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明上河图》里的木作世界。
看《清明上河图》有人数过画中有多少个人物,惊叹于那个车水马龙、人生百态的画中世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木作的世界。到底在画中有多少家具,几乎没人数的清。既然最近大家都对交椅很感兴趣,那么咱们就来数数这《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少把交椅吧,也一道看看这画中的木作世界。
《清明上河图》有人数过画中有多少个人物,惊叹于那个车水马龙、人生百态的画中世界。据香港学者统计,全图共绘有814人,这是从人物的角度在看《清明上河图》。然而,从物的角度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木作的世界。木建的城楼、酒店、茶坊、茅屋,木造的舟、船、车、轿,木搭的虹桥,木作的家具……在画中应有尽有。到底在画中有多少家具,比人更难数清,可以说根本数不清。既然最近大家都对交椅很感兴趣,那么咱们就来数数这《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少把交椅吧,也一道看看这画中的木作世界。
《清明上河图》原画长5.28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明代大画家仇英也曾绘制它的手卷。细细看来,全图共绘制了四把交椅。为了方便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咱们从左往右开始看。第一把,在城门旁赵太丞家一楼大堂中央放着。据学者的考证,“太丞”可能是“太医局丞”的简称,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8年)仅有48位,属于当时的高级医官。由此来看,“赵太丞家”一定很出名,家资也比较富有(“国医,咸巨富”,当时的名医大多能挣钱),所以医药铺办得颇为阔绰,光是铺外设立的大字广告招牌便有三块之多。铺里两旁各放着长凳,一旁有三位妇女,其中一位正抱着小孩坐在凳上求医。中间空置的则是一把交椅,上部的椅背顶设搭脑,再在搭脑下平行横连枨子,搭脑和枨子的中间都做得向椅后凸出,便于靠倚,座面上可能垫的是毛皮,可以保暖。这些郑重其事的布置也足以表明,这件交椅应属私人定制,其主人应该便是赵医官本人。
第二把交椅,就在赵太丞家隔壁的大宅子里,虽然只露出了上半部分,看不到作为交椅的交足,但是从椅圈扶手处并没有设置圈椅该有的鹅脖,且又是单独一把放在大堂的正中央,编者认为这应该是交椅无疑了。因为当时放在正堂这种庄重、显要位置的椅子,最合适的自然就该是交椅了。
第三把交椅,不是仔仔细细的去寻找,这把交椅还真是难以发现。它就摆在一家名叫“久住王员外家”的旅店二楼客房里,而且也没有画出全貌。这家旅店可能是民间富人开的邸店,位于内城的要地,在当时应该至少是三星级以上了。店楼上的房间窗户打开了,屋内有位旅客,作儒生打扮,可能是进京应试的读书人。屋内的一角则端放着把交椅,虽然只露出一侧,但可以清楚分辨出它外撇的搭脑、用绳条相连的座面以及面下的交足。
第四把交椅,也是画中唯一坐着人的交椅。顺着三星级王员外家往右数来,就在斜对面的一所房舍中,居中有一位文官模样的人正在办公。有学者考证,这一处房舍可能是当时设在城门附近的税务机关,而文官可能便是税务官,正在登记进出货物的应缴税款。他坐的正是一把交椅,因为被他身体遮住了,交椅的上部只露出横搭脑,所以可能是一件方后背的交椅。
有意思的是,这四把交椅都集中在城门附近,再往后面寻找就没有了。不知诸位看官能否再找出一把或是几把?反正编者是瞪着眼睛流着泪只找到四把。除了交椅之外,画中还有些比较有趣的木作,比如在赵太丞家旁的街道上有个头顶笸箩的小哥,手里拿着一把类似现代木匠所用的木锯,应该是个木匠,不知道他这样个造型是要去干什么,难道当时的木匠是把工具顶在头上去上工的?
目光游走到“虹桥”,这一汴京最为繁华的地方,整体都是用木材建造的,可以承载人过、轿行、车走,桥上还有集市,不得不惊叹当时的木作水平之高,造桥的技术精湛。
在热闹的虹桥上,又被一位摆摊的小哥吸引了目光,他面前的家伙事不是跟刚刚那个木匠小哥一样吗?摆满了东西的笸箩,笸箩下架着的该不会就是“木锯”吧,木匠小哥一秒钟变小摊贩?原来所谓的“木匠”正是当时汴京城常见的流动商贩,他们手里提的根本就不是“木锯”,而是一种可交叉支开的木制活动支架(亦有学者称之为“交足桌”)。这种支架,采用的正是胡床、交椅的原理,架构尤为简单轻便,堪称商贩们的“谋生利器”。拎上这一利器,顶上要卖的东西(大多是馒头、糕点等食品),这些商贩沿街叫卖的时候,遇有客人光顾,便可以顺手将手中的支架支开,把头上顶的盘子搁在上面做生意;做完生意后,继续边走边叫卖。
全副《清明上河图》中有许多的酒肆、茶馆、旅店,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相信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基本都收入颇丰吧。且看一家开在河边的酒店,外面是供客人喝酒吃饭的大堂,里面的房间应该是老板的办公室。这位坐在官帽椅上的应该就是老板了,而且还是四出头的官帽椅,一个小朋友趴在他的腿上,旁边还有茶几和一把空着的官帽椅,这也是全图唯一一处两椅一几的配置。这个老板看来是赚了不少,从他慈祥的表情来看,这孩子应该就是他们家的富二代了。
虽然图中家具的确切数量难以数明,但从中仅需扫过几眼,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个家具现象:众多的桌凳组合。这种桌凳组合,大多是在一张条桌的大边两侧各配上一张长凳,至少能容纳两人并坐,便于客人就坐饮食、休息。在整幅图中,它们是最常见的家具组合,在郊区的饭馆,汴河两边的酒肆,近城的街边茶坊以及城内的酒楼、布店、香铺、说书铺、解铺(即当铺)等场所都可以见到。特别是在临街而设的酒店、饭馆、茶坊中,更是铺开来布置这种桌凳组合,店内不够空间,还往往摆在店门口的棚下、檐下,足以见得是当时那个年代餐饮业的必备款了。
扫完整幅《清明上河图》,回到起点赵太丞家,目光又被隔壁一家叫“刘家上色沉檀捡香”的香料铺吸引了去,这门口摆着的不是官帽椅吗?很清楚的牙板轮廓,不会错!奇怪的是,乍一看还以为是两把官帽椅,可少了扶手也不对劲,仔细一瞧,竟然是一把双人椅,原来宋代也有情侣座,真是有趣极了。
| 来源:网络 |
| 编辑:明清家具之家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