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建筑,演绎最美的中国色彩!

五个建筑,演绎最美的中国色彩!

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于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场景变幻,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国人用科技和色彩书写出了属于全世界的浪漫和震撼。


色彩,是我们奔赴光明的信使,是我们对寰宇世间的第一印象。冬奥色系统的建立源于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思考,借鉴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哲学思维,再次激活了人们对于色彩的真切感受。




中国传统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彰显了我们对情感的寄托以及环境的回应。

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华大地上5个不同性格的当代建筑,听它们用色彩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01

霞光红 - 岩景茶室,山东威海

迹 • 建筑事务所(TAO) 


岩景茶室位于塔山公园,是威海市区一处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自然景观公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在塔山上开山劈石留下几处采石场,当地叫石窝子。政府拟将这些荒僻的场地改造为公园景观节点,服务于市民。岩景茶室便位于其中一个石窝子中。


石材被开采后形成的巨大岩壁,作为场地最独特的景观,与周边刺槐林一起,被完整的保留。建筑利用场地高差搭建起联系建筑屋面和场地的坡道,使屋面成为游客观赏岩壁的平台。


下面的茶室空间,则被几个石墙形成的体量界定。折线形的建筑轮廓源于岩石和场地的自然形态。


建筑采用了锈蚀钢板与石头两种主要材料,锈蚀钢板的红色与锈蚀的岁月感很好地呼应了场地中经过多年风蚀的棕红色岩壁。


墙体的石头则是在采石场就地取材,以一种自然不加修饰的状态与场地对话。木质门扇、自然面石板地面等材料也都是以自然质感意图使建筑融入到场地的自然环境中



一场大雪过后,棕红色的茶室和皑皑的白雪形成强烈且有趣的对比,带来具有反差性的视觉美感


建筑通过材料和色彩的把握,使得场所的精神和自然的环境交织在一起,给走近这里的人们留下了一种凛冽的独特忆忆。



02

迎春黄 - 妫河建筑创意区综合管理用房,北京
BIAD胡越工作室
建筑位于北京妫河创意园北侧主入口的东边,面对一片空旷的场地,建筑担当起双重角色,一个孤独的建筑以及未来在一个有相当密度的小型聚落中的一员。


建筑物在园区的特殊位置及特殊时河间的建造决定了它的样貌,要以一种高标准的、亮丽的形象,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进入园区。


在矩形的用地上,建筑物采用三个几何元素构筑,两组由若干随意摆放的黄色小块组合的房子分别布置在北侧L 型体块和南侧L 型体块的下面和上面,试图通过体块的布置为一个以设计为主的创意园区制定一种基调。



亮丽的黄为整个创意园区塑造了一种高标准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为未来的建筑风格定调,深深地感染着来到这里的人们,同时它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03

天霁蓝 - 又见敦煌剧场,甘肃敦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朱小地工作室


又见敦煌剧场通体湛蓝,坐落于无尽的戈壁荒原之中,恰如沙漠中的一滴水,以其珍贵无比的含义,隐喻着敦煌对于世界文明的意义。建筑最终自然地发展成为场地的一部分,并与当地的自然和文脉产生有意义的对话。


建筑与场地之间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甚至会使观者产生时间停滞的感觉。这种体验超越了过去与未来,引发了自然、建筑、人这三者的时空共鸣。



项目用地受到莫高窟景区的区域高度限制,并且南部贴临一个大型下沉广场。


根据这一特殊场地条件,设计将建筑造型处理成由北部主入口广场地面逐渐升起,将建筑功能空间依场地高差变化、逐渐沉入地面以下,解决了控高与剧场体量需求的矛盾。

而在入口处折叠往复的之字形下沉坡道,让观众在进入剧场的过程中,其心境也随之慢慢沉静下来,逐渐浸入到戏剧的情景里。



建筑的屋顶与外墙被四种蓝颜色的玻璃马赛克,依从规律的几何化图案排布。蓝色对应着莫高窟壁画、雕塑中大量使用的石青矿物质颜料,让观众联想到与敦煌石窟艺术的关联


层层玻璃的绿色与斜坡屋顶上马赛克的蓝色混合成浮动的奇妙景象,使建筑与辽阔的天地对话,进而引发时空共鸣,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04

长城灰 - 西窑洞里,河北张家口

一间建筑 A( )VOID



“空心村” 是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整个村庄的原住民都搬迁到新农村住宅区,剩下他们破旧的宅基地。设计师将西窑头村16 块宅基地,改造成为共享农庄,为农民提供宅基地的收益,解决当地部分贫困户的就业。



西窑洞里便是其中一处,其设计概念以农村与城市人际网络的本质差别作起点,以直立式 “窑洞” 融入木栈道的手法重新呈现场地原有的窑洞居所,通过把原始 (农村“熟人社会”) 的洞穴居住形式并置于现代(城市“陌人社会”)的生活模式,实现一个公共与私密并存的社区群体



在新建“窑洞”的处理手法上,取道于分散的量体、双曲线有机形体、门窗框尺寸比例和当地的材料与建造方式,使乡村的空间体验能够于体量间得以延续,建筑群也可兼容于场地以及其他作品之间。


作为乡村振兴项目,从真正意义上看,西窑洞里扮演着文化载体和引擎的重要角色。立面凸出的灰色砖块是建筑之载体,砖瓦的灰色绵延在这片土地上,与天地相衬,象征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坚毅的信念。




05
瑞雪白 -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内蒙古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位于元上都遗址之南,解决了遗址景区售票、警卫监控、管理办公、休息及游客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需求。


建筑以分散的布局偏于遗址轴线的一侧,远远望去,一组纯白色坡顶的圆形和椭圆形小建筑,围合成对内和对外的两个庭院,这些单体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相互之间的组群关系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走近它们,会发现这些“小帐篷”似乎有些不那么一般:圆形和椭圆形的建筑形体朝向庭院的部分,在几何体上连续地切削,形成像建筑被剖开后展开的折线形内界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做法(后覆上一层薄薄的白色涂料);建筑形体朝向外侧的连续弧形界面,则罩以白色半透明的PTFE膜材,为建筑提供了必要保温的同时,又能引发蒙古包的联想。

由远及近,又由近至远,这组貌似却不同于通常印象的草原建筑给造访的人们带来小小的戏剧性。纯净的白色与广阔的草原融为一体,又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抑制环境的干扰。


微小与宏大、轻盈与厚重、临时与永固,建筑在跟环境对照之下的呈现,既有对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尊重,也有自身恰当分寸的存在感。




结语


建筑除了用空间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还会用色彩向我们诉说心底的声音,启发我们更认真地观察周遭的世界。


冬奥会上的中国色彩融合了创作者对历史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的思考,也是为传统美学运用赋予新时代特征的一次探索,它所引发的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颜色的欣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色彩对我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当我们再次与气质各异的建筑相遇,不妨慢下来耐心倾听,他们可能正在用色彩向我们娓娓道来。
资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岩景茶室,威海,中国 / 迹·建筑事务所(华黎)》
2.https://www.gooood.cn/《妫河建筑创意区综合管理用房,北京/BIAD胡越工作室》
3.https://www.gooood.cn/《又见敦煌剧场,甘肃敦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朱小地工作室》
4.https://www.gooood.cn/《西窑洞里,河北张家口/一间建筑 A( )VOID
5.https://www.gooood.cn/《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内蒙古锡林郭勒/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6.《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北京2022年冬奥色的传统与时尚


编辑:杨昕蕊

责编:肖江慧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