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欢迎大家来到
| “正青年建筑师”系列访谈 |
与35岁已经是“中年危机”的其他领域相比,35岁在建筑界不过就是“青年”,45岁才是“青年建筑师”称谓的界线。这样淡然甚至有些缓慢的年龄划定反映出建筑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且并不轻松的经验性行业。
UniDesignLab“正青年建筑师”系列访谈栏目把视线从业内已熟知的青年建筑师群体中转移开,重新聚焦在30岁附近开始独立执业,正在为建筑理想付诸努力的“正青年”建筑师群体身上,从身边初出茅庐的“正青年”建筑师小伙伴开始挖掘,喝酒聊天,一起听听他们分享建筑实践路上的酸甜苦辣。
新年你好!2022年第一期“正青年建筑师”系列访谈,我们将与上海的年轻建筑师夫妻-西木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厉鸿凯和OFFICE ANOTHER主持建筑师秦晓婉展开对话,与大家共同分享两位优秀的美西建筑学子回到上海后重新投身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工作体会。
嘉宾 | GUEST
厉鸿凯
美国建筑师协会联合会员 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木建筑工作室总监
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总建筑师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实践导师
秦晓婉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
OFFICE ANOTHER主持建筑师
UDG西木工作室
以全BIM正向精细化设计公建项目,包括超高层、教育建筑、城市更新、室内改造等项目类型。“尖叫设计万象城店”荣获2020年第8届Architizer A+ Awards奖、伦敦设计奖和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银奖。
对话 | INTERVIEW
UDL:二位都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后来一起去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建筑学硕士,晓婉现在又继续在同济大学读博。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方式?
L&Q:东南是职业建筑教育,教扎实设计功底。而UCLA代表着建筑的另外一面,即把非建筑的部分带到建筑学内,使得建筑学的边缘向外扩。同济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国际交流的平台,获得的学术资源都非常好,大家的讨论也完全跟国际接轨。我们的实践就是开开脑洞,跨跨界,然后扎实的进行落地,最后大家一起交流下。
UDL:我知道鸿凯之前在美国COArchitects工作,以主创建筑师身份完成了亚利桑那大学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在美国建筑公司工作与现在在上海运营一家工作室有什么差异?
L&Q:在美国就是当螺丝钉,从小螺丝钉成为大螺丝钉,很多螺丝钉在一起就是一台运行很棒的机器。在国内运营要考虑很多现实的事情,比如各种非人力成本投入的安排,对接一个项目无比的慎重,琢磨如何安排推进项目的时间大于做设计的时间,当然这些不是在美国没有,只是美国很多事情是可以安排下去,推进下去,完全按照时间来安排收款的, 国内很难做到。
亚利桑那大学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很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短,见效快,技术壁垒高,我才能发挥。因为这个项目是全程参数控制的,我和我的搭档在grasshopper和revit里面把能做的控制都控制了,然后我们知道材料加工方,施工队完全按照我们要的东西生产装配。现场做VE(设计调整)也得通过我们用程序控制,盖里说做曲面的目的就是一起都预制好了,你只有装配的份儿,后面不太可能被偷工减料,扯皮,推倒重来的机会。
亚利桑那大学医学科学研究中心
©COArchitects
UDL:2019年成立工作室以来,西木参与了许多超高层建筑的创作与投标,包括中标赣州之星这种350米的塔楼。去年尖叫设计万象城店项目也已经落成。可以说这与大部分个人建筑事务所以室内设计或私人住宅这样小型项目为起点的模式不太一样,我想这与工作室基于联创集团发展有很大关系。为何选择加入联创而没有做独立的小型建筑师事务所?联创工作室模式是否值得其他有工作室梦想的建筑师借鉴?
