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月因为琢磨NFT的模式,似乎想通了近几年做文创IP项目时老遇到的问题。IP是需要一整套模式的,从价值观到思维和行为、语言,这套东西不该只是停留在设定和视觉设计,动画等内容部分,而是要通过运营串起来。
作为IP模式的一个实验项目来做,通过一个漫长的积累期,形成的这个运营模型我认为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是NFT创作内容的本身。
”
放在此处作为开篇,用来提醒自己的初衷和目标,别再被自己多愁善感的哺乳脑打乱了步伐。
我的天真不会消失,我的成熟归于成事。
成熟理性的做事不会耽误天真的做人。这是我的新信条。
好了,自证结束,下面开始今天要码的正文。
有盆友反映字体太小,所以今天的稿子加大了字号(没错那家伙是个中年人,这行字他依然是看不见的)。
先来回顾下上篇的内容,简要的说就是我花时间研究了个人打造NFT数字藏品项目的方式,这些年做文创IP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三个重要环节:
-
1. 选择赛道。
-
2. IP符号化创作模式
-
3. 运营
上一篇文讲了个开头,把赛道理了一遍。
以下是关于赛道选择的结论:
1-国外平台在创作内容和运营上有文化和环境的鸿沟,打通概率很低。
2-国内赛道我果断倾向于NFT中国,当然这只个优选,它还待完善与优化。
它满足了我认为IP模式下个人NFT自创的几个要素:
1-是面向大众参与的开放性模式,也就是UGC用户自创模式;
2-低门槛便于操作,哪怕是个小白半天时间也能上手;
3-公链真NFT,并且可一级、二级市场流通;
好。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IP符号化创作模式
请先容我大概地垫个底儿,把我过去的经历简述一下。
十五年的广告创意从业经验,从互动设计师到创意合伙人。近三年的文创IP的创作经历,与此同时也一直在以业余的方式做艺术与设计上的跨界。
运营上的思考和我广告从业经历大有关系,而IP符号化创作模式除了有限的文创经历之外,还因为前段时间正好看了一本关于IP孵化的书,叫《超级IP孵化原理》。自觉收获颇多,对NFT创作和运营都大有启发,感谢作者陈格雷的用心。此书看得极为认真,边看边做笔记,看完还整理成了思维导图。
有兴趣的同学请关注公号,后台回复:IP孵化,即可下载。
1)当艺术开始跨界
玩了这许多年的创作,正正经经地来说道这件事儿还真感觉有些怪怪的。我以前搞艺术很简单,就是关起门来自己瞎捣鼓。这个模式其实不坏,挺开心的,也很有利于个人特质的打磨,问题在于经过了长期的关门隔离模式会在自己身上养肥了娇气。
以前就有人送我一本书,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本蓝色封面的书,上面还有几朵他的太阳花。翻开读过几页,但肯定没有看完,现在找不到了。当时收到书心里就直嘀咕,怎么会有人送我他的书。对,不喜欢他。谈不上讨厌,就是会直觉性地保持距离。后来另一个朋友与我讨论村上隆的太阳花和草生弥间的波点,她是从跨界的视角来展开的,从那时起对此我开始逐渐松动。
直到读完《终身学习》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是典型的封闭型思维,之后开始有意识的刻意训练自己,到现在自觉有颇多改善。现在不会凭喜好轻易去下一个判断,而且是尽量不评判。先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和不和谐,看他说话就知道了。动不动讨厌抵制的往往就生活在狭窄观念空间里的。你容不下的东西越多,你关上的窗户也就越多。上帝把一扇窗关上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这句话很熟悉吧,但也要让上帝有窗可开才行。
窗外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演化。这么去想心境就会开阔多了。
每当我对某一事物有厌烦情绪时,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因为看不懂?是不是有点沮丧?是否有一种你不鸟我还不鸟你呢这样的心态?万事万物都不会是绝对的坏东西,只是我目前的立场问题导致的。我现在对村上隆已经全无恶感,而且会主动去了解他的生平,系统看他的作品,读他的书,了解了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下,尝试去颠覆窘迫的自己和日本当时的局限性的传统艺术观。
从安迪沃霍尔开始,艺术与商业就开始明目张胆地眉来眼去了。
那么,到底啥叫艺术跨界?这个事儿可以简单地说,就是艺术本来是无用的,朱光潜《谈美》中就说过这个美感来自于剥离了实用价值而代之以情感价值的观点。当它开始变得越来越有用时,那就是艺术在跨界。也就是说艺术的商业化就是艺术跨界史。艺术与时尚、潮流、潮玩,现在是国潮国风。老朱(朱敬一)的书法可不就是跨界吗?书法跨到了段子里去了。跨界带来形式上的丰富性也不断在刺激内容上的深度演化。它不再依托于内容的高质量和专精性。而是某种"破”而再“立”的迭代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所有行业的洗礼,艺术焉能例外?艺术早就不再是象牙塔里精致的舍利子,它也不需要后来人不断去膜拜它的曾经。
