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至少会在学校里呆9年时间,以完成义务制教育。加上高中和大学的时间,我们三观的形成、对美的感知……很多都是在学校逐渐形成的。这不禁让人思考:今时今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我们的校园设计该如何做到对人、对地、对教育本身都友好?
在物质水平逐渐提高的今日,作为培养“下一代花朵”的“花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诸多建筑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学者、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校园的探索。
新加坡南洋小学的设计不能用“文化”、“和谐”、“高雅”这样学校惯用的词来形容,看到这座学校,我脑海中的形容词是“壮观”、“绚丽”和“惊奇”。
▲新加坡南洋小学
在这个如同绮丽山谷的公共空间中,设计师运用色彩和线条征服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
▲新加坡南洋小学
整个学习的设计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充满启发性的公共空间,通过设计展现积极、无拘无束的自由思想,把欢乐和喜悦传达给每个人,设计的关键词就是色彩和线条。设计灵感来源于峡谷自然形成的波纹曲线,五彩缤纷的迷人色彩。
▲新加坡南洋小学
像奔跑的彩虹,探索知识的海洋,既奇幻斑斓,又华贵优雅,有质感的万般柔情。在密集彩色线条衬托下,建筑如此醒目,景观更显得绚烂,如同进入热带雨林。
▲新加坡南洋小学
Hankasalmi学校中心是芬兰唯一一所以视觉导向为重点而设计的学校。
▲Hankasalmi学校
它是为所有汉卡萨尔米居民而设计的。这座雕塑般的建筑引人注目,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标,学校欢迎所有居民入内,它是整个市镇的骄傲所在。
▲Hankasalmi学校
宁静的外墙和木制的入口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使得整体和谐、新颖。受益于富有活力和适应性强的空间布局,人们可以任意使用新学校的设施进行学习。大厅配备了艺术、文化和体育相关的设施;楼梯则作为社交、学习、表演的场所。
▲Hankasalmi学校
▲深圳新沙小学
▲深圳新沙小学
教学楼通过S型布局,围合出南北两个庭院,北院朝向操场围合校园,南院朝向城市十字路口打开。
穿行在教学楼中的师生,可以交替看到校内外景色,体验到自身所处的学校和地区的在地感。
▲深圳新沙小学
轻盈地“漂浮”在那,深圳梅丽小学的外表很难让人想到是一所学校。
▲(深圳梅丽小学)
近乎雪白的外表,充满直线的轮廓,量产的模具化钢架结构,纤细却牢固。深圳梅丽小学的整体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纯粹的外表,打破传统建筑的框架;采用新技术,突破的原有的技术壁垒;轻盈的风格,展现出对于新美学的探索。
▲(深圳梅丽小学)
借鉴传统书院格局,在狭小的用地内规划了大小不一的院落空间,以变化的楼梯及环廊联系它们,塑造丰富趣致的孩童活动空间,处处皆风景,处处可游戏。
深圳梅丽小学带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却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美学或者建筑层面,它更多地开始带领我们思考一个更大的命题——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新校园?我们对于校园的认识需要进行怎样的更新换代?
上面提到的几个学校将整个校园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共艺术来打造,有的学校则会在细节和活动上下功夫,给师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公共艺术节”以新观念主导,于2007年在汕头大学创立,至2020年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成为中国公共艺术领域的品牌活动。今年,是“公共艺术节”的第七次展演,以其蓬勃旺盛的生长形态为校园生活及城乡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汕头大学公共艺术节-谢林林《彩球》作品
▲汕头大学公共艺术节-王史泰《聆听》作品
各种创意十足的公共艺术作品,让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同时,通过对公共设施的艺术和设计性改造优化,使学生在劳动中完成社会实践教育和美育引导,了解艺术与设计如何融入公益,开启一扇艺术融入社会公益的探索窗口。
▲汕头大学公共艺术节作品-麦展荣、何颖聪《生命之泉》作品
▲汕头大学公共艺术节作品-李颖芝《渡》作品
结语:
并向校园内的师生传达校园文化和审美意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艺术季”(ID:uas-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