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严肃的,需要专注于其中才能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但苏五口,一边做建筑,一边做服装,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是他独特的设计力。他带着对城市观察的感受,创作出一系列独具吸引力的作品。
本篇将专注苏五口的“建筑者身份”,聊聊苏五口的个人专注力、做作品的逻辑以及建筑背后的社会意义。
建筑师还是服装设计师?
“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苏五口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去做了服装,成立个人服装品牌“PURLICUE”,最近又在视觉上呈现许多建筑概念,做了很多本地的都市实践,那么苏五口是如何平衡“服装设计师”和“建筑师”的这两个身份的?
他的回答是:“我不用平衡这两个身份,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苏五口
如果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苏五口不愿意被空间的分割和材料的使用所限制。所以他考虑的点就是“这个建筑是否有效,这个店铺是卖什么的?位置在哪里?所以建筑门头反而是重要的。”
这一点在苏五口2020年做的微缩城市概念品牌THEY ARE中就有所体现:“我发展了一个约130人的服装工厂。相比做有趣的概念,这种身体力行的无聊的重复执行,是对我原有设计语言体系的消解和戏谑。我新的系列就是为这130个人做衣服,品牌叫THEY ARE。”
他想做一个服务于自己喜好的东西,不考虑那么多的商业因素。一开始他做了一个工厂系列,不想直接租一个地方就开店,他理想中的店铺也应该是“工厂式”的,其中几个特点就是“流水线概念”、“无聊”、“身体力行”,或者说是“非常笨”、“非常重”、“非常传统”。
they are品牌工厂系列
THEY ARE作为一个微缩的城市概念,继承了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复制是其精神本身,没有策略的纯粹精神,没有时尚与潮流的实质,只剩下名称与象征。
THEY ARE的建筑通过买卖收藏,形成迁移(由专业艺术品物流公司进行中间的传递环节),形成一种建筑贸易,通过买卖、迁移所塑造了独有的城市运作机理。
除此之外,THEY ARE还为火人节该装置的艺术家与工人们提供工作服,还拓展了“鞋底的景观”等系列。
如果从服装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他不会只考虑服装的尺寸码数、工艺剪裁,他更在意的是一些符号化的东西。如果让苏五口在建筑和服装中间做一个连接,他不会去画一个具体的logo或用一种现实的视觉形式表达,他说:“我会将这个连接点符号化”。
“我喜欢建筑,还是因为
喜欢城市和城市背后的东西”
苏五口喜欢城市的民生和生活文化,有一种建筑的“幕后感”。他曾在播客里讲他喜欢现实生活感的城市实体规划,像桥梁、普通的马路、红绿灯、斑马线,这些接近于人的“建筑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来源于:“我生活在这里。”
城市就像是被抄袭,叠加着许多相同的元素,又因为其鲜明的特色被区分开来。苏五口生活在广州,就生活在供应链上,花都区是做包的、东莞做衣服、琶洲和深圳做贸易,不同的地区有很鲜明的区分,而市场上出现的抄袭也会在此发生。
苏五口把这里独有的“抄袭色彩”做了一个还原,用城市灵感将地方的事实翻译成了作品,于是“The Fake系列”产生了。
抄袭系列部分作品
苏五口“抄袭”VANS的滑板鞋,没想到成了爆款,淘宝几百上千家商家都在“抄这款抄袭的鞋子”,然后苏五口就买来这些鞋子去深圳的美术馆做了展览。这双鞋还被美国著名潮流网站Highsnobiety的潮流编辑Alex Rakestraw评为当时世界上最前卫的十双鞋之一。
苏五口抄袭系列的爆火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苏五口不会去凭空捏造一个他想象中的世界,他的习惯还是会喜欢从现实里面出发,然后观察现实里面的一些现象,这个是他立足的一个基础。“幻想会让我失去立足点,我喜欢质朴的、真实的素材”。
苏五口带着对真实素材的热爱找到了南头社区的杂交建筑(Hybrid Buildings),他把OK Center的新店带到了这里。“原本的城中村,把五栋房子改造成为互相咬合的建筑”,利用杂交建筑(Hybrid Buildings)做OK Center的新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想法。
OK Center南头古城店,图源:忧忧
Hybrid Buildings杂交建筑,本质上是指向那些多功能的,能回应于城市规划网络,并可作为刺激和振兴城市模式发展的存在。杂交建筑并不陌生,“杂交” 二字可以拆解成为在同一结构上的多重功能的叠加。
南头社区的建筑保留了当代的语言,浓缩了社区文化。而OK Center中的“OK”对苏五口来说就是一种接纳且不分离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杂交楼独特的融合感就特别能代表OK Center的精神内征。
