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讯丨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

图书资讯丨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


\ 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 /

 黄晓 刘珊珊  著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图片



名家推荐

 止园梦寻 


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诗画融合是解读止园的重要钥匙。园主吴亮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的亲近,表现了现实人生的生存境界和诗画人生的理想境界,这种田园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憩园。

曹汛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周廷策为吴亮叠造止园假山,吴亮对其叠山技艺做出极高的评价,并力劝其弟吴奕也要请周廷策造园叠山。周廷策为名匠之子,身兼绘画、雕塑和造园叠山三种绝技。周秉忠周廷策父子,可以称为是继张南阳之后,前张南垣时代之最为著名的造园大师了。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图册和诗文。有心的今人通过科学研究尽可能全面和原真地重现了史存园林的景象,把生生不息、景面文心、赏心悦目的景物贡献给人民。这是艰苦卓绝、劳心劳力的扎实工作,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止园不止,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止园  //   中国园林盛期的精彩杰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艺术史家 

高居翰(James Cahill)

亲爱的麦克道格博士:

2月14日来信收讫,闻知敦巴顿橡树园(哈佛大学)计划于明年5月召开中国明代园林研讨会,甚感欣喜。这次研讨会来得非常及时。近年该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引人瞩目。

我非常乐意参与研讨并发表论文。这些年我一直在期待一个机会(或者说是动力),开始研究一套描绘园林的二十开册页(《止园图册》),它是画家张宏1627年的作品。关于这座园林,我曾为国会图书馆的研讨会写过一篇简短的论文,近期又在论述晚明绘画的著作里提过它。最近这套册页的一部分刚刚能够接触到(目前它们分藏在四处),从而使对其展开整体研究成为可能,值得严肃对待。陈从周是中国首席园林专家(我想应该是),在他访美时,我向他展示过图册中的几页,以及其他各页的照片。陈从周非常激动,称赞画中园林是中国园林鼎盛时期的精彩杰作。画册本身则是对这座园林的最佳视觉呈现,属于极宝贵的同期证据。

陈从周表示有意研究《止园图册》,因此我或许有机会将他的发现同我的研究结合(他能够接触到我无法获得的材料,并在该领域具有更为广博的学识),联合发表一篇论文。如果方闻正在协助您筹办研讨会,或许能够请到陈先生参会,他们两人密切合作过,甚是熟稔。鉴于我本人并非园林领域的专家,我将更多讨论册页而非园林的设计,或许还会引入其他一些中国园林绘画,以资比较。


您真诚的  高居翰



高居翰致橡树园风景园林历史研究会主任信件(1984年3月5日)



「内容简介

再造纸上桃花源


一套流落海外的明代绘画,一座400年前的中国园林。优美如画的风景背后,折射出文人园主的曲折心路、造园大师的精心营造、画家名手的独特创作和世家大族的起伏命运。通过止园,读懂中国园林。

全书分五章,第一章“追寻:跨越时空的对话”介绍了高居翰等学者对《止园图》册页和止园的发现过程和研究;第二章“名园:咫尺桃源可问津”以《止园集》里的诗和止园画为线索进行图文互证,对止园进行了复原,对园主之于止园的经营和寄托进行了挖掘,展现了其现实人生的生存境界和诗画人生的理想境界,对诗画的细读成为解读园林的重要钥匙;第三章“宗匠:自是胸中具一丘”介绍了造园家周廷策及其理水、建筑、山林手法,尤其是对止园的匠心所在;第四章“图画:具象山水之极限”,介绍了画家张宏的经历和作品、其风格与技法上的特点、《止园图》集大成之所在,晚明园林和绘画之变等;第五章“世家:五百年书香门第”追溯了吴氏家族成员的造园历史及辈出人才。第二至五各章展示了作者在几个领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的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出版社丨2022.10

ISBN 9787576502701丨¥ 168.00









张宏《止园图册》第六、七开


1

\ 后  记 /

 黄晓  刘珊珊 


2012年《不朽的林泉》刚出版,我们就感到应该专门为止园写一本书。2022年我们校对即将刊印的《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书稿,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

