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美学积累,12年我看了20万个作品

为了美学积累,12年我看了20万个作品

本活动由黄山首绘X工业设计联合发起



【原创说】第七期

  分享嘉宾:杨万里

  全文内容有做增减
  可点击文末原文链接观看回放视频



我是杨万里,橙厨家电品牌联合创始人兼设计总监


13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生活设计工作室。在校期间做过一些作品,受邀参加过意大利米兰家具展,获得过德国IF,美国IDEA,CDA中国设计奖等。也被《时尚家居》评为 2016 年度设计之星。曾应邀为故宫博物馆、北京APEC国际峰会、国家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打造高端文化产品。多次为奥迪、奔驰、东航、大疆、安缦等品牌提供高级定制服务。

好,介绍完毕,进入今天的分享主题。


这次的主题是设计有没有原创一说。现在的我其实不太认可原创这个说法。了解越来越多的知识后,我觉得原创不应该是设计师去强调的一个事情。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逻辑,但凡一些很小的工作室或小工作坊就喜欢提原创。做的比较大的,比如苹果肯定不会说自己是原创科技品牌,不会说自己是原创的手机电脑。
 
原创是设计师很本质的一件事,过于强调就显得你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强调。



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卓越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偷盗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名言。我觉得是合理的,我们从小学走路,学打篮球,包括学校教我们的学习方法,都是从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经验上去优化。

 


我很喜欢童慧明院长的观点:设计是一种进化。我们一直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事物,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在这个基础上持续的进化。

 

原创这个东西很难界定。你做一辆汽车,真正的原创是从发动机,结构,外观,整个从零开始,那才能称为原创。很多汽车厂商发动机底盘可能都用同一个平台的东西,不过外观上做了一些修饰,用户体验上做了一些优化。这个的时候你很难说是完全原创。



还有一个更客观的方法,觉得你的设计是原创就去申请专利。从法律的角度看,如果专利能申请下来,那你这个设计的独创性是受到保护的。



这是我刚开始的一些作品和ppt。很多人都没看过,确实非常丑。




我记得20年国庆节我和朋友在北京逛公园。在非常好的地段里一进公园大门,这幅画面就映入了眼帘。那么大家再看,我大学刚入学时的设计跟这个公园场景是不是很像?

 

这两年因为疫情不能出国,如果大家跟家人出国旅游,人群放眼望去那个穿或黄或蓝或红冲锋衣的人一定是你的亲戚,或很大概率是中国人。我强调设计师最突出的能力就是美学能力。我们从小到大,周围的环境都充斥着这样的元素,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审美很难得到质的改变




创业至今我一直保持一个学习方法,就是看。至少目前我还没发现比看更好的办法。我把看简单归类成两种方法:树状阅读法邮件订阅法




先说第一个。大部分设计师都看Pinterest,我有个要求就是不用手机看Pinterest。在手机上点是单向的点进,用电脑看我会把它立出标签页,如果直接点进去只能在作品里单个阅读,会错过这个页面其他的优秀作品。




我包括我们设计师都用这种方法,不管做方案做项目,包括平时浏览习惯都参照这个方法,这样才能大量看很多优秀案例。Pinterest有个相似性机制,我看的时候打开的标签至少有7~100个。我会要求自己看完,不看完这个浏览页我是不会关的。



第二个就是邮件订阅法。早期国内没有那么多优秀设计,很多案例来自国外网站。从大二开始我就找方法订阅全球网站。具体怎么订阅大家可以想办法,如果你真想学习就要有能找到解决方法的能力,这也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能力。

这个好处就是每天全球最前沿的设计案例都会发送到你的邮箱。我给自己的硬性要求就是我永远要把它们消灭完。比如这周忙,那我周日就找时间看。邮件还有一个好处,它不限于某一个专业,可能有建筑、有插画、有室内,也有产品,包括视觉,服装或者潮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阔很多认知。



我简单算了一下,从大二开始大概每天4 封邮件。保守的算里面有10个作品,每年 365 天,12 年,20万个作品。

 

