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除了拍照打卡,还剩下什么?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除了拍照打卡,还剩下什么?





什么样的城市是理想人居城市?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以人为尺度、让生活更美好的公园城市。而在公园城市之上,唤起生活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想象力,去创造更舒适美好的空间体验。


层出不穷的网红地标建筑中除了荡漾着成都人对审美的无懈追求,还凝固着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滋养着所有人的精神场域。我们对美好城市的向往,就寄托在人与建筑的互相塑造中。


作为城市文化守望者的图书馆,同样需要“以人为尺度”,才能久久扎根,成为城市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的展示平台。



“美貌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用来形容成都各类建筑的走红再合适不过。以艺术人文、美学场景为特色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毫不费力便吸引聚集了一批死忠粉,从而荣登“成都最美图书馆”榜首。




图书馆有着标志性的曲面屋顶覆盖草坪,与紧邻的当代艺术馆共同演绎出山峦层叠的起伏形态。山的形态与西岭雪山形成前后的山景,由此呼应“遥见雪山的城市形象。




通过室外天桥和楼顶的景观平台登上屋面,站在上面眺望天府艺术公园,将视线无限延伸,可以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视角下的公园盛景与市民生活。




步入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朝向室外湖面层层退台的“书山”,将阅读空间和藏书空间有机结合,波浪形的木色书架随着退台高低错落,不免让人想起川西丘陵梯田的蜿蜒连绵。


沿着步梯拾级而上,借助结构布局、材质选择和动线规划,我们对“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感受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鲜明。






当人在此间移动时,不妨跟随角度的变换来“阅读”设计师所精心构建的建筑之美。登上书山,坐在树下看书,从落地窗倾洒而入的光线让空间更为开阔,湖光山色与书卷气息交织细语,拟自然的阅读体验令人沉醉。




馆外有西山,馆内有书山。极富特色的建筑造型与天府艺术公园的葱郁绿意一道形成城市景观,“城市新5A景点”由此诞生。




建筑从来都不是形而上学的东西,除了旗帜鲜明的审美,它同样秉承着“以人为尺度”,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无疑,建筑也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地文化,是一种凝练的内生动力,是不可磨灭的地域烙印。当在地文化与建筑艺术碰撞,生长出具有城市气质的建筑作品,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花重锦官城,城以西为贵。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隐居成都城西。从“窗含西岭千秋雪”到现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城西的生态之优美,堪称城市白月光的存在;从四川唯一的国宾馆“金牛宾馆”,到艺术大师张大千的故居,再到中国私家第一园“易园”,城西人文氛围的浓郁,那也是成都独一份儿的。




在城西文脉之上建造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结合城西的人居生活,从杜甫经典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提取灵感,于幽美的迎桂湖畔,设计出高低错落、绿草茵茵,如同连绵迤逦山峰的建筑形态;而建筑内部,以层层叠叠、若影若现的“山峦”、“梯田”,营造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境,与城西名校遍地的书香氛围不谋而合。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将城西的人文生态底蕴与城市化建设完美地融合,让大家看到“新”与“旧”合理碰撞的正确示范,重新构建人与建筑、城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造全新的人文生活场景。从这座文化地标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我们就能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内核和人文特质。这才是真正可以代表成都、城西的文化建筑。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作为成都图书馆的主题分馆,在建设之初的规划中,便并没有打算把它搭建成噤声、封闭的纯阅读空间。




在馆长肖平建议下,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按照现代图书馆与科技、旅游、美学生活场景、书店等多行业的跨界融合为理念来打造,并且为每个造访者提供了与他们需求相匹配的空间。

就如2018年开放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市中心“颂歌(Oodi)图书馆”,市民可以在图书馆做衣服、打毛衣、玩乐器、煮饭、租房、唱K……无所不能,其先进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获得了巨大的国际知名度。



颂歌图书馆 图源©网络


“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既可以社交互动,又可以独立工作的地方,而它必须基本上是免费的、自由进出的,面向所有人的。”

——颂歌图书馆总建筑师南安迪



正在准备考研的Victor在9月第一次来到天府艺术图书馆便爱上了这个地方,她说这里没有拘束,比自习室的氛围还要好,无论是座位还是环境都很舒适自然,很容易沉下心学习。偶尔在阅读的间隙里抬头,偌大玻璃幕墙外自有开阔的视野,让你不由自主就放松下来。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馆藏分布 ©网络


『个性化的阅读场景』



“边走边听万卷书”,在喜马拉雅有声图书区,扫描二维码、戴上耳机,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聆听跳动耳畔的书香世界。





视障读者阅览室有1000余册盲文图书、6700册有声读物,欢迎所有的视障读者来体验为这个其量身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而对于唐女士来说,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则是一个带娃的好地方。超过1000平方米的儿童阅读中心空间宽敞,圆角书架非常贴心,有时候孩子跑来跑去也不担心磕碰。






卡通熊猫形状的书立、矮萌的智能借书机、花瓣形状的亲子阅读区共同打造了充满童趣治愈的空间。在这里,父母陪着孩子进入一个个梦幻治愈的绘本世界里,留下甜蜜又珍贵的记忆。



『随心所欲的空间使用法则』


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人们可以以不同的姿势使用空间,或蜷缩,或舒展,或站立,或卧坐,学习、工作、睡觉、交谈,阅读只是这里众多活动中的一种。




想戒掉手机瘾,寻找集体学习氛围?在成排的阅览桌与大家坐在一起,这种陪伴式的感觉或许会让你更有动力学习。




想要沉浸式、不受打扰地工作学习?一个极度安静的环境少不了,那不妨选择舒适的单人座位吧。




如果和同学一起完成小组作业或者是和工作伙伴沟通,在书山外区的围合座椅小声交谈也不碍事。





除了看书学习工作,也欢迎你拍照打卡,尝试静坐看风景,这个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可以容纳所有的生活方式。


『社恐友好型的借书系统』





借书难、还书麻烦是很多人以往对传统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让许多“社恐”读者望而却步。


但是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手机就可实现借书、续借和查询功能,全市22家图书馆通借通还,此外还有保障安全卫生的书籍杀菌机和自助操作的智能借还机等数字化设备,让借还书籍的门槛无限降低。



『沉淀历史底蕴的特殊馆藏』






如果来打卡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负一楼的成都文献馆。古朴静谧的设计风格,融合了古代藏书楼与爱尔兰都柏林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楠木搭建的两层高阁楼里,昏黄的灯光,恍若穿越时空,可以循着老成都的文脉,走入浩瀚悠久的历史人文故事中。

从《华阳国志》到《成都街巷志》,这里的藏书不仅仅记录了成都的时代变迁史,还有很多名师大家的手稿,成为研究成都文化的宝藏之地。






开馆至今,持续更新的文化艺术展览,也带给了市民源源不断的惊喜和触动。“书房”、“工作室”、“景点”、“自习室”、“展厅”,拥有多重身份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让所有来访者乐于沉迷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


......


我们是为真实的生活设计理想空间,不是为理想生活去绑架真实空间。从人的尺度出发,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以辐射周边的文化关怀、富有韵味的文化精神、开放包容的知识服务,吸引更多的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来到这里,把去图书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从“书籍到交集”的使命。


现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已然成为一个城市的新秀场,变为城市故事的引子,和所有的来访者共同演绎出新的人文风景。







文字| Hi-O

图片及摄影龟龟、网络

排版Hi-O

设计YESOOAK

品牌Agnes Yeh

主编/出品Lena湘

投稿(含素材)、合作1782808289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