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跟大家闲聊了希尔顿和洲际创始人家族的故事,这周再跟大家分享两个家族的掌门人之争,结局大相径庭。
万豪集团掌门人之争:
内卷的尽头是情绪稳定?■
今年2月,在创立95年之际,万豪国际集团董事长比尔·马里奥特(J.W. Bill Marriott)宣布将于今年5月退休,由其子大卫·马里奥特(David Marriott)接任万豪国际集团的第三位董事长。至此,这个家族企业又完成了权力的新一轮更替。
自1956年进入家族企业全职工作以来,Bill Marriott已经为万豪奋斗了66年,并将父母最初经营的Hot Shoppes餐饮店转型成为万豪这个在全球85个国家拥有19个品牌和4,300多家酒店的国际酒店集团,打造了世界首屈一指的酒店管理公司。万豪集团还被《财富》杂志评为酒店行业中值得敬仰的企业和理想工作的企业之一。
1989年,57岁的Bill突发心脏病,于是他开始比较认真地考虑接班问题。而由David Marriott接任万豪一事,似乎在一年前就已经埋下伏笔:在去年3月时,万豪就任命时任美国全服务酒店业务总裁的David担任其董事会成员。但此前,David Marriott却并不是大众眼中的“嫡传皇子”。
Bill Marriott共有4个孩子,但其长子斯蒂芬(Stephen Marriott)身患衰竭性疾病,双目失明,双耳基本失聪;女儿黛比(Debbie Marriott)是5个孩子的妈妈,已经在家相夫教子长达30年;而那时小儿子David才39岁,负责打理美国东部地区的酒店,仍处在学习阶段。
所以,其二儿子John Willard Marriott III就顺利成章的走上了典型的“继承者之路”——他15岁时就进入了万豪,费尽心血学习万豪的业务,先后任职酒店总经理、餐饮总监、财务总监、销售执行副总、北美区总裁,为接过家族企业积蓄力量。不管是老爹的安排、个人的能力还是从职位晋升路径来看,他都曾被认为是“准接班人”。
然而,长期的高压生活,让二儿子John Willard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其情绪不甚稳定,甚至需要长期服药,严重影响了健康。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二儿子John Willard最终被排除在万豪继任CEO的候选名单外。
今年49岁的David Marriott,是Bill Marriott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同时,Daid Marriott26岁才进入万豪工作,也是最晚加入家族企业的孩子。初入万豪之际,就有不少外人觉得David Marriott的个性和祖父约翰最像。Bill Marriott也在声明中评价他:“他是纪律严明的运营商,是我们的所有者和特许经营者的体贴合作者以及对我们文化充满热情的管家。董事会将从他的经验和洞察力中受益。”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私营企业超80%是家族所有制企业,因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需要完成代际转移,酒店行业也不例外。对于万豪这类典型的家庭企业而言,权力在家族内部的交接不足为奇。在万豪95年的历史中,除了一直由 Marriott家族担任董事长一职外,首席执行官“任贤不任亲”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突破。
2012年,Arne Sorenson为第三任CEO,同时也是首位非Marriott家族的CEO;2021年万豪的第四任CEO Tony Capuano,同样不是Marriott家族成员。虽然从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来看,万豪权力皇冠依旧稳稳戴在Marriott家族的头上。不过,紧紧拥护在家族身边的“外人”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胆选用外来管理者,或许也是家族企业强大和成熟的开始的标志之一,代表着企业坚持了“人才优先”的用人法则。不同于家族成员的是,酒店企业对职业经理人少了一份感情,更多了一份要求。同时,对于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地产企业来说,权力的交替也往往伴随着二代掌门人对酒店板块业务的革新动作,也有很多家族企业由于治理问题或内部冲突,很难传承到第二或第三代,最后弄得鸡飞蛋打,难堪收场。如双汇家族的父子角力,就一度成为社会焦点。
没有狗血的父子反目,也没有一贯的兄弟相残,David Marriott可谓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父亲。他不希望两兄弟进行“赛马”,最终以一人离开收场。当他关注到二儿子的身体状况,且显著的意识到:二儿子是天生的创业者,他并不喜欢被绑在办公室听那些冗长的会议、忍受官僚作风;而小儿子在酒店经营上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且具备优秀领导人应有的特质时,他用最温和、得体的方式解决了候选人问题。
最终,他们父子三人达成共识:2005年,约翰成为董事会的副董事长,离开了公司的管理岗位,将David重新作为接班人培养。后来,约翰还成立了一家医学检测公司。此外,他还创立并担任JW万豪家族公司(JWM Family Enterprises)的CEO,这一家族信托机构掌握了16家酒店的所有权和运营权。抛开了接班问题,他们父子关系也变得比以前更加融洽。
