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筑,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性?

苏联建筑,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性?

苏联时期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莫斯科的醉汉乘火车坐错站,在列宁格勒下了车,找到和自家一模一样的房子,连开门的钥匙都是一样的,结果进门后被打了出来。这当然是夸张的描述,但也不由地引发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苏联建筑,能让本国居民疑惑至此?苏联的建筑,到底有什么独特性


大家如果稍微了解建筑史的话,一定知道上面笑话中提到的,那个和醉汉家一模一样的房子其实就是苏联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赫鲁晓夫楼



单元房,莫斯科-www.pinterest.co.uk


赫鲁晓夫,苏联人,谥号苏穗宗,这个谥号主要来源于其在玉米种植上做出的努力,是“慈父”斯大林后的苏维埃领导人。赫鲁晓夫楼,在中国也叫做筒子楼、单元楼,是几乎一定存在在儿时记忆里的建筑空间。


刷着蓝绿色卫生墙的走廊,混凝土的楼梯间,预制板的粗糙隔音,好一点的还会有水磨石的门洞入口。有漆成乳白色的门框,还有叮叮咣咣的切菜声,和父母喊自己回家吃饭的声音。



记忆里熟悉的楼梯间-www.pinterest.co.uk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在1954年提出的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赫鲁晓夫提出:“我们不反对美丽,但我们反对浪费。”


因此在这种房屋的设计与建设中,统一高度为五层,不外加电梯,同时采用预制板结构,浴室不做干湿分离来节省空间,厨房公共与私人混合,以配合不同工作种类的饮食需求(比如在单位有食堂且普遍在单位吃的工人和大学老师会有不同的需求)。


 

 
承载了儿时记忆的单元房-www.pinterest.co.uk  


这种房屋主要以短平快作为建设理念,同时人们可以免费享受这一经济成果。同时,在建筑内部,每个房间内部的大小被设计为可以紧凑地完成日常生活需求(这也是为啥我们回到小时候住的筒子楼普遍发现感觉没有记忆中那么大,因为我们对于居住的需求和认知逐渐被后来的商品房小布尔乔亚化了)。这种房屋一般采用预制板提前搭建,每栋楼房有时会快速到几周就完成建设


赫鲁晓夫楼平面-www.pinterest.co.uk


在“慈父”斯大林时期,严酷的战争与国际形势下,诞生了那时的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计划经济与战争下,只有高级干部或者高级知识分子才能住进当时的“人才公寓”,这种公寓充分展现了苏联的建筑美学,因此不管是从建造周期还是从建造费用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种分配方式可以在我们父母参加工作的初期找到投影。在我国的住房分配时期,往往会根据工龄、职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评价对分配进行排序。但在赫鲁晓夫时期,这种住房是免费且不需要排队的。


很难分辨这里是苏联还是北方居民区-www.pinterest.co.uk



因此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产生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这里不多赘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索相关资料)。虽然“厨房辩论的结果我们早已知晓,但是那个分配工作、义务教育、全民劳动建设祖国的、曾经为工人着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该被以一人之口否认


www.pinterest.co.uk

尽管由于战后的资源与工业水平,这些赫鲁晓夫楼逐渐成为了俄罗斯当地的“老破小”,这些年俄罗斯也正在逐步拆除这些老旧的民房。同时由于当时的局势问题,部分赫鲁晓夫楼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结构问题,造成一些居住的不便和废弃。

 

前苏联公房-www.pinterest.co.uk



同样的,80年代在我国国内,尤其是一些重工业城市,这样的单元楼甚至会占到当时居住面积的90%以上。但经历过令人心痛的78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这样的单元房用料多为砖混结构。因此较于预制板更加耐用


在现在的很多城市里,这样的小区尽管已经不再是分配的住房,但依旧在承担着为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提供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租住小屋。赫鲁晓夫后期的勃列日涅夫将这样的户型进行合并和加高,引入电梯,成为了另一种有名的苏式住宅的典范——勃列日涅夫楼(有机会再讲这个)。



勃列日涅夫楼-www.pinterest.co.uk


在北约东扩与俄乌战争的阴影下,现如今的俄罗斯已经逐渐离开了它曾经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阵营,留给我们的财富只剩下风雪中红色巨人的背影,是纪念、是力量美学,更是在资产阶级作为艺术建设主流的历史中最令人振奋的、来自工人的声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DO”(ID:sodo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