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林徽因的侄女,也是全球“2022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林璎 Maya Lin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也是全球“2022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林璎 Maya Lin


读林璎(Maya Ying Lin, 1959-)的时候,我正在医院准备接受人生第四次手术。周末的住院部略显宁静,外面却有四十度了。我拉扯好病房的帘子,怀着对自身命运的恐惧一口气读完了400多页的《雕刻大地》。

尽管全麻手术术后苏醒异常痛苦,术中病理却排除了风险。我的内心像林璎的一系列作品一样,缓缓起伏、慢慢流淌,最终又回到了与世界的连接。
我按着伤口,小心地别好负压引流球,轻轻地开始在病区散步,每当看到医院楼间的封闭空地时,就想:林璎可以创作出多少个像《海啸》一样的作品,去诗意地填补人类制造的无数水泥森林?

《海啸》Groundswell,1993,装置艺术,俄亥俄州立大学卫克斯那艺术中心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在这件作品中,我计划在一幢建筑中进行创作,其中有无数废弃的空间,这些明显可见却被忽略的区域成了艺术作品的场地。通过填充安全玻璃碎片,我创造了一个个花园,激发人们对大地和海洋景观的联想。”



我想融入自己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于是把东方传统的带有禅意的庭院同我对俄亥俄州东南印第安坟丘的兴趣结合到一起。回收玻璃的使用强调了废弃材料再利用的重要性。我用了两种回收玻璃,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形成像水一样的阴影。”

多么广阔而又柔软的设计!45吨回收的废弃安全玻璃,堆积成一个永恒的海洋幻境,自然和谐地在硬质冰冷的建筑空间中流淌。色彩、光影、感官、想象力都可以在这堆废弃物中有机生长。它看上去是没有生命的,实际上却时时在变化。像植物一样,光让这一片无机物获得了生长的能力。
到今天,许多装置艺术作品常常被大众认为是矫揉造作、铺张浪费、莫名其妙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地景艺术(Land Art),往往耗资更为巨大,处地更为偏远,更加脱离大众。在艺术史家的眼中,人类几万年的艺术史,核心在于创造力的“破局”,并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实现“破局”的成本,然而到了21世纪,在排山倒海的环境压力面前,人类真的能置身事外吗?在各种文化、身份深度碰撞之时,究竟什么样的创造力才是真的打破一切界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人本身都不存在了,创造力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林璎是一个完美的“跨界”范本。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出自显赫的东方家族书香门第,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既是建筑师,又是艺术家。
“我的作品平衡了对立的两极 —— 在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东方与西方之间搭建桥梁。”“成长过程中,我将自己看作完完全全的美国人,生活在俄亥俄州阿森斯中西部。父母的文化背景,即我本人的东西方双重身份,深刻影响了我的作品,但意识到这一点花了我很长时间。”

“她身材娇小,戴着常规款式的眼镜,穿着麻花纹的毛衣,但她镇住了全场。她的声音比预想的要低沉,理性的锐利目光似乎在质疑一切,包括成为一名艺术家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1981年,还在耶鲁读建筑的林璎选了一门“丧葬建筑”课,刚好“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征求设计稿。林璎的设计稿在27000份同样无名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从那以后,林璎起飞了。她的设计作品遍布美国,获得了无数荣誉。2009年,林璎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勋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的唯一亚裔获得者。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还被《时代》(TIME)周刊评为全球“2022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2022)之一。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1982,华盛顿国家广场 National Mall, Washington D.C.
“我注意到以往纪念碑往往强调胜利,而非每一个士兵的生命,一直到欧洲的一战纪念碑,情况才有所改变…… 我知道我要创作一件作品,也要强调这些个体生命…… 我有了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 我想让这座纪念碑在每一位观者和那些名字之间建立独一无二的联系。这件作品将视线直接引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方尖碑,三者从物理和历史两个方面结为一体。”



“这座纪念碑并没有被打造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瞬间,而是一个活动的作品,需要我们在进出之间去解读它。通道本身是一道缓坡,缓慢地降至起点,但正是在这起点,纪念碑的意义得到充分展现。”

林璎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设计方案参赛稿



“两面墙的交界处,右侧上方刻着第一位阵亡士兵的姓名。名字随着墙体一起消失在大地尽头,又随左侧墙体从地面浮现,再度回到原典,墙根刻着最后一位阵亡士兵牺牲的日期。于是,战争的开端和结束相遇了,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而这个圆被大地切割形成一个钝角,其他部分又融于大地之中。”



林璎有着家族设计纪念碑的基因,也受家乡俄亥俄州东南印第安坟丘的持续影响。她的作品以本义为“地质学”的topologies去概括。人,入土为安,大地是最终的归宿。即便设计的不是带纪念、丧葬性质的作品,林璎仍然能让人感受到与大地、地表、地质甚至天空息息相关。她的作品宏大,但又具有亲和力,大方地邀请人们参与进去,一同想象,一同玩耍,一同休憩。这种柔和的互动性是林璎作品区别于许多地景艺术家的一个特点。

《输入》Input,2004,俄亥俄大学 Ohio University,与林谭合作设计。
“她可以把史诗般的悲壮,通过水一样的语言,转变为亲切宜人的体验;就连最严峻的主题,在她手下也变成了禅院树下的偈语。”

《希望》Uplift,2010,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 Louis, Missouri 。


“尽管林璎并不觉得这是其占据近半部晚清-民国史的家族的基因所致,但不可否认,正是其骨子里的东方禅意与诗性,让她的作品如此高雅而优美!”



过多强调林璎的东方家族基因,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她显然代表了一种广阔的人类普遍的对天地自然的眷恋,和二十世纪的多元文化融合创新力。至于她每一件作品的文化基因出自哪里,不见得可以条分缕析。
阅读《雕刻大地》,轻抚大地,仰望星空,做一汪没有界限而自由流淌的水。

注:本文林璎作品图片选自林璎的官方网站 https://www.mayalinstudio.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艺术史”(ID:World_history_of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