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Li Yao
姚力,现居芝加哥,是一名 VR/XR 艺术家、设计师和新媒体艺术活动的组织者。他的作品解决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如何被我们居住的建筑以及我们连接的界面所塑造的。
曾在不同的场馆展出过,包括 Altered Festival、The Wrong Biennale、Ars Electronica和Mykono Multimedia Festival。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精彩花絮独家放送!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您和各位观众们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这次很荣幸能够被OFCOURSE邀请来做采访。
我是一个艺术家,这几年的创作方向都专注在电子媒介以及虚拟环境。在创作过程中我会使用一些游戏引擎跟动画软件,比如MAYA和Unity。我的创作主题主要是探索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科技、媒体产品对我们认知造成的影响。
老师您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新兴的科技元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类的创作方向?
机缘巧合吧,是走一步看一步做出来的决定。
本科的时候做的是装置艺术,为了学费花得更值一些,学了一些电子加工的技能,像CNC篆刻、CAD建模之类的。后来读研的时候正好VR头套开始初步商业化普及,我也觉得VR所需要的技术跟我之前所学的内容能够接轨,那时候觉得往这个方向走可以破圈。
纽约纯艺圈有他们的套路,本科过后我觉得学的差不多了,就好奇在这之外有没有别的套路可学。在学习电子加工和VR的过程当中,我接触到了更多设计领域的知识,比方说人体工学和一些人机交互过程当中的认知行为。反观纯艺我常常会好奇为什么以现代艺术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没有加入更多设计方面的内容。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也在探讨抽象形象对于人认知的影响,也玩了一些材料,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避开了设计史。
从 2017 年的《Swimming Lessons》到《Bunker》再到现如今的《Perfect Melon》,您在创作上有什么样的风格变化?可以为观众朋友们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吗?
其实我没有想过风格的事。通常我做作品都是以题材为主导的,最后做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Bunker》的起点其实比《Swimming Lessons》要早。《Bunker》的灵感来自于2016年的一种地缘政治的撕裂感,这样的气氛让我感觉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做了一个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其实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体验,用户在地堡当中不断深入,进入各种冷战与革命主题的房间。这个体验的形式基本上是一个走路模拟器,我希望用户可以一边走一边感受这两种主题的纠葛。
《Swimming lessons》则是一个长期项目的副产品,它是对于VR这个媒介的思考。从沉浸式这个词展开去想象的话,要多沉浸才算沉浸式。当一个人沉浸在一个游泳池里面的时候,这池子里面每一寸空间都是媒介。
游泳池在北美文学当中作为一种中产阶级生活以及逃避主义的象征,正常城郊小平房、绿草地、后院游泳池成为20世纪北美中产阶级的标配。更近一步看游泳池它其实也是一个城市下水道现代化的产物,因为游泳池它其实只是一个终端产品。后来发觉从厕所开始发掘或许能做的更扎实,最后慢慢推回到游泳池的作品线上。
《Perfect Melon》是一个融入了很多设计史以及媒体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从2018年起我跟Jas Brooks、Gabby Luu合作的项目,Jas是芝大电脑科学系的在读博士生,主攻味觉和嗅觉的人机交互。Gabby是芝大艺术史部门本硕连读的校友,她本身也是一个作家跟摄影师。
项目初期发展的方向是做一个VR装置,我们三个会打扮成科学家的样子帮玩家带上设备,之后会让其进入一个虚拟展厅,展厅内有非常多的蜜瓜,玩家可以与其交互,也能通过我们定制的味觉展示来尝到蜜瓜味,并且在玩家结束观展时他会获得相同味道的样本。
这个项目归根结底是在说企业跟消费品对于我们认知现实的过程当中的影响,就比如草莓味口香糖里并没有草莓一样。
您目前最新的《Water Flows Through My Closet》作品中使用了很多 AI 相关的技术,可以为观众简单介绍该项目背景以及您对于 AI 在艺术创作上的看法吗?