因为这20万个作品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大学时张剑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软件技能是最好提升的,无非就是报个软件班。但美学这个东西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而且这个习惯要延续下去。


不是过了大学,找到工作就不用看了。现在中国发展变化速度应该是全球最快的,在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如果你停下来,根本没有躺平一说,只有躺赢或躺输,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进就是退。所以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今天,包括明天,包括以后一直都是这样。



作为职业产品设计师,我觉得美学是最重要的。包括沟通,包括管理,包括对用户的了解,包括营销知识,包括工程结构,这些是后面的0,没有美学作为1,一切都没意义。



很多设计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钱都是老板赚了?设计师做出好的设计为什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如果你只是画图这个设计真不一定是因你而产生的价值,除非你撬动更多商业价值,自然就会获得相应的高回报。

 

美学也分很多级别,如果你有很强的差异化能力能让用户更愿意购买,这个时候你就能撬动更多商业价值。这也是基于昨天童老师说的设计驱动型品牌这个基础上去说的。

 

那么好的设计可以带来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它能带来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我今天想说好设计还可以带来抗风险能力。创业过程中一些经历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也是今天主要要讲的一个内容,我在创业成熟过程中的一些分享。


这是我们20年上市的一款榨汁机,橙厨是专注于厨电和小家电领域的一个新品牌。之前我们还有一个品牌是东匠,专注家居领域。

东匠品牌另一位创始人是郭恒,我和郭总有提到我们未来的目标一定要做面向大众零售的产品。相当于在创立东匠时就埋下了一粒种子。我们公司员工一直是女性居多。工作中发现女性在很多工作处理上会很细腻用心,相较男性而言她们在生活细节品质上要求也会更高,所以我们开始慢慢萌生了聚焦女性产品的念想。


前几年开始很多品牌工厂意识到给女性做产品会是一个趋势。


在饭桌上很多人说想为女性做产品,但下一句就是重男轻女的论调,甚至是不合时宜的黄段子,这些厂家眼里为女性做产品无非就是改个粉色就完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以前的体力时代。女性在职场上拥有更多优势,甚至很多女性比很多男性收入都高,但没得到相应的尊重。

 

如果你身处制造业你会理解我说的是一个常态。想要真正服务好一个群体必须先出于内心的尊重


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想看看专注于一个细分群体打磨产品能否获得认可。因是为女性打造,所以我们设想的框架就是让传统的家电不家电。不管什么年龄的女性都可以拥有一颗少女心,女性很喜欢一些质感,元素。比如复古款保时捷这种质感,我们主张就是去工具化,让家电不家电。



在设计方案之初的我在记事本里写过一段话,希望这个产品让用户觉得不是在使用一台复杂的机械工具,它应该精美至极,像小时候迷恋的精美玩具。愉悦地玩着有趣的玩具,兴致勃勃地用它来搭配一杯属于自己的果汁,这是属于自己的一个限定美好时刻。这是在开发中徘徊不定时给我们指明方向的一段话。


前面提到设计除了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抗风险能力

 

这个产品18年开始设计,20年才研发完成上市。18 年整个榨汁机市场还是非常大的,如果这个产品放在18 年至少是40万台或以上,按照当时的一个比例能达到 8000 万或者过亿。

 

但19年出现了一个很不确定的状态,整个家居品类下滑了40%左右。我们上市时整个市场已经下滑挺多了。这款产品20年7月份上市,已经开始进入秋季,它打冰打果汁其实有点夏日属性,上市时并不是热门季节,正因为我们有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产品还是可以说做成功了。

 

很多国内外榨汁机到现在一直都下滑严重,我们的产品在高端价位里,但数据多次排前列或第一。

 


好设计能带来抗风险能力。市场的变数很难揣测,做好了设计,市场风向是好的就能得到更多回报,即便市场因为不可抗因素下滑,当你把产品打磨到极致还是能在品类里达到非常好的销售,这就是你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设计榨汁机时非常强调差异化跟辨识度。希望用户分享时即便只出现一个小细节也能快速辨认。前段时间好友发微信给我说他在看芒果台一个电视剧,左下角背景糊成这样还能辨认出是我们的榨汁机。



