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腾讯最新UX行业报告研究了一下午,发现设计工作的5个秘密

我把腾讯最新UX行业报告研究了一下午,发现设计工作的5个秘密

最近腾讯又出了一个用户体验行业报告,你有看过吗?


这是官方推文:做设计请认准这个赛道!岗位需求+43%,薪酬+25%


不过原文真的很长,主要在讲用户体验前景如何、大家有什么问题、就业趋势……


对咱们这种普通设计师来说,感觉帮助不大,而且也比较难看懂。

于是我花了半天时间一页一页看完了长达 97 页的原报告(文章底部有链接),给大家整理出了对普通设计师来说最有帮助的 5 个点:

💰 不跳槽能涨多少工资?

⏰ 加班多少算正常?

🎓 读研对就业有多少帮助?

🚀 什么业务挣钱多不内卷?

📚 学什么好找工作?

全都是根据报告里的真实数据整理出的,可信度应该还是有。


如果你感兴趣,请继续读下去吧。


💰 不跳槽能涨多少工资?

首先,2021 年互联网新兴设计岗位的平均薪资相比去年增长了 22.7%,达到 11.5k/月,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如果去掉跳槽的人,近半(41.5%)从业者的薪资近一年内没有变化


甚至,将近 65 % 的从业者一年内薪资涨幅在 5% 以内,涨幅超过 10% 的不到 16.1%


看来涨工资还得靠跳槽,升职加薪什么的,不靠谱。


所以说,整体 22.7% 的薪资增幅都给跳槽的新员工了?

No, no, no...

数据表明 2021 年通过跳槽获得的薪资涨幅多半(61.5%)在 20% 以内,也还是没有超过全行业薪资增幅 22.7%。


所以我猜测,22.7% 这么高的薪资增幅,就只能来自于毕业生了。


难怪那么多老员工被毕业生薪资倒挂,还是得多跳槽……



⏰ 加班多少算正常?


传说互联网人均 996,于是干这一行的,都觉得自己加点班很正常,反正换一家估计也没差。


可究竟加班多少才算不正常,可以考虑跳槽了呢?


数据表明,八成从业者的日均工作时长在 10 小时以内,尤其是交互、视觉和品牌设计师加班比例更少些。



🎓 读研对就业有多少帮助?

很多数据会告诉你,学历越高薪资越高。


例如对于从业 1 年的人来说,本科平均年薪 5-15万硕士及以上平均年薪 10-30万


但是这里还有两个干扰因素没有考虑:


  1. 硕士比本科晚就业 2-3 年,更不要说“硕士及以上了”;

  2. 有些岗位(如用研)就要求硕士学历,这类岗位把硕士平均薪资拉高了;

  3. 一般读硕士不会去太差的学校,已经把排名低的本科过滤掉了。


也就是说,硕士与本科之间的鸿沟未必有数据表现出来的那么大。


上面那些分析只是推测,直到我看了下面这张图,才真的觉得读硕士未必有太大帮助。


就算是世界顶级企业,也主要招本科学历,提出硕士及以上要求的寥寥无几。


可见如果只是想做设计,确实没有什么读研的必要。


相比学历,企业明显更看重实践经验,很多学生也是找工作时才发现这个问题。

🚀 什么业务挣钱多不内卷?
平均薪酬最高的领域有:人工智能 > 交通出行 > 金融 > 新零售服务 > 数字娱乐 > 新能源汽车……


然而薪资高是不是也代表竞争大呢?


我们来看看,求职者最想去的领域有哪些,估计这些就是竞争比较激烈的了:互联网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 > 新能源汽车 > 数字娱乐 > 生活服务……



如果想要避免过度内卷,可以考虑避免太过热门的行业吧。


📚 学什么好找工作?
研究发现,授课老师和从业者对于能力模型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而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所以这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学生/新人对能力模型的理解偏差。



从业者明显更看重这些能力:沟通能力、产品理解、需求理解、逻辑分析、学习与总结、用户研究和数据分析。


没错,这些都是本公众号长期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帮大家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目前的体系,显然满足不了企业对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就算不看沟通管理之类的通用能力,只看专业能力也还是相差很大。



企业重视的设计能力是:设计结果量化 > 工具掌握 > 需求/业务理解 > 设计经验/功底 > 行业分析……





除了设计能力之外,企业还对设计师的这些专业能力很重视:产品能力 > 用研 > 能力 > 数据分析……









我的知识星球一直秉承实用主义精神,只教大家工作和求职上最有用的能力,通过训练营的形式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



这个月的作品集训练营马上就要开始了,想找 UX/交互工作,却不确定作品集该怎么做的人,不要错过了(网上的教程都是 UI 的,UX/交互的太少了):




如果你只是想要多认识一些同行,也可以加入我们无广告的纯粹体验研讨微信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ID:Advanced_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