项目背景其实来自于我在深圳读高中的经历,那个时候厕所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对厕所产生极大的焦虑感。这段记忆给我的启发就是厕所设计可以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连原先的设计者都没有考虑过。
对于厕所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且私人的体验和概念,所以这也是这个项目设计上的限制,因为意图和结构不一定有因果关联,所以我就想从AI上去了解,AI在我们人类身上学到了什么,并且对厕所有什么样的自我认知。之后我就找到了由 Open AI 研发出来的文字生成的 AI 神经网络 GPT-3 来进行创作。
在讲到人工智能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图灵实验,但这些都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对于智能的定义永远是基于人类对于智能的投射。
《Water Flows Through My Closet》也加入了线上展览这种参展方式,您对于目前“虚拟化”进程有什么样的看法
其实艺术品虚拟化的现象已经存在好一段时间了。当一个藏家不以观赏为目的买下一件实体艺术品,放在自由港里面等待转手出售的机会时,这件实体艺术品跟一个虚拟艺术品其实没什么差别,看不见、摸不着、占容量。因此我觉得线上展览并不算是一个飞跃性的进展。
我觉得反倒是电子媒介和网络交互而产生的新的受众和新的观赏/体验视角让我更感兴趣。比方说前阵子挺流行在mozilla hub上面办线上展览,这种展览只要有一条链接,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络展览。对于一个玩经常玩fortnite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展览跟fortnite相比可能是非常无聊的。我觉得这种对比就非常有意思。在线上展览流行起来之前,艺术展跟fortnite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类比,因为媒介的区别。
可达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虚拟艺术品都没有可达性,那真是比在自由港货仓里不见天日的油画还要虚。
您对于“元宇宙”以及“NFT”这两个元素有什么个人看法吗?这会成为您未来的创作目标吗?
其实我是比较悲观的。
元宇宙实践起来其实是一个封闭世界。像Meta这样的社交网络公司在建构的元宇宙其实是:你的工作、娱乐、学习、吃喝拉撒都被我包办了,你就离不开我。去中心化只是说说而已。
NFT对于艺术家具有唯一、直接益处的地方在于版税的可能性。理论上如果艺术家能够在minting过程当中定下一个版税的百分比,如果有人愿意买,那么从第一次出售以后每一次转手所产生的交易额,都会包括属于艺术家的版税,但这也是建立在许多“如果”的前提下的。艺术家也有可能无法直接参与minting过程。Minting过程所产生的gas fee有可能使艺术品售价超出合理范围。艺术品还有可能没人买,或者第一手买了之后第二手卖不出去。
您作为艺术创作的过来人,对于在校艺术生以及想要进行艺术创作的社会人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之谈吗?
认知自我的重要性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询、或者看看自己的星盘我觉得都蛮有帮助的。因为很多人会用做艺术当成一种疗愈手段,但我觉得其实并不能真正代替心理咨询。
寻找与自己性格相符的媒介,就比如我算是比较有耐心的人,也会有点强迫症。做一些3D建模跟做一些虚拟环境还算是跟我比较合得来的事情,而且艺术创作无论什么媒介都不会有太多的人去帮助到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感兴趣,这样你去完成的动力也会越高。
最后一个专注营造信得过的朋友圈,这是一个能够给你带来各种各样机会和鼓励的方法。
《Water Flows Through My Closet》
《Water Flows Through My Closet》是一个人工智能生成项目,它使用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神经网络探索浴室体验主题。
该项目涉及的两个神经网络是 GPT-3 和 CLIP + VQGAN,均归 OpenAI 所有,可供公众使用。GPT-3 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意味着它处理人类语言的直接输入,并生成类似人类的响应)。而 CLIP + VQGAN 是一个文本到图像的生成神经网络。两种神经网络都可以根据以人类语言输入的提示生成文本或图像响应。这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基础。