消除常规家电的工具感是从用户操作最频繁的开关入手,传统家具的按压方式都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开关如果像玩具一样可爱并且有趣味性能让你忍不住去触碰它。



包括之前和罗永浩老师做直播时他其实也一直在玩这个开关,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非常强调用户体验。榨汁机运行时震动频率非常高,不谈设计,单谈这款电器的用料,基本都是业内最好的。它的转速有 22,000 转,我们专门设计了这个旋钮,可以解放双手甚至有空闲去用手机拍摄分享这个时刻。



这也满足了当下用户的社交需求。很多榨汁机因为高转速震荡需要用户用手掌控住才行,如果你想榨汁时拍个照片分享就会特别手忙脚乱。


我们设计的这款产品不仅在运行过程中,包括用户基本不看的底部也用美学处理结构。


你可以去看其他品类榨汁机,基本上理念惨不忍睹。我们不管从品质还是设计都尽量按照最高要求,即便有工艺限制也会基于这个前提尽量做到最好。



这款产品专门做了两个杯子两个盖子。常规榨汁机杯口很大,饮用会不小心直接倒在脸上,要不就喝的满嘴都是。放材料或者清洗时你可以拧开大杯盖,好装好洗。喝的时候拧开小杯盖能够保护到女性的精致妆容,包括这个杯子也专门配了吸管,喝的时候更方便优雅,捧在手里感觉也挺漂亮的。




榨汁机起源于美国,这个品类也是前些年才开始在国内市场火起来,也许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或降低成本,绝大部分厂商都是直接照搬欧美同类产品的做法。


你要知道亚洲女性的审美习惯包括体型和欧美女性都有明显差别。欧美人喜欢晒阳光,健身,他们的杯子其实做的就很有肌肉感。他们杯盖都很大,可能欧美女性普遍体形象手掌也大一些,按照既往产品思维来做主打亚洲市场的品牌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谈到设计时很多人会想方设法去创新,体验反而需要更细腻的观察和打磨。杯盖直接关系到刀头盖,拧在杯子上插到主机搅打水果时刀头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这整套产品大概20 套模具,单单为了缩小杯盖尺寸牵动到的就有七八套模具的大改动。


业内普遍不喜欢调整,因为有很多零件你可以直接采购不用自己研发,所以很多品牌都是觉得能省就省。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就是想把体验的每个细节都做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细节在用户的什么使用场景下会让他瞬时或当下觉得非常方便,我们尽可能把所有细节做好,才能在不同用户之间满足他们不同的使用方式。



这是我直接用的之前一个博主拍的图,很漂亮,还专门用来做过一个活动。女性拥有一个很漂亮的产品时会更愿意去将它呈现出来,而如果你只是使用一个工具,就无法激发你去创作更多东西,甚至有时候你都不想使用它。

 


我们给定位用户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审美,悦己和社交

 


我们定位的核心用户是25至35岁的年轻女性。这两年走下来,80%以上的购买者确实都是女性,不到 20% 是男性,大多数也是买了送女朋友的,这也符合我们设计时的一个定义。



上市后《时尚家居》新媒体总监也给了一段很高的评价。现代女性眼中家电不再是一个生存工具,更应该是有个性的美物。


从专业角度来说,橙厨榨汁机性能足够强悍,因为独特时尚的设计让它成为了家电里最出圈的存在。我身边讨论这款机器最多的反而是那些平日里最不关心家电的精致女孩们。她们之所以谈论它,更多可能是因为它能给生活带来不同,更有趣的使用体验和更精致的生活方式,它不再是一款简单的榨汁机,更像是送给女性用户的礼物。很符合我们最早的设定,让家电不家电,尽量去除它的工具属性。


