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秒 ║ 200cm×200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 简繁、重复及“气血造型”
——人物创作三题
文|凌晓星
一 极“简”与极“繁”
童鹏的画极简。在他的系列主题人物画中,简到画面只有一块几何形:或菱形,或四边形,或斜三角,或倒三角。几何形之外,是大片的空白。
消防员 ║193cm×230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童鹏的画极繁。在简洁的几何形里,全是密密麻麻的人。他们动作一致,整齐划一,铺天盖地,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和平之师6 ║193cm×230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在极简与极繁中,童鹏的画面有了现代构成的意味,似乎画面的每一块空间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即便是画面的空白,也被处理成各种几何形,它们与主体人物互相映衬,画面呈现一种肃穆、冷峻、甚至有一种工业文明的质感。
在绘画的语言体系中,我们追求绘画的多变性。如虚实、正奇、疏密、曲直、方圆、大小,乃至线条或笔墨的顿挫、松紧、浓淡、枯湿等。在无处不在的变化中体现绘画的丰富性与思辨性。但我们同样为绘画的“多变性”所迷惑,当大家对绘画的既定标准孜孜以求的时候,是否挤压了绘画的表现空间,是否损害了绘画的多元性?——当大家都在同唱一首歌的时候,对艺术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童鹏的主题人物画创作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重复的力量”。
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大量简单、静止且重复的物体会让我们有一种压迫感,以及这种压迫感所带来的紧张与兴奋。如秦始皇兵马俑的秦军方阵:宏大、威严、气势磅礴,摄人心魄。但在绘画创作中,过多的“重复”令人质疑。它同样违背了绘画的“多变性”原则,被归于装饰、机械、呆板之流。
在童鹏的系列主题创作中,人物自身的特点被弱化成画面的符号,甚至是肌理——符号服务于特定的主题。在《天天向上》、《和平之师》乃至《战士责任重》中,人物的排列与重复升华为艺术的表现手段,包含着“形”的重复、肌理的重复或者材料的重复。一方面,整齐划一的人物动作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另方面,相对简单的画面内容使观众的思维也被凝聚为一点,从而强化了画面的主题性叙述。
在这种气势宏伟的主题性创作中,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画面的气势过盛,所谓“至刚则易折”,反而会损害绘画的品质。童鹏“虚淡”的笔墨语言使作品具有温润的气质。纯净、淡雅的笔墨调和了画面的凌人“盛气”,一切显得和谐、含蓄。不得不说,童鹏的作品打破了我们对于绘画的既有认知,同时也拓展了水墨表现的空间。
童鹏近年来似乎着迷于笔墨的“虚淡”与“简雅”。在他的一系列写生人物中,这种特性被得以强化。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碑帖残片、汉画像石、敦煌壁画的影子。在刻意强调的各种对比中,重与淡、虚与实、白与黑、巧与拙、润秀与苍朴、浑厚与空灵。。。。。。个人的审美趣味彰显无疑。它让我想起作家阿城的一句话:“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的好,就模糊成了一种气氛。”。
从这个意义来说,童鹏的水墨人物的写生与创作,既是“创新”,也是“师古”——师古人“气血造型”的生命气象,审美意蕴,乃至美学品格。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