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5年修缮5展亮相 北京艺术博物馆重新开放

万寿寺5年修缮5展亮相 北京艺术博物馆重新开放



9月16日,历经五年保护修缮之后的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万寿寺)再度对观众开放。5个基本陈列、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贵文物是首次亮相。

万寿寺古建筑群位于海淀区紫竹桥北,坐落在运河岸边,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万寿寺内,1987年正式建馆,是北京市综合性艺术类博物馆。为保护万寿寺建筑,北京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闭馆,2018年启动修缮工程。


万寿寺


本次开放区域主要为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以及东路方丈院,方丈院为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公众开放。观众们可以看到经过修复的山门殿顶彩绘“洪福齐天”,以及慧日长辉殿内原状陈列的佛像等万寿寺重要历史文物遗存。


五大陈列初登场 精品文物新亮相



目前,博物馆新设基本陈列为: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吉寿文物专题展、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以及中国传统家具展。展览展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各类文物精品35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0余件,七成珍贵文物是首次公开展览。

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在原来基础上增加近五年万寿寺修缮、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尤其是在修缮过程中发现的祭孝惠章皇后的疏文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缘岸梵刹 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留有火焚痕迹的祭孝惠章皇后疏文


妙法庄严——佛教造像艺术展

分别展示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及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两个主题。不同品类的64件佛教造像,展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


妙法庄严 佛教造像艺术展


吉物咏寿——吉寿文物专题展

精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人们追求生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传统美德。


吉物咏寿 吉寿文物专题展

青花福寿纹贯耳尊


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展

通过馆藏清代皇室及其后裔的书画作品,清晰地反映清皇室书画艺术及其传承面貌;


万几余暇 清代皇室书画展


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

借助馆藏明清至民国的40余件家具,展现中国传统家具不同时代之美。


云落佳木 中国传统家具展


除了展厅内部的重新改造,经过五年修缮的万寿寺院落干净整洁、服务设施齐全,新增了院落中树木、大殿以及石碑的说明牌,为公众参观增加了便利性。除此之外,馆内增设了数字放映厅、学者书屋、文创空间、以及“万寿邮局”“斫木堂”“锦绣坊”等多个观众互动休闲区域,形成一个多展示、多体验的艺术博物馆。


等待入馆的观众


工作人员为观众讲解门票预约


观众互动体验



回顾历史风雨 重看修缮历程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主持修建,并赐名万寿,意思是自己一心向佛,已无心朝政,以防止儿子亲政后忌惮自己。主要用来收藏经卷。



在明清两代,万寿寺由单路寺院逐渐扩建到三路建筑群,始终是清代皇家庆典的重要场所。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慈禧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现大钟寺内的钟王“永乐大钟”原在万寿寺中。



万寿寺历经多次修缮,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本次修缮是历史上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也是继1893年慈禧皇太后六旬庆典修缮之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万寿寺内部格局变迁(来源:北京市方志馆)


万寿寺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12万余件,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玺印、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漆器等工艺美术品。

博物馆从2017年1月开始闭馆,2018年3月启动修缮工程,为期近五年。修缮范围包括万寿寺中路、西路、东路等建筑,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寺内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以及山门壁画,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保护修缮。闭馆期间,博物馆仍然利用可用条件,举办了许多公教活动。


山门殿经过修复的券顶彩绘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介绍,此次万寿寺修缮过程中,更换、替补了部分木构件、砖瓦构件、脊饰构件,挖掘出了部分构件残件。这些构件在重新开放后展出,其中最大的是万佛楼修缮时“抽梁换柱”换下来的第三根大梁。

此次修缮过程中还有“意外惊喜”:在清理一处清代垂花门遗址下的泥土时,发现了一座断成四节的华表,华表是明代的,八棱状的华表柱上雕刻着草花龙和卷草花,华表顶上蹲着麒麟(吼)。万寿寺天王殿前放置着一块硕大的丹陛石,就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也是此轮修缮过程中发掘出来的。


华表顶上的麒麟


丹陛石



秋日的长河畔,与公众阔别五年的万寿寺院落古色古香、干净整洁、周到便民。此后,北京艺术博物馆将持续增强服务能力,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重新开馆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综合自北京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头条、北京新闻、北京晚报、中国新闻网等相关资料
 编丨施涵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一轮亢奋且狂热的艺术运动 | 如何穿越到未来派的宇宙
快时代的“慢工出细活” | 对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家虹
诉说那百年间的璀璨光辉丨57件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珍藏佳作勾勒现代艺术100年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揭晓,浙江喜摘两朵“山花”
美术与书法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
俞樾与吴昌硕的师生谊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