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为动物设计的建筑从只是将功能和使用对象“参照物”替换成了动物。对于建筑来说,本身就是人(生物)对于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总结而成的设计,人体尺寸、生活习惯、心理需求等产生了建筑学设计的各种通用守则。
因此,举一反三,为动物而建造的建筑需要对生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总结和规划,在建筑中对动物的路径与动线进行总结和转译。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原始社会阶段,人就开始与动物共存并且利用其生物价值,因此才会出现养殖产业。纵然在全球气候如此恶化的状态下,建筑并没有考虑过动物的感受。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的一种,带着马蹄铁的蹄子甚至不能适应城市中的柏油马路。然而讽刺的是,在现代动物园中,建筑开始居高临下地改变观众与动物的关系和视角地位——它依旧处于对于俯视视角的观赏与控制。而畜牧工业始终不能与城市相融合,或许我们在发展技术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对于环境理解的视角不同。
从建筑人文的角度来说,为动物设计的建筑是对于另一种生命视角的尊重,因此不仅仅是为宠物的小型设计、野生动物园的生态栖息及展馆,还有对于畜牧类动物的关怀性设计,与迁徙动物的“生态桥”设计等。这类设计在动物迁徙或平时活动场所中比较常见,不同于对于人类于动物不平等的视角和地位,这是一种对动物习性的保护和尊重。
以圣诞岛的crab bridge为例,建筑师通过架设铁路桥的方式对螃蟹的迁徙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材料设计的方式,通过放置比土地更适合螃蟹爬行的、符合蟹体工程学的材料与坡道,让迁徙的螃蟹们自然而然选择爬上铁路桥远离铁轨,减少被火车伤害的可能性。
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我国的西藏地区,会以生态覆土桥配合下沉式公路的模式,对动物的迁徙和日常活动路线进行保护。Trans-Canada Highway是一条东西向横贯整个加拿大的公路,由于为动物设计的隔离围栏会造成栖息地碎片化,于是在此基础上建了38个地道和6座天桥来疏导动物横跨公路的活动,不仅避免了栖息地的碎片化,同时更加符合动物日常活动行为。
另外还有生态保护区及动物园设计,尽管这种设计的初衷依旧没有摆脱人类居高临下的视角,但是在物种繁衍与科研中还是为动物保护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研究。位于西班牙Brunete的犬类救助站Eucan School就是很好的例子,该救助所不仅是人类与犬的活动结合,同时还将鸟类引入建筑筑巢,利用起建筑上部的空间。
虽然两个主要的教室都用于犬类练习敏捷性,但鸟巢位于楼上的鸟巢立面,拥有鸟类理想的视野和方向。小型猛禽以啮齿动物为食,与农作物和其他当地植物保持平衡。小型鸟类和蝙蝠——它们也栖息在南立面的凹陷中——以昆虫为食,包括携带某些犬科疾病的蚊子,并且是周围田野中花卉和植物授粉周期的一部分。麻雀在这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中出现,在建筑边缘的圆形孔中筑巢。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新的对于动物的认知和人类自我的反省与关怀,同时还能通过进行商业联动与当下流行文化结合,让人们参与到以动物为比例尺的手工设计中,成为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对于动物行为与特性的认知,从更深的层次对动物进行保护。
面向喜爱集市、露营等潮流户外文化的年轻人,推出了为流浪猫手工制作过冬小屋的活动。参与者在亲身体会建筑制作的过程的同时,可以通过和“业主”猫咪的行为沟通,深入了解对于猫咪生活的各项尺度需求和数据。
同时在投放过冬小屋的同时,推广此类设计及设计理念,同时起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的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闭环。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DO”(ID:sodo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