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不看底,到老一场空!揭秘“瓷器底足”的秘密

玩瓷不看底,到老一场空!揭秘“瓷器底足”的秘密


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来鉴定。


但是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1

唐代及唐代以前陶瓷足底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足是什么样的;


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纱底,线割底,
现代仿品,是没有这种特征的。


唐代陶瓷底足,如图:




2

宋——钧窑底足

北宋钧窑底足简单形容:满釉,带护胎釉,有部分支烧!


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口磨)

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颜色釉钧窑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北宋颜色釉钧窑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颜色釉钧窑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颜色釉钧窑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颜色釉钧窑

北宋定窑底足简单形容;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


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


定窑白釉刻花芙蓉纹蔗段花口洗

3

元——瓷器足底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


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4

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底足

底足墙逐渐趋薄,器足由浅至深,由小至大。


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后内足墙由离心过度我,挖足渐深,足端平切。



明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底部


釉面与露胎的交接处多呈现火石红色。质佳的足底内开始刷涂一层薄釉。由单涂足心进而半涂内足墙,足墙加高,直径放大。
个别有挖足过肩。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



明永乐 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底



明永乐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
北京故宫藏


其区别在于成化前后的足墙较薄,且大多挖足过肩,挖足趋于细致,乳丁状突起不明显,质量高的一类足墙及器口沿较薄。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内足墙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后呈逐步缩小之势。


明早期,器内底通常在底与器壁的交接处有一道较深的凹线,既所谓“月亮底”



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底



明宣德蓝釉暗花龙纹盘底




5

清三代——官窑瓷底足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


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清乾隆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北京故宫


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


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清乾隆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明嘉靖红地黄彩云龙纹盖罐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更多精彩

●中国唐朝“货”:在瓷器上写情诗,这就是长沙窑?

●最诱人的一抹色彩!低调神秘的孔雀蓝釉,美到cry~

帝王的温柔与烟火气:论12色菊瓣盘,只服雍正爷......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域鉴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域鉴”(ID:YJ-c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