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研读 | 与会者:王林、王瑞芸、金锋、李占洋、汤益明(上)
第十三期书目:《杜尚传》
活动发起人:王林(导师)
主讲人:钱冲(研究生)
特邀嘉宾:王瑞芸
嘉宾:金锋、李占洋、汤益明
研究生:赵瑞婷、李天赐、魏可晴、钱冲、唐瑀琪、冉文莲、江思楠
主办机构:重庆同门艺术中心
活动支持:四川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时间:2022年10月25日 09:00-11:00
地点:重庆同门艺术中心宝嘉花与山工作室
王林
通过对杜尚的艺术作品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杜尚很多作品都与“女人”、“性”、“男女”有密切联系,比如《新娘》、《大玻璃》、《泉》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杜尚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但这个国际玩笑是有上下文关系的,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美术史中,杜尚的《泉》与安格尔的《泉》之间就有着某种联系。
杜尚《新娘》《大玻璃》《泉》
杜尚对于艺术创作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即使用“现成品”。他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开创了艺术史。杜尚的“现成品”让我想到中国的“用典”,我是读中文系的,在中国的诗词里,“用典”常常就是用现在语。我很喜欢辛弃疾的诗词,他常常将现成的词语运用到诗歌里面。
正好前几天我去广州美院参加了“灵性的脚步一一强光浩油画展”活动,我选取了一些在展览当天所见到的、所收集到的现成词语写了一首诗,兹摘引如下:
《这一天》
……
美术馆的通道
“暴雨天气
谨慎驶入”
而“灵性的脚步一一
强光浩油画展”
从无疲软
毫不畏缩
用颜料堆积的冲动
挣脱堆积生活惯性
如铁犁翻开大地的痕迹
一一这是“中国表现
与东方抽象的可能性”
一个批评家说
“好好活,慢慢看吧”一一
“禁止吸烟”
大巴车只有广告语
最重要的是“禁止”
“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
涉嫌违法犯罪”
研讨会外墙上明明写着:
“爱生活如濒死
求大道若永生”
一一这是甘地的名言
他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义者
于2022年霜降
(现成语资料采自广东省美术馆、强光浩油画展和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现场)
这首诗也是我学习杜尚的体会。
王瑞芸
首先,我作为一名艺术研究者,认为百度上对杜尚的定义不很准确。我看到“杜尚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这句话,感觉就是在说“爱因斯坦是古典物理学的守护神”,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杜尚是反艺术的。因此,从这一点反映出在不少人的心里面,还是把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混在一起,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而杜尚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反现代艺术、反艺术本身。“反艺术本身”这件事构成了整个当代艺术的内容。“他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这一定义跟历史的现实是有出入的。杜尚的作品从表象上看,跟达达主义的路径是一样的,但是只有杜尚一个人把所谓的达达精神贯彻在他一生中,而那些达达分子,他们在一段历史时期里面做了“破坏”,但是在大战结束、社会回到稳定的社会秩序之后,他们也回到了既定的艺术游戏规则中,继续创作的是放在平面上的艺术作品。同样的,杜尚和超现实主义也始终保持着距离。因此,像这类话语和定义是需要修改的。
其次,我认为,我们对于杜尚的讨论,如果仅仅停留在他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会把我们带到知觉问题上去。实际上,我研究杜尚有一个慢慢了解的过程,所以我知道杜尚的的独特性完全不是在艺术上。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我们都在此岸,杜尚已经到达彼岸”。这样好像说的有点高,因为在佛教里面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层次。但是,杜尚在艺术界的表现是可以这么说的。我看过有关杜尚的很多传记,杜尚的朋友曾这么形容说,杜尚非常吸引人,但是你说不出来他为什么吸引人,因为杜尚的思考不在艺术上。他思考的不仅是人和艺术的关系,还思考着人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怎么样能够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他是在这个意义上做了所有的事。因此,我们要接触杜尚的话,是要小心的,因为我们一旦陷入了“杜尚的哪一种风格最有意义?杜尚的作品应该如何解释......”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我们错过杜尚最核心的艺术思想。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正确,杜尚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世界的心灵自由。其实这个世界是要分成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经验的世界,也就是现实的功利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世界是超验世界。所以王瑞芸老师说杜尚和世界的关系,不光是和经验世界也是和超验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两个世界的存在,都是人之生存的价值和对于世界的认知。
