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杰出画家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从一根线,一笔颜色,一帧构图,显露出神入化的修为。
王玉平《缝纫机》,206 x 24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今年正是“虚岁六十”
不知什么时候起,王玉平被人叫上“爷爷”了,才恍然已六十。“我都这么大了?!”他问自己:“像吗?没觉着。”如果从六七岁算起,画画这事也不知不觉跟了王玉平五十多个年头。他自觉比起小时候在图画本上的兴趣并没有减少,倒是身上多了些办法和手段,也因为这些办法的支持让他觉得画画这事更贴身儿、更少拘束了。所以他一点都不想回到年轻的时候,最享受画画还是近十年的事。这十年,他说自己如果还算有点进步就是从容了些。
王玉平《六朝金粉》,240 x 355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经久的观省和技与艺的沉淀
透过王玉平的画笔,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技术的魅力。小到一颗杏仁、一本书,大到一座城,他都能收放自如地挥洒掌控。王玉平可能天生就有一双“画家的眼睛”,他甚至能察觉出光线里缺失的颜色,捕捉到高级的色彩灰。技法对王玉平来说早已形成了肌肉记忆,丙烯、油画棒、炭笔、水彩、铅笔……在他手里游刃有余。但那些丰富的材料,并没有成为我们观看的负担,是油画还是水墨画已不重要,它就是一张画,一张谁都可以尽情欣赏的纯粹的画。这种境界,大概只有技术高手可以抵达。
王玉平《幻境-虚》,240 x 36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王玉平《幻境-实》,240 x 36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松美术馆王玉平“虚岁六十”展厅
技术并不等于技巧
“遇到技术上没有阻挡的时候,我立刻会放手的”。王玉平的绘画魅力也不全然因为技术,它的背后还有画家的思想和一颗平常心,它们为王玉平的绘画注入了一层珍贵的质感。所谓“以技入道”,王玉平总能把平凡事物,画出不平凡的一面。
王玉平《2020春》,200 x 24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0
举手抬眼,尽入画中
在王玉平眼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画什么都可以,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部分。他说“平常的心,大概才能够看见平常的事”。平常的视角弥合了世俗的不起眼,平常的心态也过滤了功利心,王玉平安之若素。画画自然也就成了一件散淡随意的事情。在常态里,不使劲,也就不会觉着累。就像有人喜欢鼓捣花草一样,画画始终是王玉平生活里最喜欢干的事情,不预设,无目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王玉平《梦阳、浮世绘》,206 x 24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19
松美术馆王玉平“虚岁六十”展厅
精微而质朴的表达
王玉平画过无数本书,他也喜欢读书。但他从不用高深的理论去包装诠释、卖弄话术。画边倒是常常配上一段轻松的文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读与不读都不会左右观众看画的感受。它就像一碗热乎面条旁的那碟小咸菜,跐溜一口,嚼在嘴里更有滋有味。文学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他,和他的手头功夫一起内化在他画里,不动声色、浑然天成。他画街景、画凡人小事,看似很小的生活半径,却把世界都装进了他的心里。
王玉平《自画像-3》,109 x 57cm,布面油画、丙烯,2016
松美术馆王玉平“虚岁六十”展厅
王玉平是画中的人,也是绘画的人,还是看画中自己的人。在今天,绘画依然还能带给我们惊叹和兴奋,或许就是艺术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能看到、却未见着的维度。
王玉平“虚岁六十”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来松美术馆,感受王玉平笔下那些小而精的物件儿、生动的颜色和人间烟火气。
---部分文字来源---
Hi艺术 罗颖
正在展出:
▼
扫码立即购票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