L&Q: 第一, 差异化,我们是做超高层出身,三个主要合伙人都是SOM基因,而且是小团队做大事情,这点在市场上有差异性。做超高层,我们比SOM,KPF有价格优势,设计质量可以跟他们PK的,我们喜欢跟国际大牌pk然后干掉他们。而对比华东院等国内超高层的行家,他们就是技术实现能力强,我们是设计强再加上联创的全面技术班底肯定是很有竞争力的,这都是差异化。
第二, 类型化,便于客户认知的,就是走行业细分领域纵深路线。比如教育建筑,我们做过很多LAUSD(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的项目,也就是洛杉矶公立学校系统,我对他们的standard很熟悉,国内这方面根本没这种standard。就这个standard我们是能建立出行业壁垒的,另外还有医学院,实验室等等方向。联创本身的教育板块就很强,我们的首席总建筑师钱强教授有很多落地的精品学校案例。我们的技术总监崖阳也是学校专家,所以中美经验结合会很有优势。
第三, 跨界化,我们也做小建筑,主要是零售改造之类,甚至小到首饰,这都是我们的跨界行为。Zaha说过自己是星球建筑,也就是没尺度的,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一个超高层形体可以变成一个耳坠,然后横着放变成博物馆。
西安ONE
©西木建筑工作室
苏州思安街塔楼
©西木建筑工作室
西安沣东保利国际广场
©西木建筑工作室
如果我们不加入联创就只能做奶茶店,咖啡馆,民宿,公厕,乡建。不是说这类不好啊,我们在洛杉矶的时候就远程帮国内干这些,建成好几个而且乐在其中的。只是我们觉得年轻建筑师需要技术上更难更复杂的项目来历练。联创的工作室模式我认为是非常好,因为这个足够宽松而且具备很广的市场视野,这不是小事务所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有太多太多的各个专业老法师值得我们去学习,跟他们合作的时候我们受益匪浅,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我们年轻建筑师去实现想法落地。
UDL:在大型公建类项目的竞赛中有什么样的所得与思考?
L&Q:首先是选择项目,有时候不做可能更好,因为竞赛里面坑很多,有些事情根本没想好就开始,建筑师的专业能力投入就是被消耗的。其次是如果要做,得知道诉求点是啥,说白了一个项目中标,开发商赚了钱,政府赚了政绩,我们赚了作品和设计费,人民群众有了新的城市环境,这是皆大欢喜。但事实上这里面建筑师需要作为一个策划者,协调者去权衡这些事,斡旋其中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里面很多人是没想清楚的,所以作为设计方有机会用技术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控制住事情发展的方向。
方山横岭社区中心-竞赛第一名
©西木建筑工作室
长江新城总部大楼设计竞赛第一名
©西木建筑工作室
UDL:二位曾提到工作室的两个关键词,无边界和跨尺度。我们想了解,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以建筑实践为形式发生器,完成边界和尺度的跨越?
L&Q:首先无边界可以用我们设计的尖叫设计万象城店来理解。设计是从电影开始的,《荒野大镖客》里面有段谋杀现场布景,我们认为是个很棒的家具店布景,这个是整个设计的前提,我们在做设计里经常喜欢曲解一个事情,经常问WHAT IF。因为尖叫家具大多数是由倒角语言的,所以做个拱门肯定相得益彰。现在网红拱门很多,我们的策略就是要做一个不同于以前的拱门才能把网红拱门击破。 建筑学界对传统拱门的描述大多为技术性的结构压力产生形式,我们不喜欢这种技术性描述,所以偏偏转向了空间形式张力的角度,也就是说创造了一个扭转的拱门效果。而到建造的层面,这部分落实在一个二维的曲面做法上,利用非真实的扭曲创造一个看起来扭曲的效果,这样最好施工,所以一直控制到最后施工建成。
电影《荒野大镖客》剧照
尖叫设计万象城店
©西木建筑工作室
跨尺度则可以用奥陌陌星椅这个项目来谈。奥陌陌是个小行星的名字,2017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他感兴趣,它是已知的第一颗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起初它被认为属于一颗彗星,但经过长时间观测研究后,发现其不具有彗发构造,也不是小行星。也因其特殊的特性,被少数的科学家认为其真实身份为外星飞船。奥陌陌的运行轨迹为自旋转的同时沿着抛物线向前行驶,类似在空中跑出一根旋转的棒子。科学家认为奥陌陌来自于被巨大引力的拉扯变形的小行星又以某种形式脱离了引力。可能是原本已经被拉扯成颗粒的物体在宇宙的低温下重新聚合形成了一根棒子。 我们这个设计起源于对奥陌陌的几何描绘抽象出的棒状物体。通过对模型的几何形体研究进行降噪处理抽象出奥陌陌的形体趋势而不是完整描摹。然后我们3d打印从测试形状,联系加工厂进行生产,材料优化,通过数控机床结合发光混凝土工艺加工制造出奥陌陌长椅,最终将非建筑学体系内的奥陌陌带入建筑学范围内并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这个项目也得益于技术控制手段一直到最后。
奥陌陌星椅
©OFFICE ANOTHER
UDL:我看过晓婉OFFICE ANOTHER的作品集,十分喜欢作品中呈现出的女性视角身体感知,能否为我们介绍两个代表作?