十年后我们对园主吴亮的结局仍然所知甚少。他深深卷入晚明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罢官、造园、复出、去世,莫不与此有关。有人感叹他陷身党争无以自拔,然而易地以处,在风雨如磬、家国危亡之际,独善其身岂是易事?吴亮隐居止园13年后重返朝堂,正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陈于廷在为吴亮撰写的墓志铭里三次提到“止园吴公”“别号止园”“有园曰止”,深知止园对于吴亮的重要意义。然而今天我们对止园的结局也所知甚少。止园紧邻常州城北的青山门,青山门与瓮城成犄角之势。中国历代南北交锋,常州皆为兵家必争之地。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此地激战鏖兵,一水之隔的止园会有何遭遇?思之令人浩叹。

吴亮将止园视为“桃花源”,正因他处于乱世顿挫中,才更显出桃花源的可羡与可贵。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指出,《桃花源记》是“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所谓“寓意”,是因为桃花源乃中国人理想家园的原型。乱世纷纷,桃源中人是为“避秦时乱”;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隐喻晋末“避戎狄寇盗之乱”;即使生在太平盛世,也会需要一处抚慰心神、滋养元气的世外桃源。袁行霈指出,桃源中人并非不死神仙,亦无特异之处,而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桃花源由此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无论盛世乱世,无论出世入世,无论富贵贫贱,都可在其中安顿身心。

原型的力量在其强烈的感召力和生发力。中国人向往桃源,不懈寻觅,寻之不足,继以再造。王维效仿桃源营建辋川是在天宝初年,以排遣李林甫把持朝政导致的愤郁。苏轼会心陶渊明、尽和陶诗是在贬谪岭南后,“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将放逐之地转化为宁静乐土。吴亮建造止园同样如此,墙外是喧嚣纷扰的艰危时世,墙内是与人相亲的池竹禽鱼。王维、苏轼、吴亮以及无数古贤今士,通过将“自我的生命经验”融入原型和场地之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才能拥有桃花源,然而这份拥有如何才能长久?在理性上人们深知胜景难常、韶光易逝,在感性上却希望这份美好永不凋零。吴亮留下了数百篇诗文,记录园中的一花一石、一轩一榭,品味园居的晨昏暮晓、秋去春回。吴柔思则请张宏绘成《止园图》,刻画下这座园林最盛时的模样。借助诗文图画,止园成为一座“纸上桃花源”,摆脱了实体的羁绊,反倒更可能传世不朽。这些诗文图画,构成陈寅恪所说的“纪实之文”。得益于它们,我们对结局未卜的吴亮和止园本身反而所知甚多。

“再造纸上桃花源”有四重含义:一是作为理想原型的“桃花源”,扎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桃源想象;二是“再造桃花源”,将彼岸追寻转变为此岸经营,营造出无数座现世桃源;三是“纸上桃花源”,将想象与真实定格在诗画中,将曾有的欣悦与感动世代传递。止园融合了以上种种,展示了对桃花源的向往、拥有和纪念,它以桃花源为原型,同时又成为新的原型,为当代的创作提供灵感。

今天围绕止园的解读与创造,即为“再造纸上桃花源”。高居翰重建止园的梦想、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精雕模型、常州的止园归来艺术展、非遗艺术家的乱针绣创作、《止园图册》的桃花源主题设计……都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再造这座纸上桃花源。止园寓意之一为《大学》的“止于至善”,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是终极目标,也是万事起点。止园不止,以止为始,通过创新传统来延续传统,通过再造桃源来拥有桃源。

张岱《西湖梦寻》追述他记忆中的西湖胜景。明清易代之际,西湖的歌楼舞榭百不存一,但在张岱梦中则全然无恙。止园实体也已烟消云散,但在诗画中则历历在目。因为它本就真实存在过,像西湖一样为“梦所固有”,自然会“其梦也真”。《止园梦寻》想追寻的,既是缥缈如梦的止园,也是止园所引向的梦境,不仅是为找寻过去,更是期待创造未来。




黄晓,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美国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古代北方私家园林研究》等专著。



刘珊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奇趣景观:小博物馆大历史》《现代日本家与居》等专著和译著。


两人均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2012年与高居翰合著出版《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一直合作从事园林、建筑的研究和设计。近年合著出版《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消失的园林:明代常州止园》《江苏、上海古建筑地图》《河南古建筑地图》《美丽建筑》等著作。




相关链接:

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


美术遗产// Art & Heritage 


专业学术资讯

优质阅读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ID:cafa_heritag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