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毕业季:他们何去何从?青年现身说法,广设对话行业导师戴昆&覃思&杨岩

特别策划 | 毕业季:他们何去何从?青年现身说法,广设对话行业导师戴昆&覃思&杨岩


毕业季除了意味着道别,更预示着新的开始。设计学院的学子们走出象牙塔,从学校到职场所转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现实生活的压力也已经隐隐可觉。

广州设计周本次将镜头聚焦毕业季,我们邀请了多位设计专业的在校生/准毕业生、工作1-2年的职场新人,以及在设计领域耕耘多年的行业前辈,凝练2022年的毕业问题,在精彩的问与答之间,一起聊聊未来、谈谈现实。



#01

为什么选择设计这一专业


李可澜


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环境&室内设计 研一





对我来说,这与我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密不可分。从小耳濡目染,对设计、建筑接触比较多,也渐渐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明确了方向,希望未来我可以自豪地指出某一建筑是由我参与设计的。



我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高中听从家里的建议选择读理科,家里人希望我读医学类专业,但高考填志愿时我很果断地选择了建筑学。


史珂珂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 研三



钟泽楷


广州华商学院
环境设计 大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业前景是我首要的考虑,当两者互相匹配的时候,我坚定地选择了设计。



#02

临近毕业是否焦虑或有困惑




李可澜


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环境&室内设计 研一



因为我很早就确定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所以目前来说并没有很焦虑,保持一个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在实习阶段曾陷入迷茫,主要迫于现实的残酷,后来想通了,“设计就是服务别人的生活”研究生阶段也有犹豫过是否换个方向前进,但在体验过不同行业、跟随导师做项目后,还是愿意坚定地选择设计行业,而且目前已确定工作,所以没那么焦虑



史珂珂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 研三

钟泽楷


广州华商学院
环境设计 大三


肯定会有就业焦虑,担心自己考研上不了岸,找不到合适、喜爱的实习工作。身边很多同学或多或少都会焦虑,担心去到新环境无所适从





#03

关于毕业后的职业规划




李可澜


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环境&室内设计 研一





之前的三段实习经历,让我明确了自己更倾向于小型事务所。因为热爱设计,享受设计与作图的过程,所以想能够快速参与到设计里,小型事务所在多方沟通、工作协调上都更有益于我的成长。



未来3-5年,我会在即将入职的这家设计院沉淀和提升自己,也向公司前辈多学习设计经验及设计手法。之后的路边走边看,所行的方向只要大方向没有偏就好。



史珂珂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 研三

黄思晴


汕头大学

环境设计

工作1年




首先思考自己的性格特质以及想要什么,再选择职业路线。只有明确方向、目的,精准踏出第一步,未来才会少绕弯路。从校园到工作是个重新认知的过程,需要吸收更多设计知识,了解项目工作流程,让自己更加专业。


未来三年的目标,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公司;第二个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希望借助公司的平台去接触一些好项目,完成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


梁家维


伦敦大学学院
建筑学
工作1年


我是本科毕业后先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读研的,期间我进入过设计公司、研究机构,在经历了工作实践后,我认为建筑师的职业属性会偏被动,最终也明确了自己更愿意做一个研究者。未来也已有读博打算,想更多元地学习建筑,深耕学术研究。



没有刻意思考过职业选择,全靠兴趣驱使、自然而然。毕业前曾在广州一家小型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策展和文化相关的事情。工作两年经历了策展到策展项目运营,最后回归做相对纯粹的建筑设计,整个过程中也犹疑、纠结过,但每段经历都收获良多。



黄欣怡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

工作2年



#04

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


李可澜


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环境&室内设计 研一


目前的挑战主要在学习小组的沟通和协作上。在国外读书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不同背景文化下的设计教育、建筑理念都有差异,沟通上难免会产生摩擦。我会通过增加彼此的交流与了解,减少摩擦,这样课题进展也会更顺利。


梁家维


伦敦大学学院
建筑学
工作1年


我觉得工作中最难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容易让我陷入空洞。目前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不要落入平庸当中,要不断拓宽个人认知边界,时刻让自己保持警惕。

应该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压力。建筑设计是很看重经验的工作,年轻的职场人可能经常会有一种挫败感。一个项目建成的背后涉及太多太多的沟通,有时你并不知道如何去对接。可能我比较自我苛求,所以目前阶段觉得每天都是挑战。


黄欣怡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

工作2年


黄晓钿


广东东软学院

环境设计

工作1年

目前最困扰我的是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加不完的班、做不完的图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生活,让原本热爱生活的我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最近刚离职,想要换一份工作和环境,让我找到一种平衡,同时进一步理清未来职业规划。




#05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及祝福

黄思晴

汕头大学

环境设计

工作1年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去做职业选择。其次是要勇于尝试、敢于试错,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清晰自己的能力、位置和方向。

