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廉价的材料,做出珍贵的回忆,只有80、90后才有共鸣

他用廉价的材料,做出珍贵的回忆,只有80、90后才有共鸣

对于泥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特殊的情感,从成语中就可见一斑,例如:土生土长、风土人情、寸土必争等等,就连神话故事中,人类都是女娲按照她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来的。

泥土朴实无华,却养育万物,泥土的价值不高,却也可以通过手艺人的智慧,塑造出精彩的艺术作品。

泥塑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在国内就有不少低调又极具才华的泥塑大师,今天,小绛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位用泥刻画“旧时光”的艺术家,他的名字叫做曹先文,是一位居住在广州的黑龙江人,这位泥塑家完全是自学成才,没有同专业老师学习过。

在同小绛交流时,这位泥塑家问了一句:“不知道这样的作品,大家会不会喜欢”。事实上,曹先文的作品比起外国手艺人来说丝毫不逊色,至于没有接受过科班培训,在小绛看来,这并不是劣势,反而是一种优势。没有接受固定程序才更容易通过作品传递情感,作品也更加随心所欲,自然而然的生动,小绛相信大家看到后,都会喜欢上这些泥塑作品。

这位泥塑家的作品,以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为切入点,给我们呈现出70后、80后,甚至90后童年场景,这些用泥塑造的场景有玩弹弓、点炮竹、滑爬犁(简单的木制滑板)等等,再加上人物穿戴的斗笠、斜挎包、厚棉服,很容易将人带回过去的旧时光里,一位朋友评价这位泥塑家的作品是用最廉价的材料,创造出最珍贵的回忆。



这些珍贵且快乐的场景,随着时代发展一去不复返,上一代人童年的玩乐,与现在的00后、10后大不相同,像是溜铁圈、拍画纸、弹玻璃球、跳房子、跳皮筋等等童年游戏,早就消失不见。年轻的一代,在他们的童年里,手机和平板电脑,电子游戏与盲盒玩具才是主流,这就是时代的更迭,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些具有时代符号的泥塑小人,服饰并不算精细,像是信手拈来的一块陶泥不加过多修饰,却恰到好处地把棉服和棉裤,臃肿、粗糙的感觉表现出来,人物润滑的脸蛋和精巧的小手,与衣服对比之下,整个作品又显得十分精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泥塑作品,并没有添加任何颜料,泥塑小人白色的棉服红色的棉裤,是使用不同陶泥,加上调节烧制温度形成的自然色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用陶土制作而成的有趣作品吧,看看这些场景是否与你的童年时光一样。

放鞭炮

滚铁环

采蘑菇

滑爬犁

做广播体操

纸飞机

糖葫芦

打疫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绛紫艺术”(ID:xinduy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