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头条:价值上亿的艺术品还能修复?
人工智能帮万物系列--保护艺术品
众所周知艺术杰作在任何时候都有风险,人工智能搭配新技术能够起到很大的援助作用。
通过人工智能修复世界反战题材重要名作
● 格尔尼卡修复场景
为了修复毕加索创作的重要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马德里的雷纳·索非亚博物馆设计了一个机器人,能够扫描整幅画的磨损迹象和最需要修复的地方。博物馆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合作建造了现在被称为Pablito的机器人,它每天晚上都在工作,为这幅著名的黑白反战画拍摄数千张高分辨率照片。
认为文化遗产是安全的,这是一个错误。人类许多最有价值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最脆弱的作品之一。纵观历史,只有一小部分艺术品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存下来。
● 被硫酸破坏的画作
● 埃利亚斯·加西亚·马丁内斯 《Ecce Home》
● 2012年修复的结果
在战争期间,文化遗产经常受到破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艺术品被永久损坏或丢失。战争过程中不断有世界记忆被摧毁着。
● 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的佛陀
● Cimabue的十字架作品被洪水破坏
还有艺术品丢失的意外事件
2006年,一名男子在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踩上松散的鞋带后摔倒,摧毁了三个17世纪的中国花瓶。
2010年,一名妇女在大都会博物馆摔倒在毕加索的一幅画上,损坏了它(这幅画价值1.3亿美元,被认为是他的杰作之一)。
2000年,苏富比的一名员工使用破碎机处理了一个盒子,只是盒子不是空的,而是里面有一幅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
对艺术品的破坏不仅是作品本身,也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当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这样的事时,这实际上是抹去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民主化,任何人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用于社会应用。
艺术作品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脆弱。那么人工智能可以怎样保护它们?
人工智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
艺术品
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从草图开始他们的作品,并经常在他们创作的过程中重新思考。
今天,我们有几种技术(例如X射线)可以让我们分析图片作品的创作过程,讲述作品的故事。
● 伦勃朗的画作及扫描结果
人工智能也被证明在修复方面很有效果。
例如,它已成功用于数字修复(例如摄影,文章甚至手稿)。剑桥的MACH实验室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识别损坏并虚拟重建手稿中的图像(这个过程称为修复)。类似的技术已被用于重建损坏的照片,彩色黑白照片,重建壁画的图像等。
● 上图:大图像区域的修复(修复前、中、后)
● 下图:照片的数字修复(修复前后)
这种技术可用于重建被认为丢失的作品:例如,著名的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中缺少两个面板,研究人员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试图建这两个面板。
● 根特祭坛画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修复艺术品,但很可惜。艺术品却无论如何修复也回不到它原本该展现的面貌了。
类似的方法对于避免艺术品的假冒非常有用,甚至对于确定作品的日期和归属也很有用。此外,可以识别作品签名的算法可用于打击艺术品贩运。
● 用于识别作者的笔触样式的数据准备和分析工作流
人工智能对考古学和考古遗产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所呈现的效果远远低于人工。这其中最差的表现出现在对人脸和裸体的修复上。即便在几何形状方面人工智能持有优势,但DALL-E在色彩再现以及某些形式上依然存在一些限制,尤其是是当它们很小的时候。
●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马赛克重建。在上面的面板中:亚马逊之战的马赛克与原图(左)和人工智能重建(右)。在下面的面板中:原始马赛克(左)被人为破坏(中间)以及通过算法重建(右)
编辑:孙宇隆、凌柏成、钱泽锋
排版:可 也
主编:Fly Xu
本文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之”(ID:wizke201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