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号:美术志
微信ID:mszmss
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反抗 铜板蚀刻版画 48×56cm 1921
断头台边的舞蹈 铜板蚀刻版画
珂勒惠支如鲁迅一样致力于为一切悲惨生活中的底层人民呐喊。她的创作直面人间的苦痛,充满人文关怀。她的版画多为“生与死”、“骨肉亲情”、“压迫与反抗”等沉重的现实题材,以此展露世间的饥饿 、疾病、压迫、战争、死亡……体现她对妇女儿童及一切受苦受难人命运的悲悯。
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德裔商人家庭,她很小就有绘画才能,父亲发现她的这种专长后,将14岁的她送到哥尼斯堡一位画家、版画家那里学习。
珂勒惠支作品《医院探望》
在这里,珂勒惠支开始直面病痛、死亡、饥饿、失业、悲惨的妇女与儿童,并开始对无产阶级抱有极大的同情。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早期,主要描绘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和绝望中的反抗。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界中建立自己风格的过程中,珂勒惠支开拓了以女性和工人阶级为重点的创作视野。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转型期,新兴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资本家无情地剥削没有相应法律保护的工人,而工人的反抗、罢工却被普鲁士专制政府血腥镇压。珂勒惠支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织工的反抗》组画,并被冠以“社会主义艺术家”的头衔。“织工起义”(Ein Weberaufstand)和“农民战争”(Bauernkrieg)是她探索社会不公现象的两大系列,呈现了一种时刻存在的死亡意识,尤其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哀痛。
珂勒惠支与自画像
珂勒惠支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充满感情。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不熄。她作品中的母爱不仅仅是给予她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更是给全世界曾饱受苦痛的人。
珂勒惠支忍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加给她的痛苦,在战争爆发后不到3个月,珂勒惠支的18岁小儿子彼得,在未经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无谓地牺牲前线。珂勒惠支用木版制作了《父母》。在画中,两个人抱头痛哭,得知孩子在战争中牺牲后悲痛欲绝的父母形象跃然纸上。
简单的线条,黑白的色彩,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失去亲生骨肉的切肤之痛,这就是珂勒惠支的力量。
此后,「母亲」成为珂勒惠支作品里的主要形象,她们绝望、瘦弱甚至枯槁,力图用身体保护还没有被弹片伤害到的孩子,她的雕塑作品似乎是含着泪叠出,母亲枯骨又似山般沉重。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缺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了解决种种问题大量的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丈夫的妻儿们,却得不到这个国家起码的温饱保证,这悲惨的生活真实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
珂勒惠支作品《饥饿中的德国儿童》
后来,随着希特勒的上台,鉴于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的影响力,官方开始打压她。他们撤掉了珂勒惠支的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一切待遇。甚至在德国的艺术学院当中,有着这样的口号:“不要更多战争主题,不要当更多的珂勒惠支!”
在她 66 岁高龄的时候,纳粹还逼迫她离开艺术学院,并撤销了她“大师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
53岁自画像 石版画 32.4×24.3cm 1920
尽管如此,珂勒惠支却从没有一天屈服过。随着二战爆发,珂勒惠支再一次失去了她的孙子,而她的丈夫卡尔也于 1940 年去世。“战争一直伴随我到生命的最后,如果全世界的战争都结束,那该多好。”
珂勒惠支作品《不准碾碎为播种用的种子》
珂勒惠支作品《婴儿死亡》
珂勒惠支雕塑作品《告别》
上世纪30 年代的民国,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头等大事,艺术当然不能独身事外。在遍布战争、饥荒、死亡的华夏大地上,艺术就是指引人们的光束。
1929 年,当鲁迅第一次看到珂勒惠支的作品,即认定这就是他一直寻找最宜输入中国的版画、最为合适的艺术宣传工具。文直事核,峥嵘圭角,珂氏绘画,一如鲁迅文字。此后的十几年间,经由鲁迅的推介,无数的中国人从珂勒惠支那风格鲜明的黑白版画,表现细腻的铜版画和线条流畅的石版画上认识了她。
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就是珂勒惠支的作品。
珂勒惠支作品《牺牲》
28.6×22.8cm 1898
女工的左侧面像 石版画
26.5×31.5cm 1903
摇篮边的母亲 铜板蚀刻版画
27.4×14.6cm 189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