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印记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印记


英伦三岛的最北部是风景如画的苏格兰。这个以风笛、威士忌和格子短裙闻名的地区也是中国文物在海外的落脚点之一。

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中国藏品,尤以甲骨文外销瓷最具特色。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外景  图/来自网络

本刊特邀该馆的中国藏品负责人曹芹女士,为读者介绍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并对其背后的策展理念进行深度解读。


#本文节选自《美成在久》第27期『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印记』一文,作者为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品负责人曹芹#





坐落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854年,是英国现今最大的“百科全书”式综合博物馆之一,也是一座涵盖历史、考古、人类学、艺术、设计、科学、科技及自然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型博物馆


自2004年起,博物馆开始了长达15年总投资8000万英镑的整体规划,第三阶段于2016年告一段落,至此整修了26个展馆,公共空间增加了50%,比如新的无障碍入口、教育中心、纪念品商店及阶梯礼堂。


值得一提的是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展厅(The Grand Gallery),其设计灵感源于伦敦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经过三年闭馆整修后,于2014年重新开放,开阔的空间、充足的自然采光和极具特色的高穹庐玻璃顶使其成为博物馆一景。


展厅内部  图/来自网络


大展厅不仅可以用于举办开放式展览,还为公众活动提供了空间,如博物馆之夜、家庭活动日、爱丁堡艺术节表演等等。此外,大展厅内的走廊咖啡厅也深受参观者喜爱。


2019年2月8日,博物馆整体规划的第四阶段,同时也是收官之作的古埃及和东亚展馆开门迎客。


博物馆在1996年即开放了首个东亚艺术常设展厅,新的东亚馆 “探索东亚”(Exploring East Asia)的陈列规划以馆藏的两万三千件文物,特别是新近入馆的藏品,结合当今英国博物馆最新的展陈理念、观众反馈和研究成果,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多层次多主题展示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文明,展品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阶段、近代再到当代,包括石器、青铜器、玉器、陶瓷、漆器、书画、雕像等。


本文以东亚馆中国展区的策展思路、缘由及其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主线,并将之置于英国博物馆学的发展脉络中来讨论。



在英国,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及教育机构,展陈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


东亚地区在当今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要洞悉其崛起与发展,对该地区数千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了解必不可少。


新东亚馆的内容与设计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并继承了老馆独树一帜的展陈方式,在同一场馆以地区交叉主题的形式展示日本、中国及朝鲜半岛文化,将信仰、技术、文字、物质文化、装饰图案等方面的共通性贯穿其中,反映了东亚文化特有的区域特征及其连续性,同时也着重展现各具特色的自身传统


英文中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自古希腊语的 mouseion,本义为 “供奉掌管艺术与科学女神的神庙”,并引申为知识汇聚之地,17世纪和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mouseion因此被借用并转化为英文museum。


早期博物馆不仅命名起源于古希腊神庙,且藏品的展陈方式也反映出知识的单向传播。到了20世纪末,博物馆社会职能的转变促成了参观者与博物馆关系的转变,博物馆从 “神庙”转变为交流与互动的论坛,这体现在英国博物馆协会(Museum Association)1998年对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应当为公众探索藏品寻找灵感、学习和享受创造条件。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开放文物和标本的机构,是为社会所托。


公众乃博物馆的首要服务对象,因此了解公众的需要对于博物馆的运作十分重要。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每年都会开展对参观者的调查,多年调查结果的积累使得博物馆对观众的兴趣点、目的、需求以及参观人群的数量和变化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并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部门。


这为我们在策展过程中参考当前主要观众的认知程度与喜好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会考虑如何吸引那些较少涉足博物馆的潜在群体


作为国立博物馆,苏格兰本地观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海外游客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和北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游客数量逐步增长。


对于博物馆的主要观众来说,中国乃至东亚都是比较陌生的,而对于文明本国的游客来说,其知识储备,以及对展览的兴趣点则与前者有较大差异。


因此在策划中国展区的内容时,观众不同的需要与接受程度,看似对博物馆提出了挑战,却也由此带来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中国藏品,并置其于历史文化背景中阐释的机遇,丰富了东亚馆的展陈。