L&Q: 我们其实很多年前在美国的时候就在家里车库购置CNC和3D Printer,我们家当时一层就是一个加工厂+工作室的景象。平时会做很多小物件,比如研究如何用CNC CODING画画,它可以画出一种人类画不出的让人着迷的笔触。我们后来完成了一副人物画像,这是一个你一眼就可以通过轮廓而不是内容辨别的肖像。
用CNC CODING完成的人物画像
©OFFICE ANOTHER
几年前我们跟朋友一起设计了一款关于生命的烛台CONDLE,这个烛台的模具是安全套,我们说这一切和生命有关。这个设计最初洛杉矶很有名的家具商希望联系我们量产的,我们选择不,因为我们觉得每个人在家都能做,这种做法应该免费的公布出去,变成小朋友的手工乐趣。
Condle
©OFFICE ANOTHER, Chen Hong, Gao Ya
前年我们还根据女性的小腹曲线和肚脐部分的构造设计了一个茶盘,这个是需要CNC加工过的,喝茶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洗茶,所以水会顺着台面的凹凸流到肚脐里面,下面有个暗槽可以储水。这个设计是能看到一种对身体奇妙的探索欲望的,我们希望这类设计是非常简单和直接,然后以数字加工方式呈现。
肚脐茶盘
©OFFICE ANOTHER
UDL:正好是新年,我们先来设立个小目标,2022年要立什么Flag?更远的未来呢?
L&Q: 我们是个干大项目的小团队,市场上几乎没有。其次我们是个深耕细分领域,标签化很强的团队,最后我们一直坚持跨界。前段时间听到一位建筑师说做设计如打井,我们就是打深井的,深一千米,不是挖的一米深的大鱼塘就满足的。2022年我们有三个项目落地,有趣的是有俩都不是我们深耕领域的,所以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随时可能失控的感觉让我们对未来更有兴趣和信心。 近年来我们最关注的主题是人工自然,即受自然启发的跨界人造物,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往这个方向去靠拢,很多作品也有类似的痕迹,争取几个作品做成一个系列。
建筑师
专访|社区营造,从跟“人”打交道开始:和“一专一村”摆龙门阵
专访|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零壹城市专访|互联网思维下,理性也能创造“有趣的生活方式”?
专访waa未觉建筑:如果经常看到一个人出现在很多的社交场所或公共平台,那我相信他一定没时间设计
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 森惠吾 张婕
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Anna Andronova、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个人经历
从IBM裸辞的工作党,跨专业申请建筑,圆梦宾大/密大/华盛顿
Brick:要做潜水女王也要做建筑师!(翻译转建筑收获伯克利)
从IBM裸辞的工作党,跨专业申请建筑,圆梦宾大/密大/华盛顿
同济学姐多线程备战拿下哥大/UCLA/TUD/USC等顶尖藤校offer
创业7年,从20平米开始,尽管不少建成的项目成为地标,但也没对公司做过宣传
工作五年后,我用包含行为艺术的作品集敲响了加拿大顶尖景观院校的大门
8年国美学习经历,非常建筑实习GOA工作,回归乡村做慢节奏项目
"出图狂魔" 执着空间逻辑,青理工学长拿下爱大/曼大Part2项目offer
Ming:1/2的转行心 (成功摘得UCB&TUD交互的建筑选手)
Heize:赶图怎能没有女团?(流线式作品获哥大宾大UCL青睐)
梦圆AAM!斩获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阿尔托大学全奖offer(欧洲名校全开图)
Lang:“一张图能说清就别画两张” (囊括欧美英亚名校+奖学金)
在港大接触虚拟现实与VR建筑,毕业后进入米哈游,在游戏世界开辟建筑师的天地
西建大毕业后他到法国攻读了两个学位,之后选择进入公立研究机构
学员访谈&国际顶级会议发表经历 | 我们对人工智能改变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畅想
Josery:困难但有意义的攀登(第一封offer就来自伯克利的幸运儿)
Feng: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北工大学子爆肝藤校)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T:离哈佛一步之遥的吉建大学子(数张藤校入场券帮助建立自信)
Hao:申请是个自省的过程 (死线斗士是如何得到Yale的爱的?)
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七年读博,从甲方到乙方,从研究到实践,她成为工业废地景观改造的智囊
景观转建筑拿下UCB伯克利offer,北林女孩的设计探索之路
5年本科,一年房地产管理硕士,再加两年TUD景观硕士,在荷兰做景观设计师为鸟儿修大坝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虹宇建筑的创始人,浙江工业大学环艺老师,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UDL欢迎大家进行个人经历采访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招聘和求职链接:在UnidesignLab招聘人才和寻找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