坚持自我,珍惜在象牙塔的生活,多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建筑实践,另外,在选择建筑设计专业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你要确定自己的热爱是否能抵挡得住略显残酷的现实束缚,熬夜加班、反复改稿、沟通拉扯妥协都是一定会经历的,毕竟建筑设计是功能性大于艺术性的工作,不会那么理想主义。


黄欣怡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

工作2年


黄晓钿


广东东软学院

环境设计

工作1年

不一定非要把热爱当作工作。设计需要的是专业精神,有时需要功利地看待,而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不计较功利的。所以我建议不要把自己的热爱当做事业,当你这么做时,你的热爱已经“死”了。




#06

对话行业前辈

听听他们怎么说

除了学生们、职场新人的,我们还邀请了北京居其美业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创基金理事戴昆老师、岩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湾区空间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岩老师、TC Design创思设计集团创始人、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室内设计专委会执行主席、澳门室内设计师协会荣誉会长覃思老师,分享他们在设计行业的心得和经验,以及对于青年设计师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忠告。

Q1:

当下的职场新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您更倾向于哪类人才?


戴昆


对我们公司而言,招聘新人更倾向于应届毕业生。我们会更注重他的专业素养、学习精神、学习能力,还有思考能力


除了自身的个人素养,我们还会看他未来3-5年的个人发展潜力是否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公司未来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从物质到精神到自我实现,每个层面都有设计需求,这对不同时代下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创新力、思想力的评价也会不一样。


我认为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其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才能更适应职场。




杨岩


覃思


现在的职场新人能力两极分化严重。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资源丰富的年代,他们的视野与思维认知都更开阔,但缺乏对设计专业的认知,不愿意付出决心,没有耐性和韧性。


我司更倾向那些:喜欢设计专业、懂美学更爱思考有韧性有毅力的年轻人。

Q2:

贵司在招聘新人时有哪些考核标准?


戴昆


我希望公司是多元化的,所以通常我会看TA是否有独特之处,可能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具有特性、长项,也可能是性格、谈吐有特点,亦或是设计专业、逻辑思维上有特点。


其次就是设计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对设计的认知,不断更新自己学习技术的能力。最后才是学历、课题作品等。

为甄别部分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我司特设高校实习基地,公司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培养实习生经考核通过后可入职公司。


考核标准有三点:第一品格,有诚信有担当;第二专业认知,热爱设计、倾力投入;第三专业素养,包含逻辑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覃思



Q3:


谈谈您对当下国内设计教育的观察和理解。


戴昆


现阶段的设计教育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大量扩招可能导致学校之间学生的专业技能差异有点大,而高校之间的教学风格、设计思维等又有差异,使得学生没办法得到很好的教育学习。


其次我认为,学校、老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驱力也非常重要,老师对学生的塑造是终身的。

我个人认为,国内大部分设计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培养的学生大都是绘图员而非设计师。


第一,大部分院校导师缺乏实战经验,课堂上纯粹传授理论知识,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配当下设计公司的需求;

第二,目前设计院校的教学环境大都偏重美学素养,这其实不太对,因为设计师除了具备美学修养,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后者更重要;

第三,现在很多院校教育缺乏设计经营和策略的学习,而设计的本质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美学、经营、维护、造价、工期等,这需要设计师全方位解决事情的能力,但目前的设计教育这块是缺失的。




覃思


杨岩


从国内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发展背景来看,设计院校从早期的定招到扩招,从因材施教到统一化、标准化的培养模式,这导致现在的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另外,如何在学校建立一个跟当下社会资讯、科技、人文社交等全方位对接的教育系统,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环境,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点。


当下不同趋势人群对设计理念与要求是多样的,如此,对现在学生的能力要求就会更高。他们除了基础学习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资讯搜集和分析能力

Q4:


设计教育中,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戴昆


培养设计思维能力,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差异并不大,最主要还是看TA的自控力,包括自我驱动力,这会决定他的未来。

一是设计要具备感人的力量,设计师要有“共情”的心,才能做出独特的设计;二是设计本质来说是解决问题,包括节约成本、提供产能等,回归到用户最初的需求。三是具备资讯搜集和分析能力,非常必要,如此才能更早、更快地适应不断升级迭代的社会。



杨岩


覃思


最重要是帮助学生构建一套完整的设计思维模式,一套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和方法论。


启动与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热爱与好奇心。因为热爱让人的能力生生不息,好奇让人的探索无穷无尽。

Q5:


学生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


戴昆


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没办法训练出来的。其次就是专业基础技能的运用。

第一是要有自己的眼光和高度,沉下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第二是想清楚要不要做设计,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要学会保持好心情。


最后,问问自己是否特别热爱设计,如果你只把设计当作赚钱手段,或局限在画图层面,确实很难做一辈子。如果把它当作事业,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么未来再辛苦你也能自得其乐。



杨岩


覃思


第一阶段:动手能力,包含手绘能力、电脑软件等,这是你进入一家公司的考量基础;

第二阶段:思考能力,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美学、创作等方面;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于材料、造价、构造、环保等思考方面;

第四阶段:终身学习,通过学习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哲学等方面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Q6:


对即将毕业或职场新人,有什么建议或祝福?


