影像《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影片延续了其在绘画上对机器式几何性的构想,荡秋千的女性、棱镜中的女人脸庞、模特假肢、酒瓶、三角形、机器部件及其结构等等,具象与抽象、机械与非机械都以同一种节奏运动复现。作品中的重复性伴随着节奏感,是对机器运转的模拟,莱热的造型美学也表达了他彼时对现代性及技术进步的热忱。

费尔南·莱热,《机械芭蕾》,1924年,影像,16分钟

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年)是色域绘画(color-field painting)画派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笔触并不夸张并有着大面积的留白,但画布上的颜料有着强烈对比。在1950-1951年创作的作品《英雄的与崇高的人》中,纽曼以基于神话的抽象超现实主义风格进行创作,在这宽五米有余的画布上,覆满了热烈的红色,并被五条不同色彩的垂线——亦即艺术家所说的“拉链”——规律地分割。线条犹如人本身的极简概括,在广阔的色域、无边的血与火的历史之中浮沉,并以此般的广阔感与崇高感引人沉思。重复性首次暗喻人物及精神的显现与隐没,牵动着受工业及技术所影响的作品的精神暗线。


巴内特·纽曼,《英雄的与崇高的人》,1940-1951年,布面油画,2.42x5.42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Ben Heller夫妇捐赠

左上:Second Station -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 Lema Sabachthani,1958,Magna on canvas,overall: 198.4 x 153.2 cm (78 1/8 x 60 5/16 in.)

右上:Fourth Station -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 Lema Sabachthani,1960,Oil on canvas,overall: overall: 198.1 x 153 cm (78 x 60 1/4 in.)

左下:Sixth Station -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 Lema Sabachthani,1962,Oil on canvas,overall: 198.4 x 152.1 cm (78 1/8 x 59 7/8 in.)

右下:Eighth Station -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 Lema Sabachthani,1964,Oil on canvas,overall: 198.4 x 152.4 cm (78 1/8 x 60 in.)


二战后,机械化批量生产由军备转向日常生活用物,在商业利益及广告宣传的催动下,工业商品渗入大众日常消费,波普艺术(Pop Art)由此出现在60年代早期的美国。波普艺术以消费文化为主题,并以传统绘画的形式呈现大众媒体中的图像,在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坎贝尔汤罐头》(Campbell's Soup Cans)中,32幅汤罐头的图像以几近单调的方式平铺于墙面,如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情形一般。重复性在波普艺术中仍是对现代工业化的模仿,但同时也将艺术投入生产体系批量重复自身,曾经的艺术家所颂扬的机械化反过来湮灭了艺术本身应具有的光晕。


安迪·沃霍尔,《坎贝尔汤罐头》,1962年

Acrylic with metallic enamel paint on canvas, 32 panels

Each canvas 20 x 16" (50.8 x 40.6 cm). Overall installation with 3" between each panel is 97" high x 163" wide

© 2022 Andy Warhol Foundation / ARS, NY / TM Licensed by Campbell's Soup Co. All rights reserved.

但艺术的精神性并未就此停滞,在极少主义艺术(Minimal Art)作品中,如数列般重复的表现形式无限趋近于数理或观念。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从20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一系列“无题”的“特定物品”(Specific Object),它由基本的形状与体积、质感与颜色重复构成,纯粹抽象,除了物体本身别无其他。而在艺术家丹·弗莱文(Dan Flavin)1963年创作的光雕塑作品《唯名论的三:致威廉·奥卡姆》中,相同尺寸的冷白色荧光灯管按 1、2 和 3 的顺序垂直排列在墙上,重复性严格遵循基本数学模式,一切物质都归于无空间属性的起源般的数理之中。


左:Donald Judd, Untitled, 1967
Stainless steel and blue Plexiglas
6 × 24 × 27 inches (15.2 × 61 68.6 cm)
Seattle Art Museum, Gift of the Virginia and Bagley Wright Collection, in honor of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Seattle Art Museum

:Donald Judd, Untitled, 1968
Stainless steel and yellow plexiglass
10 units each 9 × 40 × 31 inches (22.9 × 101.6 × 78.7 cm)


The Nominal Three (To William of Ockham)

Dan Flavin, 1963,Fluorescent lamp

Overall: variable dimensions / Part 01: 183 x 9 cm / Part 02: 183 x 19 cm / Part 03: 183 x 129 cm

而在另一维度上,偶发艺术家在电视这一新媒介中也表现出一种偶然的重复性及一贯的精神性。白南准(Nam June Paik)的作品《禅之电视》(Zen for TV由安置在一个居室内的11架黑白电视机组成,电视机被随意地搁在地板上,没有任何序列感,但所有的电视均在播出同样的节目——一条平行线,像是受到强烈干扰而形成的压缩状。坐在电视机前的人,望着这条竖线,就如同有着原始英雄史诗信仰的人站在纽曼的画作前一样,在新文明的初生状态前陷入神圣禅思。

白南准,禅之电视,Zen for TV

1963 - 1975,Manipulated television set

26.38 inch x 19.29 inch x 15.75 inch

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Thomas Bayrle)早期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自1967年起,持续创作以工业产品及网格结构为主体的作品,汽车、公路、飞机等单元图像重复堆叠,用以批判彼时盛行的大众消费主义。而在2010年的一组动力学雕塑作品《祭坛》(Monstranz)中,复杂精密的发动机引擎被切割成各个体量一致的单体,内部运作系统暴露但仍如常运行,它们机械运转的声响伴有基督礼拜时的器乐声。托马斯·拜勒认同机械本身的缜密逻辑及其本质的美感,与此同时,人类古老的神性体悟仍如影随形。纽曼作品中的崇高感,白南准作品中的东方禅意,人类共通的本性在现代继续衍生重复,通向更高智慧的未来。


托马斯·拜勒,祭坛,2010,发动机引擎,手工切割

           

*参考图片来源:
·https://www.nga.gov/collection/artist-info.2664.html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9809
·https://www.mumok.at/en/zen-tv-0
·https://juddfoundation.org/artist/art/
·http://noll.uscannenberg.org/
·https://www.museoreinasofia.es/en/collection/artwork





凡谱操场

SPECTRUM PLAYGROUND

平面|融贯|逃逸


微信 WeChat:fanpu_cc
邮箱 Mail:info@fanpucc.com
小红书 Red:凡谱操场


点击关注凡谱操场,订阅更多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凡谱操场”(ID:fanpucc)。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