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取名橙厨。很多设计师创立品牌时对品牌元素有极其苛刻的要求,要尽善尽美。榨汁机是我们第一款产品。我们想通过这个产品验证市场的喜好程度,报告反馈回的信息预备大量做后续系列化的研发,让这个方向更加聚焦和有效转化,我们整个品牌形象在后面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一个好记的名字能节约很多传播成本。我们早期创立的东匠配合slogan东方匠心就很好记,和文化定制的特性也比较符合。而橙厨从读音来说非常容易上口,听一两次就记住了。


作为初创品牌来说如果什么都做,可能用户最后看你的时候不知道你到底是做什么的,间接的影响了你的认知成本刚好我们第一款是榨汁机,橙厨可以让人联想到健康营养的橙子,还会联想到阳光感,这种颜色传递出阳光鲜活康美好的幸福感。


logo 本来不是所有方案里的最优选,但凡注册过商标的人都清楚两三个字的品牌名字是最难注册的。中国创业的人那么多,还有专人专门去注册品牌的,你想得到的好名字绝大部分已经被注册了,你又不能为了避开而选择一个很长的名字,这其实增加了认知成本,这个时候能选择一个还不错且简短的名字很重要。


我发现我们上市后,很多同品类包括跨品类的电商图片都有参照着我们的风格拍,我没有贴对比图,大家以后看到就会了解。


我们的图片都是影棚拍摄,现场强调的最多的还是射灯,模拟阳光感觉的时候需要很细致很高要求去调整才能达到阳光的状态。




包括我们一直说要模特笑,笑的开心还不够,要再幸福一点,我要头发丝都飘起来。你看到图片单头发丝我们就补拍了几十张。模特的姿态笑容包括产品都到位的情况下,头发丝的吹动拍了很多张。最后只选我们觉得能让用户看到这张图片就能感受到幸福感。



这也是设计师主导品牌要去强化的一个方向。不管产品,视觉,你都要把你的优势体现出来。

不希望强调原创,一旦强调专业,做设计就会只从专业角度出发。后面我做了硬性要求所有的设计都要倒推


女性比较喜欢的图片我会把它放在一起,看这个产品的气质是不是吻合。包括拍照,我们最后想呈现给用户的是精致还是治愈,从而倒推出产品表面效果是镜面还是磨砂。治愈系肯定就要哑光磨砂很舒适的感觉。如果是精致的话肯定是要镜面高光。包括什么样的造型和曲线才能将镜面质感的光影最优展现出来也决定了设计时大致的形态方向,甚至每个细节倒角的大小。在产品的逐渐成型的过程中你的脑子里也会慢慢浮现出最适合的照片风格。


设计师只有了解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反过来让你的设计更加的专业,去把控更多的东西,最后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


现在直播成常态,我们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就会考虑这个功能、形态、操作方式,在满足用户使用的前提下,是否更适合主播在镜头前的一个演示。




这产品还没出来,我们就定义了很多拍摄风格,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去年 618 被天猫活动的开屏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很高的一个曝光量。只有尽可能地把能把控的细节做好,才能在一些你不知道的时候能够抓住一些机会。你并不用付出而且性价比很高。天猫 618 活动的开屏页面,这是花钱能买得来吗?即便花钱买来,可能也不是初创公司能够花得起的这个钱的。

 

在做橙厨之前,因为我们做过东匠,东匠是一个主打高端的品牌。那个时候我们做的产品都是要求非常完美的,无瑕疵的。从之前东匠到橙厨的这个过程,是在走一个是从完美主义到不完美的一个过程。有时候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东西,在你没有绝对的资本、供应链、话语权的时候,只会让你无形中增加很多的成本,甚至直接导致失败。




东匠也服务过很多高端客户奥迪、奔驰、大疆等,当时要求的是零瑕疵。有一款是给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生日定制的,金丝楠木的送给他的一个礼物。这个这张照片是拍摄于他自己的别墅里面。



现在更想得到大众用户的认可,那才是最重要的,做东匠时是一种追求百分百的完美状态。甚至连一个提示产品功能贴纸都会去调整打样两个月。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说过于夸张,但我只有你先掌握了极致刻画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其他工作中收放自如。