戴昆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定位。先搞清楚你是优秀的吗?你有多么优秀?你凭什么说你这么优秀?


想清楚如何适应职业生涯里不同经济周期的变化,想清楚自己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这会决定你在这个行业的定位。

希望你能在未来职场工作中,多尝试,大胆试错,不要提前对自己下定义。你的机遇、思考、进步都跟随工作脚步一步步得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你也可以尝试放低身段观察这个行业,了解其中的底层逻辑,再来判断你的从业角色。最后,尽量为自己建立一份好心情学会与人沟通合作、与人相处,这也是进入职场重要的基本功。



杨岩


覃思


当下是设计行业最好的时代,市场足够大,天高海阔,任你驰骋翱翔;当下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客户的升级、同行的内卷,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你要面对三个选择:第一,是否选择“设计”这条赛道?前提即是,你是否足够热爱?有热爱才有动力,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排除万难!记住设计这个行业不容易,但设计这行业也很好“玩”;第二,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不同的城市环境与资源会有不同的市场与人文,对你的未来发展有不同的定位;第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或设计师去追随,这家公司的定位、这位名师的追求,他是否与你的追求匹配吻合。


三思而后行,行动之前先思考再选择,选择正确,一切皆有可能!一旦作出选择,我希望你倾力以赴,勇往直前,挫折与困难是必然的,但在挫折与困难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改善、不断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大道上必有你发光发亮的时刻!期待你们,青年的设计师!

· 导师资料 ·

戴昆

北京居其美业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创基金理事

从业 30 年来工作横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等相关领域。以独具的审美将建筑、室内、产品设计的工作整合形成对当代生活方式的整体诠释。引领和推动了城市居住生活方式变化的潮流。

同时投入大量的精力于色彩流行趋势和相关应用的研究,开创性的将色彩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标志性设计风格。与国际著名色彩机构 NCS 在中国推出联名色卡,并著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专业教材《室内色彩设计学习》(建工出版社高等院校系列教材),在坚持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持续推动室内设计色彩运用的专业普及工作。


覃思

TC Design创思设计集团创始人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室内设计专委会执行主席

 澳门室内设计师协会荣誉会长


1998年,覃思先生创办澳门T&C studio并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2008年,成立TCDI创思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至今(现TC Design创思设计集团),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软装设计等,提倡“设计赋能”理念,践行“立体设计管理”,历经20多年的沉淀、深耕与发展,提供规划、建筑、室内、软装,全专业全流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定制设计服务。全国范围内为地方政府、知名地产商及优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设计咨询和服务。

覃思先生创作领域宽阔,是典型的全能跨界设计师。坚持以作品成就客户为设计目标,秉承简约为美、空间为实的哲学思想,朴实专注地探索着自己的设计之路。


杨岩

岩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 

广州美术学院弯区空间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岩,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岩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及总设计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广州市重大项目专家评审库专家、广州市中心城区建设公共艺术顾问。

近年来的代表设计项目:广州官洲国际生物论坛总部建筑与室内设计、广州香岚王子明时酒店室内设计、广州酒家集团餐厅沿江路店、广州酒家集团餐饮品牌设计、广州海珠桥历史文化研究与设计规划、广州太古汇超级文和友室内设计等项目。

*按照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序




#07

奖项速递

站在更大的舞台自驱生长



广州设计周作为“设计师的家”,通过举办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设计展会、奖项、论坛和游学活动,从多维度为中国乃至全球设计师搭建发现灵感、激发思维、展示成果的平台,助力设计师成长。

除了服务执业设计师,我们也更关注设计新生代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设立了「中国设计明日骄子」「IAF锋建筑节·年度学生佳作奖」「红棉设计奖-设计概念奖」等奖项,旨在发掘与激励新生代设计力量。

2022年,中国设计明日骄子、IAF锋建筑节、红棉设计奖已启动报名参评,我们欢迎更多设计新生代投递自己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更大的舞台上获得新生与蜕变!为自己蓄能加势,勇敢前行!





参评请点击下方超链接🔗
中国设计明日骄子2022参评章程

IAF锋建筑节2022参评章程


红棉设计奖-设计概念奖2022参评章程

顾城曾说:
“长大,意味着与过去告别,
像一场灿烂过后的烟火大会。”
毕业季藏着迷茫但也满怀憧憬,
愿所有设计学子
不忘初心、前途明媚!

· END ·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2广州设计周商务合作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