金锋
我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理解杜尚的。对于艺术家而言,杜尚是一座桥,而王瑞芸老师的《杜尚传》,是对于这座桥的一个解剖。我认为王瑞芸老师给艺术家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期待:就是瑞芸老师想通过杜尚找到解读当代艺术审美性的标准答案。因为,不仅在中国,即便在西方,什么是当代艺术的审美标准,长久以来,也是一个难题。大家在前面也有讨论,现在看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理论上的界定还是模糊的。王瑞芸老师在她的《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答,这就是“让人成为更好的生存者”,但这句话也让人非常费解,由此对于王瑞芸老师写作的《杜尚传》,我有一个猜测,她其实是有她比较“痛苦”的地方,她试图通过杜尚,通过一个艺术家的“活法”,在理论上找到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较清晰的解读。我想说的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生存者”,就是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活法,这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走向。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没有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两句话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我们把这个意思安在杜尚身上,恰恰是杜尚给出了一个“活法”上的经典样本。
《杜尚传》《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
所以,作为艺术家,“人”是第一主体,艺术是其次的。我们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选择一个怎样的活法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怎样的活法,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人如何走向自己的死亡,在生死之间,是“活法”的独特性让生命显出意义。所以,当代艺术的审美性,不在作品的形式上,而在人的独特的“内心”之中。因而,当代艺术的审美,瑞芸老师又把它叫做“内在美”,我觉得很对。
所以,我觉得把《杜尚传》和《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读,我们也许能看到一个写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一个艺术史学者的写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写作。这是我读瑞芸老师《杜尚传》这本书的感受。
另外我想讲的一句话是,杜尚他走出了艺术,我们要走出杜尚。因为活法不可能重复。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精彩的活法。
金锋老师您说的非常对,我对杜尚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真正把我引向具体写作的不是杜尚的艺术,而是他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我本人也非常受益于他。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艺术这个庙对于杜尚来说太小了。另外,我们在当下面临的局面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杜尚对我们更加重要,因为杜尚他有一点做的非常的出色,就是他从头到尾都知道怎么把自己保护好,你不得不佩服他。
我现在已经把对自我的保护变成艺术创作的内容之一了,因为如果艺术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做艺术又有何用?
是的,我们真的要把自己保护好。实际上我们很容易被我们自己的欲望所害,而杜尚就始终保警觉。哪一件事、哪一种倾向可能会妨碍到他的自由,妨碍到他的生活质量的,他就坚决排斥,包括那些男女之情,杜尚也认为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对杜尚最佩服的就是他始终把自己保护的特别好,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技巧。
