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艺术之名发射了一枚火箭

他,以艺术之名发射了一枚火箭

他,

以艺术之名发射了一枚火箭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以“徐冰天书号”命名,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徐冰认为这个不能称其为作品的项目,为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  

2021年11月6日,“徐冰:艺术卡门线”(卡门线,被认为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在红砖美术馆正式对外开幕。本次展览由红砖美术馆主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担任学术主持,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策展。展览围绕艺术家徐冰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展开,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艺术作品和对太空艺术历史的梳理,呈现一个独特的展览。通过对这枚“艺术火箭”命运的讨论,引发当代艺术与太空领域、地球文明的误区、谁有权使用太空资源,以及在新的思维尺度里艺术如何被拉伸等问题的思考。


关于“卡门线”

卡门线,是地球和外太空两个完全不同空间场域的隔离线。地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被隔离,局限了我们对太空的认知,封闭了我们的行动与思考。跨越“艺术卡门线”,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能量和未知的场域等待着我们……

艺术家徐冰

学术主持汪晖将“天书”的升空喻为“巴别塔寓言的当代版。在‘大洪水’之后,一群从东方来到示拿地区的、只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决定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上帝意识到他们的傲慢,遂决定在那里打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无法知晓别人的意思。‘徐冰天书号’发射的失败只是人类无数探寻太空的尝试之一,失败并非停歇,毋宁是向未知挺进的绵延不绝的努力之象征。但不同的是:‘天书’从来不是一群人的语言,而是一份没有密码本也没有收件人的长电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从天问之天问的角度思考‘徐冰天书号’的命运?”

策展人闫士杰说,“在人类初期对‘天’无解的恐惧中,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充满想象的文化印记,用幻想跨越了‘艺术卡门线’。面对正在到来的太空时代,人们似乎刚刚从对上苍的敬畏中又仓促地转换角色,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启了对深空的不懈探索,在过往成果的条件下,艺术家徐冰机缘巧合中成为一位太空艺术的探索者,由此引发出‘徐冰:艺术卡门线’这一艺术实践。”

以艺术之名,发射火箭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以“徐冰天书号”命名,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徐冰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徐冰天书号”安装了一个5.5cm立方体的“天书魔方”。按计划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箭体上布满了《天书》文字。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这些《天书》文字随着火箭经历上天入地的过程,在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箭体陨落等自然力量的再造中,呈现出独特的作品形态。

据徐冰介绍,这枚“艺术火箭”很难说它是一件独立的、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由于它的基本元素来自35年前一件旧作的想法,却被放在今天太空科技发展的新条件下,在35年来世界巨变的各种因素之间滑动,从而使这枚‘艺术火箭’的概念成为一个游移不定的东西。对这个项目的界定,就像‘当代艺术’是什么,同样的难于界定。把艺术触角伸到外太空,解决的还是地球上的事,探究的还是人的局限。最终寻求的还是新的、有效的哲学观。

艺评家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提到,“在将火箭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徐冰将其所有不同的部分、功能和操作都纳入思考范畴;火箭的主体、发射、推力、进程、痕迹、卫星、周围的空间景观以及打算留在卡门线外的轨道上的作品——《天书魔方》。徐冰对什么是航天艺术进行了全面展望,所有的元素都作为意义的载体参与其中。不仅是有形的部分及其意义,还构建了无形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科学和艺术在概念和物理上的统一。或者更准确地说,徐冰将最先进的两种形式——航天科技和天书文字合而为一,一个代表了以结果为导向和可理解的科学的最高水平,另一个则代表了艺术的不可理解性。”

“剧本”不断被改写

艺术家徐冰坦言,“这个不能称其为作品的项目,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我预感到这个空间里有太多的可能性。随着地球上问题的增多,人类必须借助对外太空的探究以获得解决地球危机的参照,随着太空科技与常人生活日益贴近,这必将为艺术创作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从文明史上看,艺术表达法的改变总是伴随科技、材料的进步而改变。”

“我们闯入了一个陌生领域,像是掉进了一个失去判断支点的黑洞,也掉进了一个与社会现场近距离的纠缠中。好像事物的可控部分都被暗物质包裹着,这些都不许你继续使用可怜的旧知识和主观随意的认定方法,与在工作室摆弄一件作品不同……这个构思严谨的‘剧本’一年多来从没停止过叠加故事而不断改写,从极度写实主义风格,变成了超现实或寓言风格。”关于这个项目的过程,徐冰如是说。

策展人闫士杰表示,艺术火箭被命名为“徐冰天书号”的那一瞬间,标志着徐冰自愿选择跨越“艺术卡门线”,向未知的深空出发,这可能是一次无果的旅行,留给我们一个艺术家远行的背影。他虔诚地期望借用太空的能量开悟自我,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宇宙密码;他的艺术实践搅动了两个空间场域之间的引力漩涡,身处其中,迷茫、失语,又在不断寻找新的认知和坐标。







寒山美术馆开辟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元宇宙探索之路





姬子的墨道“命运交响曲”登陆泉城




江衡在南艺美术馆上演“时代最强音”




“半脑生长”单飞个展即将登陆深圳无际空间






做好艺术三年展,我们准备好了! 






沈烈毅装置艺术展,让你在蔓塘里重拾童年喜乐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来了就留下来吧~




 我就知道你 “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地球art”(ID:TheWorldFor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