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前世今生”
冬奥赛程已过大半,“一户一墩”的伟大使命却仍未实现。
2月15日下午,随着17岁的苏翊鸣将单板滑雪大跳台的“金墩墩”收入囊中,被称为中国队“福地”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也圆满完成了本届冬奥会的任务。
首钢滑雪大跳台又叫做“雪飞天”,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跳台所在地首钢园,是我国第一座国有钢铁厂,场地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原首钢发电主厂房、冷却塔及原首钢制氧厂厂房。冬奥会期间,它们分别被改造成为综合服务楼,验票安检大厅和赛事管理办公区。其余的空间,则被草坪、池塘和大量植被填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22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张利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作为地道北京人,上小学时他曾去首钢做社会实践,一去就是一天。四个冷却塔,加上后面的西山和前面的冷却池所形成的一道天际线,深深地镌刻在了他的记忆中,这道天际线也是首钢人以及那个时期北京人永久的回忆。
A.设计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造型设计灵感,源自敦煌“飞天”飘带的形象。跳台的钢结构设计还预留了未来竞赛剖面变化的可能性。而轻透的体量在化解巨型跳台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的同时,也满足了竞赛对于防风的要求。
《中国经济周刊》的最近一篇采访写道:“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多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浸润,让张利身上散发出对于建筑艺术的完美追求。无论是“雪如意”还是“雪飞天”,张利在设计中均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他看来,通过北京冬奥场馆设计传递中国文化信息,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责任。“
B.色彩
张利最开始想做一座灰色的跳台,但是首钢社区提出现有工厂的大量铁锈和混凝土均缺乏色彩,希望跳台建成后能成为园区中的亮点。
于是,在经过大量调查和讨论后,设计团队最终决定使用冬奥会会徽里的全部颜色,并将整体颜色调冷。从顶部开始的蓝紫色、绿色蔓延了整个助滑区,适于冬季冰雪运动特色,起跳区黄色和红色的渐变节奏加快,使较暖的颜色在接近地面时结束,渐变色配合穿孔铝板和造型本身的扭转,将“飞天”飘带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方案确定后,团队找了三家打印公司,定义了大约27个色号,并将这些颜色沿着跳台的曲线排布。在去掉特别不合适的颜色,再调整每个色段的长短后,最终打造出了现在的效果。
在一篇名为《只剩札幌还能再办冬奥,气候危机下欧洲将彻底丧失冬奥主办权?》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过去三个月,北京平均降雪量只有11毫米,无法保证在冬奥期间有充足的降雪。因此,北京冬奥会也将使用人造雪这一技术,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举行。
而奥运会的人造雪并不新鲜,早在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在举办冬奥会时,就因为降雪量不足而启动了人工降雪。彭博社的一份报告发现,2014年俄罗斯索契奥运会的雪有80%是人造的,平昌冬奥会使用的人造雪超过90%。
去年12月12日,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式启动造雪工作。场馆运行团队造雪负责人表示,他们共启用了7台造雪枪和4台造雪炮,采用符合最高环保标准、更高效节水的智能化造雪系统,能根据天气条件按9个等级调节用水比例,造雪每立方米可节水20%左右。而造雪所用水均为自来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由于雪上跳跃类项目在中国并不是很普及,因此跳台的可持续性使用一直是个问题。对于欧洲中部,斯洛文尼亚、捷克、波兰等有滑雪俱乐部的国家来说,跳台滑雪就像足球、羽毛球一样是一项日常的运动,普及度很高。这里建造的大跳台在赛事之后可以继续维持原本的功能。然而,对于跳台滑雪并不普及的国家,则会对大跳台进行改造利用。
再加上单板跳台运动员的年龄通常在十八到二十五岁之间,粉丝也基本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充满好奇,喜欢挑战新事物。因此,这项运动需要不断地推出新跳台,并根据需求设计出不一样的坡面曲线。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助滑道和起跳之间增加了一段结构,用来减缓坡面曲线以满足空中技巧比赛的需求。这样的设计使得首钢滑雪大跳台具备了兼容另一项运动的可能性,这在世界上也是首创的。
北京2022年冬奥会结束之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将继续保留比赛和训练的功能,并且会向公众开放。未来还会有极限公园、VR综合体验馆、特色咖啡馆、特色精品酒店等相继登场,首钢园也将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实现它的新价值。
“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最好的体育场馆是要把人的普通生活纳入到设计中去。”总设计师张利在《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中如是说。
参考资料来源:
4.新京报.
图片:来源网络
《灵感公告栏 | 一封绝美又怪诞的感谢信》
《这届北京冬奥会“绿了”》
《这样的她,值得世界源源不断的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AST3再叁”(ID:NOWAST3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