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50年的经历告诉我,书法写得越精致越没有味道

沃兴华:50年的经历告诉我,书法写得越精致越没有味道

沃兴华学习书法50多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他的书法审美观念。据他自己讲述,他的学书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个帖学阶段。沃兴华从颜真卿开始,然后学米芾,学王铎,这是一个阶段,是帖学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碑学阶段。沃兴华的研究生专业是古文字学,所以大量接触了甲骨文、金文,然后就是碑版、简牍、帛书。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从帖学转向碑学,就是临摹金文、临摹石刻以后,懂得了什么叫做“金石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沃兴华回忆,1976年在书画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当时编辑了一本《隶书三种》。老师教给的方法就是把一整张拓片拿过来,把上面所有的斑斑驳驳的那种石花全部涂掉,然后把字的笔画两端描清楚。然后再把一个字一个字剪下来,按照偏旁部首整理成一本字帖。

当把整个拓片全部描清楚以后,沃兴华发现完全没有原来的拓片好看。经过一修描,字是清楚了,但是味道全没有了。从事金文研究以后,沃兴华又发现大量这种现象。比如一个器,它有器皿和器盖,上面都刻有铭文,同一个人写的,同一种方法铸造的,字体也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埋葬的文物坍塌掉以后,器皿和器盖有时分离了,一个地方的土质可能好一点,一个地方的土质可能差一点,腐蚀程度不一样,一个地方的腐蚀很厉害,一个地方的没有腐蚀,像新的一样。那么这两个高拓片拿来一比较,就很明显地发现,腐蚀严重的反而比那个新的看上去更好,这不是个案,有很多这种情况。

这种看法,并不是沃兴华个人的感觉。他说后来看到清代的书法理论著作,发现清代的书法界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历代的碑刻作品,认为初拓不远,后拓的更好。因为初拓很干净,当然它也显得遒劲挺拔,但是没有后拓的浑厚苍茫,也就是所谓的“金石气”。

这个“金石气”虽然是二度创作,但是它给作品增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美感。这个东西对沃兴华很有吸引力,他也就慢慢地从帖学转到碑学,放弃那种精致、清楚的写法,转而慢慢写得模糊、苍茫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