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叫Dior Lady Art

她的名字叫Dior Lady Art

进入我的主页,右上角进去添加星标

以及多互动(点赞、在看、收藏、转发)

这样新的推送才不会被时间线淹没哦🥰



西岸艺博会和Art 021领跑全上海的美术馆,每年上海最爱也最忙碌的月份到了。在《迪奥与艺术》(Art'N Dior)展览上,月球表面像烟花一般的绚烂、手袋做得像甜品一样甜美,被钛合金像糖纸小心翼翼包裹着的,是瓷。



1)



第一个主题是《Lady Dior我之所见》全球巡回展览。迪奥自2011年起每年邀请艺术家以Lady Dior手袋为灵感进行创作,迄今展览足迹遍布全球十多个城市。在今年上海场,一眼看到了一件偷天换日的利器,来自艺术家张如怡创作的《物化的容器》。



唤其“偷天换日”,是因为它被细细地铺上了一层锡箔纸。恐怕连艺术家自己都没想到,带有security tag的贵重物品被锡箔纸包裹后,经过警报器便不会发出声音。我知道是因为我在Harrods工作过,但即使在被严密监控的Harrods,想要偷走一只鳄鱼皮的手拿包,用锡纸一裹扔进购物袋里就能大摇大摆走出商场。眼前这只《物化的容器》,顿时显得神通广大。




事实上要制作它,首先需要高精度的扫描和3D打印,艺术家再根据Lady Dior藤格纹排列的方式将锡箔纸做成单张10 x 10的尺寸进行折叠;折叠展开后显露隐秘的网格,微妙地呈现出空间的变化。



随后,艺术家再用贴锡箔纸的方式细密地将其吸附上去。最后每一个藤格纹中间的小圆点,是她将自己标志性创作元素仙人掌计算纸打成的碎点贴上去。



锡箔纸这样一个日常到不会被我们所重视的材料,既易撕、又耐热,呈现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女性兼具脆弱和坚韧的矛盾性。这便是《迪奥与艺术》展览的意义所在——致敬品牌创始人Christian Dior先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在成为时装设计师之前,曾是一位画廊经营者。


你瞧,《迪奥与艺术》作为展览的名字多合适。

除了张如怡,还有杨冕模拟三原色光的复合效果,将Lady Dior手袋化作一个有斑斓光线、忽明忽暗的“盒子”;而鲍杨与刘娃将其化作一只音响,并且其实它是真的有声音的,只是隔着玻璃柜并不能听到音乐。







更多国际艺术家的跨界创作也来到现场,用各种材质和形态演绎出具象或幻象的Lady Dior手袋。开放式展厅,让访客像逛花园一样轻松随意。





2)



我猜可能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更Enjoy第二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更像是装置或雕塑,是出于挑战观众并激发人们灵感的目的;而第二个主题是全新“Dior Lady Art #7”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艺术家们用Lady Dior手袋作为实验的载体,但它们最后是真的可携带的。此刻各式充满想象力的Lady Dior陈列在黑暗的展厅中,五面包覆的玻璃还折射出缤纷倒影,竟然有种平时更多是在高级珠宝活动上才享受得到的观展体验。



“Dior Lady Art艺术家限量合作”项目于2016年推出。在此次全球首发的“#7”系列中,跨学科创作的中国艺术家王郁洋再造了五款不同尺寸的Lady Dior手袋,并让它们和自己的代表作《月20190810》共同展出。



大到绘画系列《月》,小到一只手袋,如同开启一场科学与超自然之间的对话。艺术家试图用不同纹理与质感的交织来诠释我们熟知、又似乎觉得陌生的月亮。




在他的创作中,月球一改灰或黄,而是绚丽的光。






事实上他是戴上了数字眼镜,面对一盘颜料全部成为黑白时随机用彩色绘画,最后绚丽色彩都是随机在自然状态下产生。



为了在黑色皮革上还原自己的作品《人造月》,他使用钉珠、珍珠和亮片刺绣出半个银色月球,让写满悲欢离合的月球更显得清冷孤独。但往往孤独最是迷人。





现场最喜欢的是加州波普兼超现实艺术家Brian Calvin的创作。他和Dior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Raf Simons在Dior时期。Brian的绘画一贯视觉语言鲜明,这一次,他将绘画中的结构和层叠,用以丝线、串珠和亮片刺绣来呈现,将它们手工缝制在拉菲草织物上。





明亮色调下的女人美丽又忧伤,和他一贯作品一致。只看到她们那一眼,便陷入了和她们一样的沉思。





同样是来自加州的艺术家,Alex Gardner献上的是一双令人浮想的手。藤格纹隐匿于具象的缝制轮廓之下,而那只手像是撑着肩膀扣在床单上,又像是伸过去抓住衣衫一角。那只手曾敲过门、抚过额头、也曾放在背后……一时复杂的情绪涌出“画面”。





Alex中意用不同动作和距离的手来表达情绪,他也让一只手袋有了自己的情绪。





3)



“Dior Lady Art #7”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讲的。

开幕酒会现身的章子怡,拎的是法国艺术家Francoise Petrovitch的创作。“飞鸟”和“鸟屋”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展现着青春期的不定性自由。这次她将藤格纹、扎染肌理与幸运吊饰结合,将“飞鸟”化作象征好运的Lady Dior的吊饰。





