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进行到一半的毕设推翻重做,会发生什么?
今天的主人公,她推翻了自己花费2个月时间做的毕设大框架,只留下题目,一切重新开始。
01.
改变⚡️
毕设的主题是一早就定好的,围绕“碳”去进行。
「碳」这个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且在设计领域引用不多,更多出现在能源、制造等领域。
如何在设计领域将「碳」和日常生活体验相关联,产生共情,居家生活给了王琪灵感。
“每天在小区进行的核酸检测,打开社交软件的相关新闻,想为社区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做点什么,这个想法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王琪说道。
于是她迅速的将之前已经进行了2个月的毕设重新推翻,从生活中延伸出了新的毕设内容。
“这个过程是紧张的,时间是紧凑的,还要兼顾写毕业论文。定下内容后,我就开始在社区内进行调研、访谈,从身边去了解社区中的需求和问题,寻找设计的机会。”
王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碳基银行》,在可持续理念背景下,结合社区现状与社会心理,传统社区需要自足性、生产性与社交性的激活。
“碳基银行”作为一次未来社区自足系统的可能性服务模式探索,将居民在社区中已形成的低碳生产行为转化为碳额积分建立系统基础,社区共享农场作为物理空间载体,两者共同为社区提供相对自足和社交关联的新方式。
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是找到了设计师可以在“碳中和”语境下切入的角度,一个是反应的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特殊情况之下的城市社区发展的自足问题。
不足在于这个毕设并没能把它在小区里进行实施,这其实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和支持,王琪也表示希望之后可以有合适的机会将它真正落地出来。
02.
表里🏠
许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小伙伴,评价“后浪”们的毕设时总是会提到「没有商业价值」这一点。
但这是因为我们审视设计作品时,常常会陷入只关注表面视觉结果,忽略过程和因素的误区。
却忘了毕设原本就不应该只关注美观、震撼和商业价值,更应该看一看这个学生四年学习时间有没有形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对社会的深度思考。
在王琪的作品中,我们恰恰能看到这些。
王琪是正统美术出身,6岁开始画画,高考时也非常顺利的从中央美院附中被保送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十几年的绘画学习,加上央美附中4年的专业艺术教育,赋予了王琪多维的艺术视角。
“附中开设的设计课程,还有图书馆里的设计杂志、书籍,给了我非常多的养分,也帮我开拓了绘画以外的一些设计视野。那会儿我开始思考关于艺术表达意义、社会公共价值,现在来看,当时的思考其实是非常浅显的。”
但正是这些现在觉得「浅显」的思考,让王琪做出了大学要学「设计」的决定。
03.
成长
上大学前,王琪一直觉得“设计”和“艺术”是对立的,设计是二元的、简单的,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而艺术则是感性的、表达情感的。
央美4年的学习让她改变了想法:
“在央美我看到了”艺术“和”设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他们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是复杂的。
央美可以跨学科选课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新学科的建设,让我得以从不同专业的角度不断对比和感受本专业的特点,不断加深和刷新对本专业的认知。
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比较传统和比较成熟的专业,一开始我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认知更偏向工业设计,很机械、很结构、很功能等刻板印象,但央美的产品设计专业下设了创新设计方向、系统设计方向、生态危机设计方向、交通工具设计方向、产品设计方向等新学科课程,让我丰富了对“产品”的定义和认知,如果说以前认为“产品”是内容,设计是“形式”,那么现在我可能会认为设计更像是“内容”,而“产品”更像是一种形式。”
以下是王琪大学四年的作品成长史👇
大一:造型基础
这是进入大一的第一门课程“造型基础”,这张画画了很久,每天和大家坐在设计楼二层的公共空间一起认真画着这幅2开的素描,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从草稿到定稿再到完成是一段慢慢收心,调整心态的过程,也承载着很美好很懵懂的的一段大学时光。最终这幅作品也获得优秀作业一等奖。
大二:海洋“声”态
这是一个在大学期间比较完整的作品,也是疫情期间刚开始线上学习的时候,完全居家完成的作品。虽然不是在学校面对面学习,但是从生态图谱、动态地图模拟、模型建模渲染、装置打印制作,让我在大二的时候体会到了完整的作品创作流程,在严格的课程要求下,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终这个作品得到了全国设计大师奖金奖。
大三:充气式假肢收纳包
这是我第一次在接触到假肢用户,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使用行为之后,设计制作出的一款充气式假肢收纳产品。它可以为单臂义肢用户提供更为轻便的携带工具,同时提供单独携带和与双肩包组合使用的两种功能属性。
大四:Carbon Uni——校园碳排放数字孪生平台
这是央美大四时候进行的小组毕业设计,整个作品包含交互平台、动态视频、产品制作三个部分,作品不断打磨的过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都很快乐也很顺利,线上讨论、边喝奶茶边讨论、一起点外卖、一起熬夜、一起找老师辅导,一幕幕都记录了我们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努力和美好。最终这个作品获得了小组毕设第一名,也在毕业期间获得了“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04.
写在最后
对王琪来说,大学这4年完全没有虚度,因为每一个当下,她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在坚持做下去。
提起大学印象最深刻的事,王琪分享了自己在21年7月和老师一起参加的南京红山动物园国际联合实践营。
“那是第一次将我学到的关于生态危机设计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在我关注碳中和话题两个月后,在项目中我们第一次提出了将碳交易模式运用到动物园的体验机制当中,并且用艺术形式为现有的动物园设施赋能,最后我们也是在众多团队里得到了最具前瞻奖。从这个项目后我的设计创作开始实际思考碳中和的设计角度介入,以及生态解决方案。”
从那之后,王琪也将自己的设计目标设定成了「内核」,她认为长期的创作风格不止停留在色彩、形态的选择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沉淀,拥有更内核的设计追求才是她更想做的。
下一步王琪的计划是继续在央美进行研究生深造,发挥设计价值的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探索设计的商业价值!
👉央美毕业展火爆全网!网友:来感受艺术细菌!
👉你敢信,他们只画了2个月!!!!!!
👉神仙打架!这届毕设让搬砖3年的我慌了!!!
👇点击去站酷
在看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站酷学习”(ID:GOGOUP-GG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