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不久前,在北京的一场画展《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展》上,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一场“苏派山水”之旅。画展的成功,也让CCTV3《文化十分》栏目关注到了著名画家高云。在与记者的访谈中,他提出了“笔墨当随人”的绘画理念。
高云的作品何以惊艳北京?3月14日,现代快报独家对话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著名画家高云。
△ 高云
一场画展,让北京观众感受山水魅力
《文化十分》的开头,介绍了《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展》,这是高云的首个山水画作品展,一共展出30余件山水画作品,件件都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江苏的山水之美。
△ 《文化十分》截图
两座高耸的山峰,皎洁的月光从中间的空隙倾泻而下,照射在湖面上。一个人静坐在湖中的石头上。让人心生平和、宁静。这是画作《观月问青天》中的场景。
△ 《观山海》
《观山海》看上去则更加气势磅礴。陡峭的山崖上,一个人眺望远方。山下是惊涛拍岸,水石相搏,很有动态感。
无论是平静还是动感,高云笔下的“水”都和普通山水画法不一样,既不是留白,也不是用线条,而是直接上色,让蓝绿色的颜料在画纸上流动,这就是高云独创的“高氏水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表示,高云的这批作品虽尺幅不大,但气势宏大,画得精到、用心、完美,充满了人文情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说,高云创作的是心中的山水,每个细节都很真实,是对古人的守望,对现实的凝练。
△ 《万里送行舟》
没有天生的画家,曾有个音乐梦
1972年,16岁的高云初中毕业,当时的他并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强的绘画天赋,“只有小学画黑板报的时候,被叫过‘小画家’,后来一直没画过画。”高云说,与画结缘纯属偶然,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并不是美术。
“因为会拉二胡,报考的南京艺术学院,但指法、弓法等基本技法都不够规范,遗憾落榜。”也正因这次失败,促使高云放弃了音乐,专心磨炼绘画技艺。后来插队苏北宿迁农村,遇上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学习班,高云有幸参加。
“说是学习班,其实就是创作班,到那里就是画画。”高云笑着说,“到学习班之前,我一张完整的作品都没画过,最后硬着头皮画,还被选中出版了。”四年后,高云正式成为南艺中国画专业学生。
△ 《对话安格尔》
“跨界”,尝试中西方绘画手法的对话
从18岁出版画作,28岁获全国美展金奖,被列入“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高云继在连环画创作、邮票设计、国画创作到达高峰后,不断向自己发出挑战,但每一个阶段的突破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痛苦。
在高云的工作室内,一幅西方古典女性的肖像格外显眼,既有油画饱满的空间感,又有一种中国画内敛的厚重感。高云介绍,这是他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对话安格尔》系列之二,是“是带有探索、实验、研究性的作品”。
△ 《对话安格尔》系列之二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肖像画举世闻名,而中国画绘画技法又是如此美好,那有没有可能将两者结合,创作出一种新的表现语汇?于是高云大刀阔斧,丢掉西方的明暗关系,准备用国画平铺手法创作。但太难了,因为缺了明暗关系,很难表现人物的厚重感与体积感。“所以刚开始创作时,画不出来,没法画,连笔都摔了。”
最终还是画出来了,有了现在的6幅作品。
高云说,这个系列的意义在于对话。“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传统,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其实这幅画也表达了东西方两种传统艺术的平等对话,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输送出去。他说:“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了,但是没有走进去,我们的东西再好,如果讲的是汉语,西方人也听不懂。”所以,高云决定,要将中国的艺术用对方的语言表达。
△ 《锦绣江苏》
笔墨当随人,创作灵感就在生活中
如果说《对话安格尔》系列是高云向外的表达,那《永乐大典》《江山如此多娇》《锦绣江苏》等一系列巨幅作品和一批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就是向内的展现。《文化十分》中,高云以“笔墨当随人”总结自己的创作理念,引发了观众思考。
△ 《碧波寻知音》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代的石涛的名句,但落到今天,我认为应该是因人而动。”高云说,人才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最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这个“人”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艺术家本人,笔墨随艺术家本人,要发自本性的本意的本情的表现,另外一个人就是对象观众,要随大众观者,他们需要什么,我觉得艺术作为语言应该为人服务,艺术作为一种功能,也应该为社会服务。艺术不仅要为自己立传立身,还要为时代立传。
而今天的创作,人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懂在身边找素材。“一讲采风,跑去村庄跑去乡野,又或者去看各个城市,为什么不能画身边的人?”高云认为,艺术家无需“体验生活”,因为我们就在生活之中,身处哪里,哪里就是最好的素材库。
△ 《文化十分》截图
【高云简介】
高云,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一级美术师、编审。政协江苏省第八、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兼),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兼),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文促会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曾获全国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两枚)、特别荣誉奖;全国邮票设计评奖最高奖;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江苏省文联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政府奖;江苏省委、省政府紫金文化奖章。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 裴诗语/文 钱念秋/摄
(受访者供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