纽约艺术家Shara Hughes已是很成熟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会上拍卖行,还来余德耀美术馆办过个展。她创作出“花中画”的Lady Dior,就连手袋廓形都成为画框的一部分。



俄罗斯艺术家Zhenya Machneva本就毕业于面料设计专业,三款手袋的包身与内衬均以刺绣点缀。她运用几何线条赋予它们建筑和雕塑感——想象能拎起“一幢建筑”的女人有多了不起。她在创作中描绘出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种种苛求,以此反思女性的地位。





还有呈现四款不同风格的韩国艺术家金珉廷。她痴迷用高丽纸(类似我国水墨画的宣纸)分层创作,这一次分层材质变成了皮草、薄纱和钉珠,最后做出一只只渐变色手袋。

我更喜欢的是红色渐变那只,有着水墨晕染山水画的浪漫。





美丽的事物限时限量,它们这次亮相连一周都不到。上海过后,它们的下一站将是迈阿密的Art Basel。


4)



接着来到第三个主题“椭圆背椅”,也是首次登陆中国。



去年,迪奥邀请了全球17位艺术家诠释迪奥的象征之一:高级时装屋内的“椭圆背椅”。在当时的蒙田大道三十号,迪奥以路易十六式的风格布置:黄铜镜、水晶吊灯、大理石壁炉、墙裙链接地板和墙面、和凡尔赛宫一致的橡树木地板,以及……路易十六式的椭圆背椅。从第一个时装发布起,Christian Dior先生便用这些点缀藤格纹或茹伊印花的椭圆背椅来招待时装秀的宾客。椅背上方装饰芳登蝴蝶结,成为未来品牌灵魂和重要象征所在。

一直到建筑设计师Peter Marino重新翻新蒙田大道三十号时,仍保留了Dior先生时期留下的桌椅,并四处搜罗更多。既有古董店内路易十五世纪的家具,也有当代设计师的作品如Claude Lalanne。



Claude Lalanne在迪奥的地位很高。他的作品不仅收藏在蒙田大道三十号,也出现在迪奥的精品店,甚至还和Grazia Maria Chiuri一起创作迪奥秀上的首饰。在上海的展览上,我从法国画家、雕塑家Joy de Rohan Chabot设计的背椅中也看到了Claude Lalanne那样的童趣和对自然的痴迷。



Joy仅用青铜和铜,手工打造了精致的藤蔓与繁茂的花叶,致敬Dior先生和其妹妹对于花卉的毕生热爱。椭圆造型和经典“迪奥灰”相呼应,灯光打下来,地上留下灌木丛投下的阴影。难怪这件作品叫:《梦幻花园》。



5)



还有开普敦自学成才的瓦纳族艺术家Atang Tshikare的背椅叫《Dinaledi》,在他的母语里是“星辰”的意思。他选用植鞣皮革,经压花工艺饰以浮雕的星座图案,呼应Dior先生对于星座和神学的痴迷;同时,他将非洲春季在南北半球对齐的星座化为象征符号,缀以黑白两色圆珠,代表周围世界静待发现的万千奥妙。




著名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占据本次展览海报的C位。他选用单色3D打印聚氨酯材质,以《流星》为名,让一对静止的背椅……“动”了起来。真正的流星跑得太快,来不及许愿就已消失,好在有设计师捕获它们。在加上前一个展厅王郁洋的月球,感慨智慧的人类让复杂的天文也变得好性感。





以及法国室内设计师Sam Baron创作的《浪漫情调》。在创作这个系列时,他想到了Dior先生宅邸的花园,它希望这件椅子是能让人们“坐在一起”的。这件作品致敬团聚和邂逅。 



建筑设计师India Mahdavi擅长运用艳丽色彩和弧形线条,由她去糅合路易十六风格再合适不过了。她以羊毛钩编工艺塑造出的缤纷图案,铺陈于印度克什米尔手工刺绣面料之上。一改过去的“迪奥灰”,这一组《杰尔巴,花朵,天鹅,鸢尾,蟒蛇》满是都会的欢愉。





6)



尽管Dior Lady Art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每年见,每年还是觉得新鲜。它们可贵在满足了女性想要独享快乐、但也想要抓马的念头,就连参与创作的男性艺术家也是在服务于她们,它成为艺术家表达女性主义的载体



我想到了读过1960年Cynthia Judah采访的Simone de Beauvoir。尽管是在家中写作,Simone也是要打扮一番的;她还收藏了清朝戏园和宫廷的衣服,就当日常的大衣在巴黎街头穿。但她又很酷地说:但凡需要我Dress up的男人,我就干脆不见了。

Simone de Beauvoir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主义者,《第二性》就是她的著作;她也是后来Grazia Maria Chiuri的缪斯,印在迪奥成衣上的Slogan也是来自于她。啊,此刻脑海里浮现拎着那些异形Dior Lady Art手袋的迪奥小姐们,亦是只为悦己的现代女性。

END


more
读书吧,时髦人,books will always be the new black
时装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原来你也在这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冷冷冷大侠”(ID:daxiale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