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情色画成艺术:别人看的是情欲,我看的是生死轮回

他把情色画成艺术:别人看的是情欲,我看的是生死轮回


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

但一定见过他画的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创始人
虽是男性
女性形象却成为他一生永恒的绘画主题
母亲、姊妹、情人……
一一入画

《成就、拥抱》


近年来,他的作品屡屡被拍出上亿美金天价
这位已过世百年的画家
在重新获得关注之时也引来了质疑
“一位喜欢画色情的人凭什么如此受欢迎”?





其实,只要你深入了解
就会发现克里姆特的作品远不止情色
更揭示着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
对现实生活、情与欲、生与死的深刻认知








01
大时代下的女性缩影

“多情浪子”是外界对克里姆特最多的评价,虽一生未婚却情人无数。刚刚离世就有14个女人向法院诉讼,和他有孩子要分遗产。

他的绘画生涯,也始终与女性相关。



1862年,克里姆特在奥地利一个制作金饰的家庭出生,姊妹众多,他是家里唯一男孩。


当不成音乐家郁郁不得志的母亲,患有疾病的妹妹,使整个家庭都处于“病态”氛围中。


这种对女性既爱又恐惧的心理,直接诉诸于具有致命诱惑力的《朱迪思》中。





本来在《圣经》中英勇杀死敌人的女勇士,在克里姆特笔下不再崇高伟大,变成充满情欲色彩的“蛇蝎美人”,突出着不检点与残忍。

从孩童到成年,克里姆特是在奥地利工业和都市化加速期成长起来的,社会对劳工需求量的加大,导致部分女性走出家门外出务工。


有了生存能力的她们,变得独立坚强起来,表现在画作中也不只是软弱的依附形象。





雅典娜象征智慧与和平的女神,在西方画家作品之中通常以优美与典雅气质示人,但在克里姆特笔下一改往昔面貌。


1898年所作的《帕拉斯·雅典娜》,手执权杖,身着坚硬的铠甲、胸甲,带着形状怪异的面具、头盔,身形强壮具有力量感,有几分中性意味。



失去神袛外表,类似于肖像形式的女神,没有任何娇羞,以正面直视姿态对准画外,头部微抬,一种淡漠威严的气势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克里姆特以画作展现时代属性,于艺术之外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照亮人类历史的发展。





02
情与欲下的爱情哲理
虽是放荡不羁的浪子,克里姆特也有着自己的专情,长久的情人布萝奇·波尔、精神伴侣芙露吉,是他永恒的缪斯女神。


以她们为灵感的作品,在撑起克里姆特艺术生涯最辉煌片段之时,也反映出他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雅得勒﹒布萝奇—波儿肖像I》
 异性之爱 
《吻》是克里姆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金箔入画,堪称世纪末维也纳的代表图像。
画中男女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他与情人布萝奇·波尔。
两人深情拥吻,表情沉醉,男人高大的身躯包裹着女子。





男子衣服上有棱角的矩形代表着男人的刚毅与硬朗,女子身上的曲线图形代表着女人的柔和与婉转。
整体画面浓情蜜意,富有激情。




但细品会发现在情爱之下,又带有明显的悲伤主义色彩,女子的脸部表情在沉醉之时带有一丝哀愁。



男女之间的爱情,犹如画面下方朝开暮谢的花朵,虽然美好但转瞬即逝。





 同性之爱 
克里姆特作品的魅力之处,还在于敢表现不可言说的禁忌。



《朋友》,一幅对同性关系直接表现的经典之作。


画中绘有两位女性相依在一起,其中一位的衣着有着异国情调,另一位则赤身裸体。
穿衣服女性的眼神直接看向画外,凝视着观者,赤裸的女子眼神极尽温柔,蕴藏着无限的情愫,让人们对她们之间的关系既关切又好奇。





同时也通过画作,揭露了一些突破传统礼教与思维的心理问题,并让这些问题伴随着性从道德文化的束缚中得以解放。


或许这就是克里姆特,与其他画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画的同时充分肯定女性力量的存在。


象征同性之爱的《水蛇》
 超越肉体的灵魂之爱 
多情的人会有深情一面吗?


或许克里姆特对“终生精神伴侣”芙露吉的爱,让你重新审视情与欲之间的关系。


他虽然创作了大量裸女画作,但以芙露吉为模特绘制的作品没有丝毫色情成分,多是高贵优雅的。




除布萝奇·波尔能二次进入克里姆特的画面,通常每位模特只有一次出镜机会,而芙露吉却贯穿于他的整个绘画生涯,成为“永恒的模特”。


两人相爱一生却始终没有发生过性关系,“柏拉图式的爱情”让他们摒弃肉欲进入到精神世界,也反映出爱情的多面性。

03
女性形象下的生死观
“你看到的是色情,我看到的是生死。”


除了创作与自身相关的生活、情感画作,克里姆特也有着强大的宇宙观,将生育与死亡这种在轮回里循环着的能力全部表现在作品之中。





《 The vrigin》
 对生育的肯定 


《人生的三个时期》绘有刚出生的女婴、年轻的母亲、年老的妇人,没有丈夫与父亲形象出现,直接肯定女性繁育生命的能力。





三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以裸体示人,分别代表着成长、生育和衰亡。

克里姆特通过色调与明暗关系的巧妙处理,让人物之间形成对比,婴儿与年轻妇女身上为亮色,老妇身上色调偏灰,看起来较为暗沉,这或许代表着年轻生命力的旺盛与年老的垂危。


另一件《希望》表达主题则更加明显,直接将孕期女性视作新的希望。


主人公衣服上黑色、红色、黄色、绿色组成的装饰曲线图形,也都充满激情,带着一种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感。

 对死亡的淡然 


在轮回的世界里,克里姆特在对生充分肯定同时,对死亡大胆表现淡然面对。



《生命之树》
《死亡与生命》描绘的是一个骷髅,正在注视着相拥在一起的人类,其中有年轻美丽的女性,被手托举的婴儿,双目紧闭神态虔诚的老人。
无论是骷髅像还是十字架图形,虽都在暗示着死亡到来,但每个人物表情舒展,没有丝毫害怕或悲伤的情绪。


更有意义的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女性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主要通过她们表现生命变迁与衰退的自然现象。


克里姆特是越了解越令人折服的艺术家,画作虽尺度较大却不止于表面的男欢女爱,始终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


用形形色色的画面还原本来,大胆露骨却不色情,真实反应,何谈低俗。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