下文以安阳甲骨藏品的展陈与解说为例,以飨读者。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安阳甲骨收藏源于库方二氏(Samuel Couling and Frank Herring Chalfant), 于1909年购入,共1700余片,数量位居欧洲第一


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遗址
(今河南安阳)所出甲骨多用龟腹甲与牛肩胛骨制作而成,以其契刻的占卜文书闻名于世,称为甲骨文。

甲骨研究多以甲骨文的释读、分期、文法分析及社会历史考证为主,而通常的陈列也着重体现其在古汉语领域的鼻祖地位。


面对丰富的甲骨馆藏,以及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如何向参观者展示甲骨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馆藏甲骨大多个体袖珍,比如著名的 “妇好甲骨”,长度仅为46毫米,在展柜中很容易被参观者错过;其次,甲骨和甲骨文本身对于英国及海外甚至很多中国游客都是非常陌生的。


妇好甲骨  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09.384.310)

结合主题式的展陈方式,甲骨将分别在两个展柜中展示:“溯源”(Foundations) “信仰与信念”(Beliefs and Faith),以充分向观众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与意义。


位于展厅南面的 “溯源” 展柜以东亚地区早期的物质遗存为主线,从文字、早期陶器、青铜铸造技术、钱币等器类追源溯流中、日、朝文化的共通性以及相互影响。


因此,在这个展柜陈列的甲骨均为刻辞甲骨,契刻的占卜记录是东亚现今已知的最早文字


在语言学上,甲骨文作为一种较成熟的字体开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而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及日本,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通用文字,多国官方的书面文书在20世纪之前均用汉字书写,并将其作为文化承载的工具,如经典典籍和书法。
东亚及周边地区形成的 “汉字文化圈”,对整个东亚地区共同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甲骨的陈列将辅以“故事嵌板”(Story Panel),这是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文字解说中特别的一类。


不同于展馆、展柜或藏品说明,“故事嵌板” 只服务于一件或一组藏品,配以相应图片,用于深入解说此藏品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意义,通常每个展柜仅设一个,以强调其重要性。


甲骨的 “故事嵌板” 使用的是 “妇好甲骨” 的高清晰放大图片,不仅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而且引导参观者关注甲骨文内容,解决了 “妇好甲骨” 体量太小容易被参观者错过的问题。


“信仰与信念” 展柜是以中国的多元信仰为主线。因为侧重点的不同,所选择的安阳甲骨多有占卜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包括从工具的锯削、刮磨和钻孔,到火烧引起的裂纹。占卜是商人祖先崇拜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通过对火烧引起的裂纹走势的解读来领会祖先的意愿,求得对人世间的保佑。


与甲骨共同陈列的还有同时代的青铜器,如觚、爵和鼎,它们在祖先崇拜中用于盛放祭祀所用的食物与酒。
甲骨和青铜器的陈列反映了祖先崇拜在中国商代已成体系,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直至今日。


展馆中的文字说明无疑是参观者最直接的信息来源,除了之前提到的 “故事嵌板”,东亚馆内的展示说明牌分四个层次,分别为展馆、展区、展柜及藏品说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向参观者娓娓道来展览的内容及其主旨。
然而文字解说牌并非展馆说明的唯一形式,一方面是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则受到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制约,图片、模型、复原场景及电子触摸屏等方式被大量应用,其中电子触摸屏在文字基础之上为藏品的解说提供了有效的延展。


例如设立在 “陶瓷塑型与装饰” 展柜前以瓷器为主题的电子触摸屏,一共有三个篇章介绍瓷器的生产及装饰技术。


第一章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短片,虽只有短短的四分钟,却生动详实地展现了瓷器生产所需要的重要环节。