作为艺术家,我认为我们的自由是需要争取的,这个社会现实需要我们有态度。这一点上,我从王林老师这里看到了这种学者的精神,他至今为止还保持着一种抗争精神,有很多批评家、艺术家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精神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认为金锋刚才那句话讲的非常好:我们要走出杜尚。尽管我们今天认为杜尚的艺术成就非常厉害,但是我们也不要被杜尚和他的成就所束缚。
汤益明
我觉得王瑞芸老师写的《杜尚传》内容非常翔实,有很多作为艺术家传记之外的参考价值。其实杜尚有一句名言:“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来理解杜尚的所作所为。也许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成就,杜尚就是一个很超然洒脱的人,更多是把他的整个生活作为一个实验。我认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杜尚的话,就能够理解、接受他的很多行为、想法。
杜尚挺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中,跟很多现代主义流派都有过交集。但他都浅尝辄止,绝对不会深入进去。他不会像毕加索那样,把立体主义不断推进,他搞到一定程度就会另辟蹊径,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认为,杜尚最有意义的成就可能是对雕塑史的影响。硕士阶段,王林老师指导我做雕塑跨界方面的研究,关于现成品的部分,绕不过杜尚的《泉》。一方面,这个作品以一种“选择就是创造”的观念打破了我们对雕塑的传统认识方式,我认为《泉》不一定是和“性”相关的一件作品,它可能跟禅宗和佛教有关,刚才王瑞芸、王林老师也有提过。2018年,我参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美国现代艺术史专家David Cateforis教授曾提出把小便器的形状理解为一尊“坐着的佛”。也许杜尚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对艺术的传统看法。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现在学界其实更倾向于“晚期现代主义”的提法。2011年,我刚进川美读研的时候,正好遇到沈语冰老师和王瑞芸老师在同一天先后来做讲座。沈语冰老师是现代主义的坚决捍卫者,王瑞芸老师说道,我讲的杜尚可能跟沈老师讲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两位老师对杜尚的解读各有千秋,互为补充。读博时,我读过德·迪弗写的《杜尚之后的康德》,他在此书中提到:尽管格林伯格是现代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坚决捍卫者,但是当他认为一张空白画布挂在墙上也是一件艺术品时,这恰好跟杜尚所说的现成品概念相吻合。一张空白画布其实就是一个现成品,这跟杜尚的小便器殊途同归,这在艺术史上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我的博士论文与艺术博物馆体制相关,题目是《跨越“白立方”:现代艺术博物馆体制批评研究》,其中涉及很多与新前卫艺术相关的内容。如果对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前卫进行追溯,绕不过杜尚,他被认为是达达主义的发起人之一。虽然,他一生都在反对给自己贴上任何标签,他不隶属于任何流派,但实际上他确实是前卫艺术的开山鼻祖。而且他的作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艺术语境”的问题。艺术品何以成为艺术品?是不是把这个小便器堂而皇之放在美术馆里面,就有了这个语境?是否因为有了“艺术界”的标签,它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关于艺术体制的问题,也离不开杜尚。尽管他当时可能只是以开玩笑或者嘲讽的方式来做这样的事情,但对之后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那批新前卫艺术家们对艺术体制的批判,他们以各种实践跨越“白立方”、挑战美术馆、策展人及艺术体制。这些以体制批判著称的新前卫艺术家们的一系列艺术实践,又逐渐被艺术体制所接纳。在此过程中,艺术体制也在不停地扩展其边界。所以,我认为杜尚对艺术史,对当代艺术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思考和敏感性。
关于杜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确实不像一般艺术家,他对于是否能够通过艺术来挣钱,不是那么感兴趣,他对国际象棋更有兴趣。他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当图书馆管理员、教法文,甚至是打杂来谋生。因此,他更超脱,不会把艺术当成一件专业的事情来做。实际上,一个艺术家也好一个学者也好,也许用一种业余的方式来参与,反而会更纯粹,他就会摆脱那些功利性的东西。就像王瑞芸老师所说的那样:“各自的杜尚”。
王瑞芸老师的《杜尚传》,附录中有很详细的参考资料。我曾听一位台湾老师提过,研究杜尚,还有一个参考资料很重要,就是杜尚家人之间的通信集。王瑞芸老师这个传记非常详实,有很多关于杜尚的细节都是我们以前忽略掉的。
感谢王瑞芸老师!