南头古城,图源:网络
南头古城中的OK Center,图源:忧忧
苏五口很少会喜欢一个单体建筑,他喜欢从宏观去看城市规划和进程。要拆迁一些楼要保留一些楼,被保留下来的楼就具有独特的叙事感,苏五口对整个进程是非常感兴趣的。最后杂交楼就记录着整个被保留下来的故事,其浓缩的点就非常适合去做 OK center 这么一件事情。
Ok center的线下门店除了在深圳南头社区落地之外,早在2019年开始就有在其他地区陆续落脚。在这期间,Crying Center、OK center、CONP开始浮出水面,不停向外输出着优质的服饰,同时在线上和线下门店进行售卖。
分别为ok center位于天目里(上)、阿那亚(中)、REGULAR源野(下)的线下门店
苏五口对城市所保有的纯粹是独特的,在他心中最纯粹的建筑师是石上纯也,苏五口认为石上纯也这么多年语言的凝练和视野的统一是其纯粹的表现。苏五口说:“其实很多文艺创作者、文化人或者是设计师都喜欢追求纯粹,我感觉我也喜欢纯粹的东西。但我还在做商业的产品,越纯粹好像会让商业越寸步难行。”
“我会痛苦,
但我还没有麻木”
在苏五口眼中,做东西要非常投入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纯粹的地步,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苏五口就一直处于非常撕裂的状态。
苏五口曾经带着负面情绪说过一句:“注意力就是生产力。”他感觉他不喜欢如今信息时代的规则,但他就生活在这个规则里,对于注意力价值是无能为力的,对抗粗暴的东西,个人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的。
而苏五口感兴趣的东西,是不用去对抗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细微的动作,像陶瓷的过程一样,这个平和的环境会为自己生产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但外界对苏五口的干扰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这让他感觉非常撕裂。
他说:“我慢慢接受了这样撕裂的状态,也许我就是这样的,确实会很痛苦。”我追问道:“你的这种接受是一种麻木吗?”
苏五口说:“我会痛苦,但我还没有麻木。因为麻木是没有方向感的,而我现在还受着向心力的指引,还有我自己想去的地方。接下来的目标很明确,那些概念都很具体。我之前颓废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天天喝酒。但现在不管是创作也好,还是直接明了当成商业化的程序,我有一个做事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活出来’。不要只有欲望,你觉得一个东西好,但那个东西未必是属于你的。说到底,你要去追求你当下的直觉,把自己活出来。”
-
一筑一事 X 苏五口
Q&A
Q:你是否会时常觉得矛盾?比如追求艺术性的“当下的直觉”,会不会有效率和速度的推背感?在商业和自我审美中是否会为商业价值而妥协?
苏五口:会,一直都在妥协。我出发点是商业性的,我还是做商业的一个人,文化艺术设计这些就是恰好是我的技巧和技术,但是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生意”。
Q:如果说可以把城市作为一个建筑体,那“自然”是否也可以?
苏五口:自然,它当然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建筑性,但它不一定是建筑。就architecture这个词其实本质是建筑性,而不是建筑。比如一棵树可以遮风挡雨,那棵树就具有建筑性。这样类比,圆珠笔也是具有建筑性的,你摁下圆珠笔的这个过程具有建构性,建构性又是建筑性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具有建筑性的,衣服布料的交织也是一种建构。其实说到最后,我都觉得没有必要把学科的东西给分类出来,分类只是为了更有效率的教学和管理,那我们其实不用受限于其中。
Q:你曾在采访里反复说过“不太想聊以前的东西”,如果还有人想问你关于最初抄袭系列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或者你会为抄袭系列做一个怎样的结语?
苏五口:抄袭系列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后来很多作品的理论和源头都是来自抄袭系列,但是这个作品实在是太完整了,从抄袭到合作,如果再多一些东西进去,可能就会有画蛇添足的效果。所以我不想聊以前的东西,是因为我想做更多更新的作品。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撰稿:洲洲
编辑:洲洲
校对:Eva
摄影:除特殊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设计:大吉©ZSD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ID:zs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