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也是一种修行......
记录,因古而起。
那么,在中国人眼里,究竟什么是古?

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古物的时候,往往都和数字有关。这个鸡缸杯2亿多,那个黄花梨条案1千多万,人们为何为此而付出巨大的金钱?
仅仅为了钟爱?而这些巨大的数字背后又是什么?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古器物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
作为纪录片导演职业的敏感与好奇,我决定一探究竟。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片子。

■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全国共有馆藏文物含不可移动的共有三千八百多万件。而民间古器物更是不计其数。
玩古董的人数也近八千余万人。在民间,正规的,连同旧物交易市场,共有两千多座。
每天清晨各地,全国的各种早市里,人头攒动,买卖声此起彼伏。更有甚者,以此为生。这么大的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们?
从西安到香港,从北京到福州、泉州等等,前期调研大约花了10个月的时间,从最基础的入手到甄选真正的玩家,古董行业如此巨大的范围,如何迅速找到拍摄对象?
古董行业的层级很多,从最基础的“铲地皮”到最高端的收藏大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圈层。
拍节目与玩古董一样,如拾级登山,需要一步步地完成。从普通的地摊主聊起,到网红的大佬藏家。不同层次的收藏者都是我拜访的对象。
终于从几十位收藏者或是从业者中找到了16位有故事的玩古人,他们进入古玩行业的方式各不相同,喜欢的原因也不一样。
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痴迷于古。
木器坐久了,有了皮壳, 茶壶,玉器玩久了,就有了包浆;用久了的物件,留下来的痕迹,代表的是一段时光;
喜欢一件穿越几百年的器物,表面上是喜欢花纹、造型、时代的审美,其实背后是光阴,是中国人对物独有的情感。
有些器物甚至连接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记忆。
人生短短数十年,入土后便化为乌有。而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器物,随着岁月的变迁又重现光明。被后人继续喜爱和把玩。
现在,我们又通过器物了解到曾经的人和事。也许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也会通过这些物件了解到我们现在发生的事。
二十世纪的世界史,又是一部世界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艺术的历史。现在,过去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正通过各种渠道回到自己的祖国。
捡漏、打眼、天价等一系列无以复加的感受折磨着当代收藏家和一些玩古者,他们都是一群普通人。
他们用自己很有限的金钱堆砌出无限的乐趣与良知。
■ 文化是本土的,也是我们根植自信的根基。
与古为伍,因惜物而修一组苏作家具的陈虎,追寻小时候梦想与希望的张爱红、赵军夫妇;他们渐渐被古物吸引,继而融入其中。
然而,民间收藏家终究是以玩为主体,很大程度,古物,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家园。
费了5年时间,负债几百万元的罗国新,拼命收集明代正统青花云龙纹大缸的残片,本想拼出来送给心爱的女儿做嫁妆,最后却捐给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而他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在大缸前不设栏杆,让所有的参观者都可以亲手触摸它,来体验古物真正的魅力。
在传统根基深厚的中国,人一旦与古物结缘,几乎没有能放下的。一匹唐三彩小马意外地闯进了齐跃进的生活,让齐跃进没想到的是,这匹小马的身后还有千军万马。
大门一开,再也没有尽头。花费了几千万,每次都在痛苦中煎熬,真不知道自己买的唐三彩残片是否能完整拼贴?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最后竟然喜得圆满,最终成就了一座唐三彩艺术博物馆,一方水土,终究还是让一方人迷恋。
在古物的世界里,只有不计回报的投入,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才能真正的拥有欢乐与喜悦。而喜悦的背后,就是自己的传奇。
以古董为生的香港商人翟健民,一个聪明的学徒工,通过自身的勤奋与天赋以及不断的努力学习,终成香港古董江湖的大佬。
每个人,都能成为很好的自己。这中间,折射的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细心的林新,能从一件古器物里,发现让人诧异的秘密。造一座古典园林的华雪寒;美一座西式洋房的欧阳元胜;
养一株几百年的盆景的冯朗铨;看似无用的石条石块、砖石瓦砾却成就了一座地标博物馆。那是温州张金城花了15年时间收集的结果。
百年前的“拥美”之梦却能在百年后让有心的单明扬完美实现。古物,总是能穿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爱上它。
■在大时代面前,每个玩古者都是独立、可爱的个体。
性格温和的古玩研究会会长李岩科,独立自主的90后后生刘旭,为一把明末残壶而奔波的完美主义者蔡瑭,又有为平常之器而疯狂收集的忘我者梁世伟,一尊何朝宗款的观音,足以让魏芳汉一家人高兴许久。
他们既是社会的自然人,又是中国文化完美的守护者。是这些普通的玩古者矩阵,在他们满足自己心灵需求的同时,不自觉地把文化的审美一代代地向后延展,这才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希望。
因喜欢而把玩,因把玩而收藏,因收藏而敬畏,因敬畏而敬仰,这才是文化的根本。
2017年10月,我独自坐在自己的茶桌前,寻思着自己想报的选题。转过身后,玩了十几年各式各样的老茶具打动了我。
从清代的盖碗到宋代的建盏,玩,也是一种修行!
来源:CCTV记录
《玩的是古》总导演:刘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