刚才益明讲到杜尚的前卫性,杜尚对于推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用,我非常同意。事实上,我们也不用纠结于杜尚事实上有没有真正参与达达主义或是超现实主义,其实这个不重要。
李占洋
非常感谢王林老师的共读会,各位嘉宾的发言,我受到了很多启发。记得在两千零六或零七年的时候,王瑞芸老师在川美教书,那时我们经常聊天。也是那个时候,我看了王瑞芸老师翻译的《杜尚访谈录》,当时一知半解,所以我经常向王老师请教。经过若干年,我对杜尚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现在想说给大家。
关于杜尚的说法千差万别,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具体的意思是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著,而自然生起。)实际上,杜尚不执着于任何东西,这是他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一种态度。杜尚说过,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生活。
有很多艺术家,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从形式上像模仿杜尚,但其实与杜尚天壤之别。杜尚完全不执着一种形式。从我的理解来看,杜尚和佛教的一些观念有点相似。比如,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不生不灭”。杜尚创作作品的时候,也是秉持了这样的不生不灭。他做作品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参加展览,甚至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哪像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削尖了脑袋想进威尼斯双年展。他做作品没有想卖掉它,做的时候充满敬畏心理,所以他的作品很纯粹。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工作一两个小时,每天如此。为了不卖作品,他限制了自己最低的欲望,租房子、单身、无大的花销,使自己不会陷入金钱所困扰的危机和烦恼中。比如你想住大房子、大别墅,于是就要想尽办法卖作品,做拍卖价格,于是,这时做作品就不纯净了。如果拥有了这座大别墅,就会有还不起房贷或没有装修费的烦扰,于是又想赚更大的钱财,这时做作品的心境就更不存粹了。
释迦摩尼说苦是由于十二因缘来的,指缘痴(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我们对生活无非满足这六入,比如:看见舒服的、听到美妙的音乐、吃美味的食物、触摸柔软舒服的东西、住好房子,这都是感受,由于感受形成了爱,有了爱产生了想要拥有的欲望。欲望驱使人去做,去争取,去巧取豪夺、争名夺利等等很多事。一旦着相,就会执着在里面,那么你最初的本心就不纯粹了。杜尚绝对不会执着物象。这是我从杜尚得到的最大启发。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油画,1912
我到费城美术馆看到杜尚许多重要的作品,大为震撼。很多人印象中,杜尚是不会技术的,他就是那小便池当作品,也就是拿个现成品签个名就行了。其实不然,费城博物馆有一幅画《走下楼梯的女人》,是他未来主义风格的水彩纸本作品,使我受到极大的震撼,他采用摄影术的视角,用一个抽象女人下楼梯的连续影像来作画,线条的工艺性极强,线的用法很高妙,每根线都有一定宽度,甚至每个线都有明暗变化,就好像看一块薄玻璃的侧面,明暗交错。他的绘画技法能达到极高的工艺美术水平。
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去掉实用性,正如康德所说,无功利审美。就像一朵花,你很喜欢它,想把它插到你家里的花瓶时,它已经不美了。他说我在已经没有性欲的年龄才结婚。
杜尚无为而无不为。他在有画商一年出一万美金卖他画的时候,放弃绘画。他在普遍受到艺术家、画廊主、批评家,达达画派追捧的时候,放弃做艺术,转而下棋,而且自己替艺术家卖作品。可谓无所不为。
因为无求,所以无欲则刚。因为不执著,所以才真正达到内心自由。
好多人以为杜尚创立了达达,其实是达达追捧杜尚,因为达达认为自己费劲巴力地崇尚的理想,追求的目标,杜尚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所以达达供奉杜尚为领袖,但杜尚置之不理。
杜尚不爱国,因为杜尚是真正的无政府主义,真正的个人主义。释迦摩尼出生时前后左右各走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可不是他自高自大,而是他强调我,这个我可不是“我执”那个“我”。语言分层面的,不同境界,不同语境,“我”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我”即我的自性,是心灵真正的自由。
刚才嘉宾分别提到了三个词:一是王瑞芸老师提到的“彼岸”,二是金锋老师说到的“桥梁”,三是李占洋老师谈及佛教的“涅槃”。圣经上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习惯于在叙述中加上一个时间的前后关系:“上帝说…”在前,“于是…”在后。”但实际上,上帝和光是同在的,两者之间没有时间前后之分。时间只来自于光的传播,我们所看到的光总是过去的光,是几十几百亿光年前的光。这里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永恒性的变化”和“变化性的永恒”。我们常常说的经验是一个时间过程,而超验是超越时间的过程,我们今天在“量子纠缠”中发现,宇宙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概念。所以今天读《杜尚传》、看杜尚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宇宙是智慧论的,杜尚也是智慧论的。
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说到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在大脑进化的过程中,终于来到了一个时间的节点上。这个时间节点就是人意识到了自己将要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走向死亡。于是,人就有了向死而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论是谈论佛教等等宗教也好,谈论杜尚也好,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我们不能放弃这种向死而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管我们去认识经验世界还是超验世界,都不能放弃这种认知。因为这种认知恰恰是在生命和灵魂之间,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即“桥梁”这种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节点。它把人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超现实世界变成了一个界面。而艺术恰恰是在这个界面上发生的最重要的存在。杜尚的精神并不只是物质性的,现成品的意义在于以物即道,在于万物有灵、万事皆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