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建筑设计师们新工具体验卷出了什么新高度?

围观!建筑设计师们新工具体验卷出了什么新高度?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不同的思路和技术涌现,很多团队在争相尝试使用或者开发新工具,试图找到新的技术路径,来突破制约自家生产力、用户体验提升的局面。


处在技术迭代的环境里,对于从业的建筑设计师、工程师们来说,工作的技能要求已经开始有所转变,更卷的甚至把自己锻造成为集设计与二开于一体,软件硬件贯通的全才,不断翻花样,来拓宽职业路径。前段时间联想和NVIDIA合作举办的Think X Omniverse体验季活动里出现的作品,其实就是这个趋势的一部分缩影。




新软件带来的新玩法


设计协同是大家关注度最高的部分。协同涉及到多软件之间的格式转换和数据传递,在Think X Omniverse体验季中,设计师们尝试使用的是通过迪士尼发明的USD格式来进行协同,把这一来自于影视动画领域的格式借鉴到建筑工程中,看能否对于实际的项目生产有所帮助。第一种尝试是在Omniverse 平台中,同时使用多个软件进行同一个项目的设计。比如使用UE,SU, Rhino 在Omniverse中对同一个设计项目展开创作。



UE、Rhino、SU在Omniverse协同设计
©中建五局设计技术科研院


另一种尝试是异地协同,两位设计师分属两地,在项目沟通中,各自对模型分别进行调整,另一方能够同步看到效果从而同时开展工作,对于传统的工作流带来了一些工作方式、用户体验方面的改变。

Omniverse异地协同
©中建五局设计技术科研院


还有的设计师关注在Omniverse平台中,多种格式转换的情况下,BIM属性传递是否存在缺失的情况,这对于USD 格式在BIM的发展来说是很关键的一环。在体验环节中,设计师们也摸索到了一些隐藏功能,说明在Omniverse平台中其实可以将BIM属性无损传递。

Omniverse 中BIM属性无损传递
©许少杰


仿真模拟也是这次体验中的重头戏。Omniverse作为专为虚拟协作和实时模拟打造的平台,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仿真模拟究竟如何,设计师团队对于烟雾、物理碰撞等进行了测试。

Omniverse中烟雾模拟
©中建五局设计技术科研院


此外,很多设计师还使用Omniverse中的APP这些新的创作工具来制作建筑动画、漫游等作品,同时测试其不同渲染模式下的渲染逼真度和速度,包括RTX实时渲染模式等。







新设备带来的高性能


软件运行表现需要倚仗硬件的性能来支撑,也就是说,软硬件并驾齐驱才可正面迎击数字化转型浪潮。


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新协同方式、仿真模拟、还是光追渲染,设计工具类型的增多和功能的强大,伴随而来的就是对于设计师工作站性能要求的提升。联想ThinkStation、ThinkPad基于建筑设计师的工作需求,通过不断迭代来帮助设计师去创新数字化转型。在本季体验季中,设计师们也分别对联想ThinkStation塔式工作站和ThinkPad移动工作站进行了测评,为之后在不同的工作场景选择相应的设备做基础。







在移动办公场景下,设计师的移动工作站就要求比较高的性能才能匹配实际需求,否则只能用来普通办公。为此,部分设计师使用3D软件在ThinkPad P15v 2022 的渲染速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总体上而言,能够较高地满足设计师团队在远程办公时的设计需求。

使用 ThinkPad P15v 2022 进行V-Ray 渲染测试
©于良


而在使用Omniverse进行特大场景的制作时,设计师们则体验了塔式工作站ThinkStation P620,来保障制作的流畅高效和稳定。

使用Think Station P620 运行Omniverse 制作漫游作品
©朱立林


当然,也有些办公场景下,有些设计师希望设备能够兼备体积小、性能强的特性,为此也测试了近期才上市的ThinkStation P360 Ultra,可以称作微型塔式工作站,安静且轻,体验反馈尤其对于出差党非常友好。


从这次体验季中设计师们的体验反馈来看,ThinkStation 塔式工作站、ThinkPad 移动工作站,对于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建筑设计团队来说,可以称得上最佳工作利器之一,帮助他们全力加速创意释放。



接下来,Omniverse也将迎来首期开发集训营纳新(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期待设计师们继续突破现有能力,在新工具的支持下,正面迎击数字化转型浪潮!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建筑设计招标 | 专业建筑师对接
联系:13012811198
80万建筑师在关注

公众号|视频号|B站| 抖音 | 小红书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饭困,慧琪,周小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