同样是继承人之争,我不由得想起早年间远东酒店的恩怨情仇。虽然产业犹存,家族却早已四分五裂。
远东集团邱家恩怨:
白手起家易,教子有方难■
正可谓:“白手起家易,教子有方难”。邱德根作为20世纪香港有名的电影大王,挣得百亿身家,结果却落得中年丧妻、晚年痴呆、儿女后人疯抢家产,最终无人照看,独自病死在医院中。个中情由,也不禁令人唏嘘。
远东酒店是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的品牌。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是邱德根于1979年成立,及后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其业务涉及酒店经营、证券买卖、香港房地产发展及投资控股公司等多个板块,香港华威酒店也是其主要项目之一。
邱德根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贩家庭,军阀混战时期世道艰难,邱德根也被迫初中辍学进入当时的大光明电影院打工。几年后,机智过人、刻苦好学的他就当上了小领导,并遇到了家庭条件优渥的妻子裘锦秋,两人一见钟情,不顾父母反对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他东拼西凑了一笔钱,大胆地承包了影院,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随后,由于政治时局混乱,他们夫妇仓促决定迁往香港。初到香港二人过得十分清苦,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农村电影”的商机,并积累了一部分初始资金,成为他百亿人生的起点。
随后,邱德根又将眼光投向了银行领域,远东钱庄也应运而生,正式让他跻身香港富豪届。在连续抓到两个商机之后,他再次凭借自己惊人的商业敏锐度赶上了香港房地产业的风口,购入大量地皮。于是在数年时间中,他的身家就又翻了好几倍。1964年,邱德根成为香港地界上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这个时候,恰好也是他的事业巅峰。
从一穷二白的穷小子到亿万富豪他只用了10几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商业奇才,但命运此时却给了他一个重击。妻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了无尽悲伤和自责之中。此时,寄居在香港的妻妹裘锦兰,就承担起了照顾邱德根和几个孩子的重任。邱德根也慢慢振作起来,凭借积累下的雄厚资金不断拓展香港的地产、娱乐、酒店、旅游传媒等各个版块业务,后来又投资了亚洲电视,被称为“亚父”,成为跟邵逸夫平起平坐的大富豪,逐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但朝夕相处中,二人却渐生情愫,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小姨成为后妈的事实,坚决反对他们的结合,于是家庭关系渐渐陷入风暴旋涡,邱锦兰看此形势也不得不为自己打算,接连为他生下3个儿子。
邱德根打拼一生的远东集团主要有三大产业,分别是远东发展、远东控股、远东酒店。其中,远东发展于1972年上市,市值最高,达到四、五十亿;1978年,邱德根又成立了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仅用一年时间又将其成功运行上市,与远东控股市值各两亿左右。
他与裘锦秋、裘锦兰两姐妹共育有8个孩子,其中五个留学回国后,相继进入家族企业:老大邱达生管理集团旗下华威酒店业务;老二邱达昌负责远东发展;老三邱达强做起石油生意;而裘锦兰的三个孩子中,邱达伟主管远东酒店,老六老七哥俩共同管理上市公司远东控股。外人看来,似乎各兄弟安排有序、各司其职,公司与家族一团和气,但实际上却早已暗流涌动。
随着邱德根的日益老迈,家族内部的争斗也越来越烈,最终邱德根决定,将全部财产平均分配给八个孩子。但是八个子女心中,却各有各的不满。不久,邱德根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两方子女的争夺却依旧没有停止,家族彻底反目。而已经年迈神志不清的邱德根却独自在医院无人照看,一度断了医疗费。2015年3月17日,邱德根离世,终年90岁。自此,邱德根这位商业奇才的人生落下帷幕,其家族争夺却没有随之结束。
除了女儿邱美琪之外,其7个儿子都在远东集团公司内部担任了重要职务,董事一直是长子邱达生担任,后来在2019年9月9日公告推任。
其次子邱达昌作为一众兄弟中最像邱德根的,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而且在遗产争夺大战中力压众位兄弟,一举成为远东集团的董事长。他16岁时就能够只身奔赴印尼修建游乐场,而后又辗转马来西亚,香港,内地多地区进行商业往来,被人誉为马来西亚李嘉诚,不难看出其的魄力和手腕。邱达昌的大女儿邱咏筠也被誉为酒店公主,接手了家族的帝盛集团,在全球打理几十家豪华酒店。
时至今日,虽然远东的声名犹存,但一个庞大家族却就此散场,这也恰恰诠释了那个商业真谛:家族企业的核心并非家族,而是企业。
今日话题
还想看哪个酒店集团的故事?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店圈儿”(ID:Hoteler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