生成初始提示,例如“列出公共浴室中最尴尬的五个时刻”,将提示输入到 GPT-3 中。然后 GPT-3 通过生成它认为会遵循这些提示的段落来做出响应。然后姚力摘录这些段落并将摘录作为新提示输入到 CLIP + VQGAN 神经网络中,神经网络为此生成它认为提示所描述内容的图像。
这是姚力为在虚拟空间中展示他的项目而创建的浴室模型。当模型在 TingDAO 展示时,每个浴室隔间都将展示一个 AI 生成的图像和用来生成图像的文字提示。
《Perfect Melon》
《Perfect Melon》是虚构的 Perfect Melon 饮料公司的消费者生态圈运营,以互动装置的形式呈现。公司打算培育一个完全由公司自己调解的消费者社区。为了这个营销项目,公司举办了 VR 味觉体验,参与者进入一个漂浮在无尽的蜜瓜田之上的虚拟展馆,并被要求找到“完美”的蜜瓜。与会者通过拍打蜜瓜、听它们的声音并通过味觉展示来品尝它们的味道、来评估它们。一旦他们选择了一个蜜瓜,他们的选择就会被纳入公司的商业饮料配方:所有被选中的蜜瓜的口味的混合物。
《Perfect Melon》项目对国际食品和饮料公司如何寻求将体验和情感提炼成商品化风味感兴趣。这种趋势是资本现实主义的延伸:一种由我们消费的产品和我们参与的商业生态系统(例如广告)塑造的现实状态。这些概念在奇华顿的“让你的感官参与”活动和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句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是可口可乐……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是广告本身。”
为响应全球疫情期间的消费者需求,该公司制作了广告,以鼓励社区抗击疫情的努力。这些广告以大公司推出的 COVID-19 广告为蓝本,旨在通过安抚当前社会焦虑的过程将 Perfect Melon 的企业形象植入到消费者社群当中。
这些广告以大公司推出的 COVID-19 广告为蓝本,旨在通过安抚当前社会焦虑的过程将 Perfect Melon 的企业形象植入到消费者社群当中。例如,GrubHub 的分裂性“餐馆是我们的家庭”活动,它忽略了 GrubHub 对餐馆的掠夺性关系,专注于消费者支持餐馆的需求。这个系列的延伸包括由芝加哥大学 Weston Game Lab 提供平台支持的线上互动表演—— Perfect Melon Virtual Happy Hours。
Perfect Melon 团队安排了包括 Virtual Happy Hours 和 Virtual Tours 在内的一系列在线互动活动,进一步拓展 Perfect Melon 公司的故事。
《Swimming Lessons》
《Swim》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探索了几个概念。
污秽和卫生观念——游泳池的标志性气味实际上是氯、汗、油和尿液的混合物。不仅仅是消毒剂的标志,它是人类接触这种消毒剂的证据。
身体内部与泳池环境完全连接的时刻:在泳池中溺水、在泳池中小便。
风险与信任观念——游泳池作为风险可控的环境,驯化水。暗示死亡被拒之门外,动荡被根除。带有跑道标记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体能的测量工具。
游泳课从根本上教人们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用不同的物理学来导航空间。一些教学法会让游泳者在这种环境中、在他们的感官和协调中、在教练的指导中培养信任。其他教学法将完全背叛这种信任并依靠游泳者的生存本能来避免溺水。
该项目最近一次曝光是在2018年米克诺斯多媒体节上,被纳入傅韵雪教授策展的放映环节。该动画及其相关的 VR 体验演示于2017 年 12 月 16 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
作为实验过程的一部分,姚力创建了以下循环动画。
《Swim》MusicVideo
其他实验:
《Warden/Prisoner》
这个项目是姚力分析自己对于设计监狱的痴迷。
这个项目当中的监狱设计最早出现在姚力高中时期创作的漫画中。它原本是一个地下设施,可以无限期地拘留青少年。该设施中的青少年将不得不参加洗脑比赛和痛苦的身体改造过程。获胜者最终会从地下释放,回到社会。在漫画小说中,一小群囚犯试图逃跑。
为了拍摄被展示的视频,姚力用 CAD 软件重建了监狱设计的一部分,并用石膏 3D 打印出来。每个牢房当中都配备了一个一体化的坐厕。这个视频装置于 2015 年 4 月 20 日在 SVA 的 BFA 纯艺大楼展出。该装置设置在一个偏僻的房间内。人们一次只能单独进入观看视频循环。
在拍摄过程中,姚力开始玩弄光的移动方式。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被塑造成不同的轮廓。似乎这些模型在光影和镜头的相互作用下变成了他们所意指的建筑。
在独处的环境中,观众可以审视这个开放式监狱每个角落,同时也可以在对比模型与自身体感的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他们同时是那个空间的狱长和囚徒。
OF元宇宙社群正式成立
行业情报、大咖助阵、社群福利
一键扫码,潮酷资讯尽在掌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