从完美到不完美的过程,不是说把作品做得不完美,是开始学会如何去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产品,而不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一个地方,可能用户根本不在意,用户有他在意的点。设计师不要在一些没必要的地方,毫无节制地去增加成本,这也是很多设计师创业失败的原因。


这张图是做杯子大把手处,行业普遍做这种把手都会做宽扁型的,但是我们希望精致,要出片,想做一个实心的纯圆的把手,这个就会导致里面很容易起气泡。

 

但我觉得有价值,我希望这个产品在阳光下散发出 bling bling的感觉来。为了这个细节,报废了 700 个样品,不停地在调试,最后才能像现在这样,这个把手也能给整个杯子提升不少质感,它直接跟你的手接触,也更符合整个产品的一个语言。



我们更多的是从公司、设计师、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揣摩女性用户看一件产品的时候最注重什么,先看什么不看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收放取舍。

 

这个产品出来之后,我的朋友,一个人尽皆知的品牌里面的设计师,我当时跟他的聊天,让他拿给他办公室的女性看看,他拿给他的同事看之后,发现他们都是抱起来说很漂亮,他自己认为是问题点的地方,在用户眼里都不是问题

他说他们以前做的产品做得很完美,导致成本上升了,他这里面有很大的品牌优势,他能压着供应链的价格,压着成本。



如果品类是给女性做的话,在很多女性眼里他们是不care的。用户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没学过设计的,你不可能跟用户这个细节是来自于什么设计理论,一个女生她不在意那个,你再怎么跟他解释,都是徒劳。不能去教育用户,教育成本是很高的。

 

有时候我的一些女性朋友,会跟他们聊一下,了解一些比如说购买喜好什么的。这是一些聊天记录,有些人问我是不是又谈恋爱了,怎么最近又变温柔了什么的,包括右边这个以前如果一个女生说一个狗是个熊,很多男生肯定会跟他争辩。根据我这些年慢慢的了解,我自己有了一个变化,你看我对他们说什么,没必要去像做产品一样,女生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你去说教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设计师他觉得他的产品卖不出去,就喜欢说用户不懂欣赏,用户没审美,放在 10 年前说这个话还可以。现在很多公司也印证过一个好的设计,是能得到很多用户的认可,并且能够得到他们口袋里的投票的。现在的用户90 后再到后来的 00 后,这些人从他们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来说,他们的美学已经比我们之前那时候要好很多了。



设计师要向上学习,向很多行业的前辈,不只是设计专业的可能是营销、制造、贸易等,向他们去了解很多你认知之外的这些知识,你才能得到成长。
 
向下生活是什么意思呢?大趋势来说,大部分的消费其实都是偏向年轻市年轻人的市场,你应该一直的要向年轻的用户学习,不能学习,否则就不懂他们喜欢看什么软件,喜欢什么样的说话语气,审美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是设计驱动型的品牌公司,但是我在公司里面不允许过多的讨论设计,因为我觉得当设计师还在谈论设计的时候,是在谈论自己。不管你是管理人员还是新入职员工,都一定要抱持着学习新知识的,包括你自己专业之外知识的渴望。积累了越多,只会强化你本身的能力,决定更加立体,更具有全局意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得到一个更快的成长和更大的回报。
 
你在设计的时候,不是就是任性的想做这个造型,而是因为要卖给谁,要走什么风格,什么样的售价,用什么样的材料,这个材料适适合用曲线还是直线?它的厚度多少?它拿起来重不重?那如果重的话,我是否要减少它的体积?这些所有的一切最后是导出你的设计的,不是说直接就设计。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身上去找出原因,很多这些几十个奖项,绝大部分都是我大学时候拿的,我毕业之后就没参赛了,不希望被这种奖项或者说设计的报道来影响自己的设计,不想掺杂着这种杂念在里面,我一定要为用户设计。当你为用户做的足够多的时候,用户也会给你足够多的认可和回报,用户的认可和赞赏才是一个最高的奖项。
 