第二、三章以装饰为主题,图片配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对展陈文物所使用的釉下彩和釉上彩装饰技术进行介绍,特别是展柜中明代青花花卉纹盘,详细讲述其颜色及来源,并拓展到日本与朝鲜半岛瓷器在装饰风格上对中国的继承与创新。


青花花卉纹盘  明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38.968



博物馆对参观者的调查不仅仅是反馈问卷或对参观人数、次数等的统计,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参观者在不同场馆游览时间、路线、习惯、设施利用等的观察,比如观众会在看到较为熟悉的藏品时停留,这为策划藏品内容及布局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大部分中国藏品对于博物馆的主要参观者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风靡世界的外销瓷,尤其是青花。


而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品的亮点之一,即是16至19世纪的中国外销贸易品。在策划对外贸易展柜时,青花瓷当然必不可少。
然而借助丰富的馆藏,可从观众熟悉的藏品入手,引出观众不熟悉的藏品,便于直观展示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多样性:显然,贸易的对象不仅仅是欧洲和北美,中国与亚洲诸国的贸易来往源远流长。

同时,外销产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对不同市场具有不同的
针对性。例如,同为外销瓷,出口到泰国、土耳其及欧洲的瓷器风格大相径庭,其用途也与当地风俗相关联。



波斯文可兰经瓷杯及银杯座  清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884.2.22&A.1884.2.22 A
除批量生产的各式外销瓷,还有一类特有的瓷器——徽章瓷



苏格兰Fotheringham of Powrie家族族徽瓷杯套件

清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22.453&A.1922.452


这类瓷器均为特殊定制,由中间商向中国陶窑提供样图,以贵族家族或团体的徽章、箴言等为主体并配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图案,其造型也多为欧洲常用餐具及日用器


徽章瓷的流行不仅仅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同时也折射出瓷器在当时欧洲的价值,因为拥有定制的徽章瓷彰显了贵族们的身份地位。


此外,千姿百态的外销贸易品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消费者对神秘中国的想象与审美,比如流行于欧洲的外销扇


象牙骨彩绘花鸟纹鹅毛折扇及扇盒  清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39.254&A.1939.254 A


此扇的风格与传统的中国文人扇大异其趣,扇面的花鸟图案以西式素描画法绘制并配以鲜艳的色彩,扇柄、扇链、扇坠均为象牙镂雕,图案以人物、庭院为主,即所谓东方风格,配上精美的鎏金漆盒,不难想象此扇当时在欧洲备受追捧。
在展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中国的部分也几乎可以等量齐观。


“继承与创新” 展柜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为主题,展陈 “文革” 文物与当代中国艺术品。这不仅仅因为博物馆近500件的“文革”文物收藏在欧洲首屈一指,并不断扩充当代收藏,此展柜最主要的目的是以藏品叙述现代中国在近百年的动荡与灾难后所经历的变革
在艺术创造上,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是其最好的概括:展览中有一套宜兴紫砂壶极富代表性,以20世纪70年代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为装饰纹样。


宜兴紫砂壶套件  李昌鸿、沈蘧华合制
公元20世纪80年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V.2015.10.384
展陈于东亚馆的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藏品,作为 “文化大使” 向苏格兰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东亚文明的过去与现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奠定基础。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


观音瓷塑  公元15世纪早期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66.78



马背上的欧洲人瓷塑  德化窑  清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19.441



西王母像  猛犸牙雕  清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39.255


观音瓷塑  磁州窑  明代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19.369

三彩罗汉瓷塑  公元16~18世纪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A.1919.433



本文编辑:水田耕云

文中藏品图片版权皆归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所有

《美成在久》创刊于2014年9月,是国内权威的亚洲艺术品收藏杂志。刊名“美成在久”,出自《庄子·人间世》“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寓意世间一切的美好事物,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才能够形成;有物有则,方能水到渠成。


国内零售价每期100元,全年共6期,年价600元;直接向本刊发行部订阅,年价享8折优惠。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美成在久》2022年全年刊 




2022年第2期

宋代玛瑙花口托盏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订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