2)什么是NFT式创作模式
首先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是连接方式、传播方式的不同。理论上它是真的可以做到连接所有人的,它不是实时的,而是通过时间产生无死角的复制与裂变。前面说了这是理论上的,实际实施起来就会有损耗和磨损。这个磨损度和你要传播的内容复杂程度、是否符合时代境遇中普遍性的情绪、是否沉淀有底层文化母体的深刻情结。
所谓NFT创作模式,就是智能化时代的IP创作模式。智能化指的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创作、流通、销售等系统的产业化平台。把NFT中国上架的这些藏品叫做艺术藏品,我觉得是有误差和歧义的。它就是商品,被身份确权信息的商品,这与紫霞仙子给至尊宝脚底打个烙印一样。至尊宝变成大圣就差这样一个认证。在他无数次轮回里这一世被确权了,未确权版本就无意义了。这个事情是越想越有意思的。这与人赋予的意义世界紧紧相连,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只是作者对自己描绘意义世界的手段,作者与意义世界二者都借此迭代。这才是这个模式厉害的地方,它是长期耕耘、演化的过程。而对作者本人和其意义世界的未来价值是否产生信任,是一切发生的基础。所以NFT创作模式,就是一种创造+提前支取未来的模式。这与众筹模式融资上市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如果把自己要做的这个NFT项目当做一个上市公司那样去对待,一切就都合理了。
我最近一直在试着研究NFT中国的推送算法。我问到的官方说法是这样:
“平台进行加V认证时会综合考虑创作者的作品质量、平台粉丝数量、历史发售作品流通情况、其他社交平台粉丝数量等。”
通过不断提交作品,然后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再来看它上首页推荐的概率。作者的身份优势会有一定加权,但关键还是NFT发布后实时的访问数据与成交、流通等关键性数据。这能多少帮助我获得最初的地推力,在平台之外传播再好也只能带来关注度,而不是NFT模式的直接参与者。比较没有市场流通性的藏品是空中楼阁,是不被市场所承认的。
这就意味着运营的重要。但除了推送加权之外,还有另一个问题值得追问:上面的作品同质化严重,为什么大家会去做那么多看起来很像的东西?
3)认知趋势
不管你是否注意到,互联网上的传播总是有一定的趋势,比如无聊猴创富神话不可阻挡的传播开来,大家都因为这个事件被迫知道这么个NFT数字头像。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简称无聊猿
很多人肯定不认同,但它就是发生了。而当绝大多数人进入到这个领域需要去收藏购买一枚,无论是抱着藏几年万一大涨这样的普遍心理抑或只是好玩顺便搂一件的想法。这时你要怎么选?多数人面对这么海量的藏品海洋,必然不知所措。于是找认知成本最低的,就像你到了一个陌生景点进一个餐馆吃饭,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看哪家人最多。这就是认知趋势里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所以我很快就发现首页最多推荐概率的往往是这些看着似曾相识又确定没见过的藏品。
比如一看到像素头像就会直觉联想到CryptoPunks。
底下的这些艺术作品目前只有招魂帖全年典藏版售出情况较好。
这还得感谢Beeple大神神作《每一天:前5000天》作为前车之鉴。
该作品经过14天的网上竞价,最终以6025万美元落槌,加佣金约6930万美元成交(约4.5亿人民币)。
可扫码访问
目前发布的中国脸蛋计划NFT作品的收藏状况。
注:以下表格中的状态截止于文章发布时,具体变化还请长按扫码进入实时查看。
中国脸蛋计划NFT藏品汇总表 |
||
|
||
状态:待成交
|
状态:待成交 |
状态:待成交 |
2月22日上架三枚 |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部分(20版) |
状态:已售部分(20版) |
2月20日上架三枚 | ||
状态:待成交 |
状态:已售部分(20版) |
状态:待成交 |
2月19日上架三枚 | ||
状态:已售部分(20版) |
状态:待成交 |
写错序号,应为0011#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部分(20版) |
||
2月18日上架三枚 |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状态:已售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邦的未命名主义”(ID:eggsvers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