当然我对于公司来说奖项还是很重要的。对团队来说,年轻设计师来说,他的荣誉感和自我认可,营销传播也可以借助这些奖项,但他一定不是绝对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个奖项只是我们为用户做好产品的过程中顺带做的事。




专业设计师的真能力在于他能保证设计方案在落地过程中100%的还原出来,而不会被改的面目全非,设计师得了解足够多的东西,很多设计师只是做了张效果图,他们都没去过工厂,方案会被改的跟初创的时候面目全非。


一定要了解足够多的跨行业的东西,才能保证你设计的时候的准确性,可行性,品质感。官方的照片拍得很漂亮,修得很漂亮。但是你保证不了用户,没有经过专业的摄影或者专业的设计的训练,拍的图评论晒单,拍出来的图也好看。




设计师的落地能力,做设计不是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是在工厂不停沟通的过程中设计出来的。我没有任何家电的经验,对家具经页完全不了解,但是这不妨碍做得很好,它的可能零件数量就是我之前做的东匠产品的可能10倍以上。
 
首先,买来市面所有的同类产品拆开,从别人的产品拆机的过程了解到哪些是优劣和劣势,可以学习到一些结构知识,工艺的知识,如何用更好的设计去合理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再去把这些知识带进到设计里面,才能让你去做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甚至是具有抗风险能力的。
 
在市场上的好产品,我当时列了差不多 100 多个,设计师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的专业。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个产品、只做同一个品类的产品。得有一个快速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的越多,有量的积累,就会有化学反应。在做新品类的时候,学习的速度就会是翻倍型的增长。


在做这款产品之前,所有业内人都是在拒绝我们的。但做好之后,好的设计出来市场竞争力,除了有抗风险的能力,还能让你快速的撬动很多资源、市场,博主、供应链、品牌方都会主动来找过来。我觉得这就是好的设计的它所能带来的一些价值。
 
把功能品质做好了,兼具颜值外观,那么你就有更强的竞争力。



我们的产品刚上市的时候除了国内市场,包括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很多人出口的时候都喜欢贴牌,贴牌的试错成本很低,但是我们在出口市场坚持做自己的品牌,这就意味着商标注册,包括检验认证等成本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可能每个国家就得几万大到十万,无形就会增加很多成本。
 
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品牌,未来一定是中国品牌的时代,中国现在肯定不缺像华为、小米、海尔等等这样的,让世界认知到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但同时其实我们还缺少体量不算巨大,但却能彰显一个国家审美追求精神的品牌。
 
我们想做这种小而美的品牌,有一定的商业规模,但相对于巨头来说小。虽然我们现在非常渺小,称不上什么分量。但当我们有点能力的时候,我们受益于中国这片深耕了几十年的肥沃的制造业的土壤之时,我们这代人是否也应该有责任去做一些力损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微步足道的一小步。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渺小没有意义,那么现状就不会有人去改变。如果每个渺小的人,每颗渺小的水滴,相信推动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水滴参与进来的时候,就会汇集成江河,最后汇集成海洋,再在这个时代的风口像形成浪潮。



公司之前在北京,去年底在深圳宝安区设立了一个研发办公室,4月份应该就正式成立了。
 
橙厨是我们第一款产品,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能产生撬动商业价值。后面还有很多的新品在计划,今年也会正式的打造更加完善的团队,希望有认可我们做产品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价值观的优秀的人,一起来做一些有挑战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放这张图,这一切方法的背后,对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努力
 
我上大学的第一堂课,是全班唯一一个不敢上台汇报作业的学生,这堂课得了很低分,不是说没做,而是不敢汇报,因为我做的实在太丑,太差劲了。我相信在座的如果你没有过这种经历,就证明你们很多人的起点都比我高。那么我既然能够通过努力,从一个班上不敢汇报作业的,到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再到后来工作,这张照片就是我大学四年暑假我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我妈跟我外甥来看我都得来我们工作室看我。
优秀的人他们都有很多的相似点,但努力是我看到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业设计”(ID:DesignTop)。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