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探析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



转自|勘察设计前沿

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看作城市结构调整、功能转型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城市存量发展的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城市更新工作首次明确为国家战略高度任务,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此后,国家强调城市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坚持集约发展,并发布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通知。为响应国家政策,经济实力较发达的城市已经着手建立了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建设制度,并在实施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使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城市更新的项目中达成一致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分析在建筑师的视角下,从不同维度的建筑尺度、不同年代的建筑语言中提出包括微改造、活化利用以及全面改造等建筑设计策略,以回应城市更新的主题。建筑设计策略在城市更新制度下的工作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更新制度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框架


 1 
城市更新制度的比较

笔者认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在城市更新的实践研究中体现出更高的执行力,并且其研究成果将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而列举广州、深圳、上海这三座城市的城市更新制度作为研究背景。

▌1. 广州

广州素有“千年商都”的称号,城市的繁荣历史悠久,老城区内存在建筑价值较高的历史街区。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中,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不应采取全面改造的策略,提倡以保护与活化利用为主题的微改造方式。城市更新制度的整体原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强调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保障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公共利益项目,强调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为目标;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 深圳

深圳从成立经济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经济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早期建成的城区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面临土地资源分配空间过小的困境。因此,深圳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是对早期的城市建成区进行整治、重建。在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城市更新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别:综合整治类、功能改变类和拆除重建类。其中,该办法强调了优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升,以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3. 上海

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具有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在经济增长之下出现的矛盾是有效资源环境的极限承载与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另外,上海的历史文化极具特色,历史街区的建筑价值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政府提出对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采取整体保留、活化利用的更新策略,体现了城市更新主题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延续历史文脉之间的平衡考量。在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中,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决策与监督,主张由规划引领统筹、公众与城市建设者共同完成城市的创新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三座城市关于城市更新制度提出的目标较为一致,而提出的实施策略则因各自城市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有所不同,其差异和共同点如表1所示。

表1 广州、深圳、上海的城市更新制度比较


 2 
老旧小区微改造策略

▌1. 传承历史脉络,以新叙旧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建筑设计策略不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通过对建筑置入新功能的方式,使建筑的使用价值得到延续,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SOM事务所在诠释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中提到,在更新项目中,建筑设计策略的主要难题在于设计方案对时代特征的体现。SOM事务所曾参与旧上海法租界范围内的一个改造开发项目,SOM的设计策略是选取两个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历史街区,对选定街区里的弄堂建筑保留其建筑风貌,置入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使历史建筑重获活力,造就极具上海建筑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这种保留历史建筑的设计策略是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重要反思。杨•盖尔曾批判由追求高效集约利用带来的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剥夺了人对建筑空间的感官体验。他认为,人是通过小尺度感知城市空间品质,高质量的城市空间是以人类活动为设计基准,给人的感官体验提供适宜的环境品质。

▌2. 重塑场所精神

对于场所的塑造过程,戈登•卡伦认为,在室外空间进行铺装标记、设置半围合构架等措施,可有效增添城市空间的人情味,使空间的尺度感更加亲切。因此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处理节点空间时,应对立面进行翻新设计,增加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使街巷活跃起来。这样的改造策略深受市民欢迎,同时解释了成功的改造项目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网红打卡点的原因。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是广州的重点更新项目之一,竖梁社承担主创设计任务。在对项目范围内的建筑进行调研并分类评估之后,竖梁社对不同情况的建筑提出了包括修复、改造、重建等不同程度的改造策略。其中,为了突破广州传统街区的狭长布局带来的采光通风难题,采取的设计策略是在建筑内部靠近沿街面新增一道墙,把新墙和旧墙之前的屋顶改造为采光天井,使原来的外墙所处位置转化为外部空间,内外空间转换所留下的痕迹是地面铺装的差异,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3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策略

▌1. 延续场所记忆

旧工业建筑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后留下的工业遗产,它代表了城市建设前期发展的痕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北京首钢工业园区的改造为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示范作用,对于保存较好、能展示产业工艺流程的工业建筑或构筑物,优先考虑保留其工业风貌,延续厂区的工业精神。首钢园区的三号高炉是炼铁工艺中的重要建筑,建筑师提出的设计策略是保留工业巨构的外观,对内部空间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其中,置入博物馆功能,是为了传承过去的工业精神,留存工业遗址的场所记忆,向现代公众展示工业发展的辉煌过往。

▌2. 活用旧建筑,赋能新活力

工业建筑通常具有尺度宏大的空间特征,在置入新的使用功能时,优先考虑对大空间有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上海船厂的更新项目中,隈研吾提出保留船厂现有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仅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使船厂蜕变成为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船厂原有结构的大空间其规模为800座的中型剧场提供了无遮挡的观演空间。上海船厂从工业生产的建筑转换为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城市更新制度提出的目标,将工业用地低效利用的困境转化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突破口。公众通过留存下来的工业建筑风貌,感受船厂的场所记忆,同时留下了新的活动痕迹,印证了工业遗产建筑通过使用功能的转变获得“重生”的设计策略。

 4 
全面改造策略

▌1. 绿色社区建设

在2021年3月举办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定位被明确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这是推进绿色低碳事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改造的项目,依据建筑投入使用的生命周期,结合国家推进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广州市城市更新协会提出建设绿色社区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通过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设计策略,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

▌2. 产业升级转型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传统的工业生产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的完成,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开发,早期建设的旧工业区往往土地利用率较低,为响应城市更新制度的要求,旧工业区开始探索改造升级为新一代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工业用地再开发依托政策支持,以全新产业格局为切入点,打造配套设施完备的创新产业园区,强调整体生态节能、绿色环保,提升土地单位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响应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3. 站城一体化开发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即站城一体化,其开发模式是以公共交通服务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日本东京是一座土地资源高度集约的城市,日建设计在东京主导设计多个TOD项目,这些项目是将交通枢纽融入城市的实践。日建设计指出,只承载交通运输服务的车站建筑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结合车站周边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可提高交通用地上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优化车站枢纽的可达性。在积累数个车站建筑更新改造为TOD模式的项目经验后,日建设计表示TOD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面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中引入TOD建设模式具有土地集约利用的前瞻性。TOD模式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复合组成,使人与城市紧密连接,城市空间品质和产业布局都得到了提升。



在我国,城市更新的进程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在整体规划的统筹之下,建筑师对更新项目提出的设计策略直接体现了城市更新的效果。国内一线城市的多个重点更新项目已取得成效,为城市更新理论提供了实践印证和反思,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约翰·伦德·寇耿,菲利普·恩奎斯特,理查德·若帕波特.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M].俞海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唐燕,杨东.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三地比较[J].城乡规划,2018(4):22-32.

[4]戈登•卡伦.简明城镇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Z].2016-01-01.

[7]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Z].2009-12-01.

[8]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Z].2015-05-15.

[9]谭肖红,谢涤湘,吕斌,张衔春.微更新转型语境下我国城市更新治理困境与实施反思——以广州市恩宁路街区更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22-28.

来源|《房地产世界》


版权声明:内容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计成」编辑版本转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成”(ID:jicheng-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