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吕林艺术与教育文献研究展”专题研讨会(上)
会议主持:陈刚
学术主持:王林
会议嘉宾:庞茂琨、何桂彦、刘宇、吕豆、钟长青、康宁、李仲、张奇开、郑川、李占洋、邹建林、宁佳、牛小牛、臧亮、王林、陈刚、符周阳、李昆绩
时间:2022年9月20日14:00—18:00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文字整理:王林、陈刚、赵瑞婷
会议主持陈刚
大家好,我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的陈刚,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与会的嘉宾,分别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庞茂琨教授,学术主持人王林教授,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的前辈钟长青教授、康宁教授、李仲教授,实验艺术学院的郑川教授,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的李占洋教授,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的张奇开教授,艺术人文学院的邹建林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教授,还有吕林先生的家属代表女儿吕豆女士和吕林先生的女婿兼旅法艺术家刘宇先生,以及策展团队——我的搭档符周阳博士和李昆绩同学。
现在首先请庞茂琨院长致欢迎辞——
庞茂琨
《溯源——吕林艺术与教育文献研究展》展览其实在放假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由于疫情的影响还没有举办专门的开幕式,刚刚的作品捐赠仪式相当于本次展览的一个仪式,既是开幕式也是闭幕式,一切都非常从简。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小范围的对本次展览进行研讨。
吕林先生是四川美术学院创始阶段的重要艺术家,他是从鲁艺过来川美的,一因当时跨省设西南局,故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建在重庆黄桷坪,后来与成都艺专合并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即西南美专,此即四川美院前身。当时他担任的是西南美专美术系主任。西南美专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来,吕林先生是四川美院重要的一分子,这段历史在今天确实需要进行梳理和回溯。饮水思源,今天这一代年轻学者也好,艺术家也好,确实应该对自己,对川美的校史和渊源做深入的、准确的研究。吕林先生作为四川美院初期阶段的一个重要代表,对他的艺术和学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是我们四川美院学统文库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吕林先生家属的努力,2021年4月已在四川博物院举办了《吕林诞辰百年艺术回顾展——来自延安鲁艺的艺术家》展览,到了川美这一站,吕林先生的家属与四川美院美术馆的陈刚以及他的策展团队多次沟通,做出了进一步具体、切实的研究,对吕林先生艺术生涯中重要时期的艺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这也是王林教授所统领的川美学统文库研究项目中的一个课题,今天得以展览和研讨,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虽然人员范围不大,但是我觉得对川美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欢迎大家的参与。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祝贺展览和研讨会圆满成功!
会议主持陈刚
谢谢庞院长的致辞。下面有请学术主持人王林老师主持今天的研讨会——
学术主持王林
谢谢陈刚,谢谢庞茂琨院长和美术馆长何桂彦先生!非常感谢各位在疫情期间这么紧张的时候,来参加我们的研讨会。本来还邀请了校外的专家,大家都对吕林先生这些年来,不管是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贡献,还是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作为,都有非常大的兴趣。只是限于比较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原因,所以主要是在校内来召开这个会议。
这个展览在四川博物院举办之后,效果很好,反响也非常大,而本次展览主要由川美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典藏部陈刚以及他们的策展团队来组织的。陈刚是四川美术馆资深的馆员,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对吕林先生的研究应该说是比较持续、比较深入的。早在十几年前,我发起《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追求》这个研究课题,是川美学术委员会关于川美学统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当时组织了我的研究生和在校本科学生一起来投入研究。陈刚就是第一卷的作者,其内容就包含了对吕林先生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梳理。十几年来,陈刚对吕林先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最后做成前后两个重要展览,这里首先感谢各位参与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统研究实际上应站在当下,以新的视野来看待历史,四川美术学院对学统文库的研究着眼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组织这个研讨会,是想邀请四川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前辈们来谈谈展览的观感,他们对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此外,我们也邀请了一些比较年轻但也很有阅历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一起讨论,也包括一些年轻艺术家。下面我把研讨会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陈刚和策展团队介绍展览情况和他们的想法。
请陈刚发言——
陈刚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接下来我将对本次展览的策展过程进行介绍,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与指正,也期待我们后续的展览文献和研究文集可以做得更专业。
毋庸置疑,吕林先生的艺术人生几乎跨越了上世纪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投身革命,奔赴延安鲁艺学习开始,他经历了革命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画院的职业画家等多重身份的转换,无论是在西北还是西南,吕林先生始终保持着对艺术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力,在不同时期都有精品力作推出,影响了众多美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从1952年到2020年,时隔70年,从延安鲁艺起步的吕林作品再次回到四川美术学院展出,加之今年又是毛泽东延安文艺作品讲话80周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吕林先生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年,留下来的资料和文献其实非常少,这些对我们策展团队来说其实都是压力,非常的忐忑,反复的纠结,最后我们将展览定位于“溯源”这两个字,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立足于作品本身和文献的历史构成。一方面要把吕林先生个人的学艺经历和他的师承关系梳理出来,找到他创作的源头;另一方面则是要把吕林先生早期在美术教育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他对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贡献呈现出来,为观众,特别是为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呈现一个立体而多维的吕林的艺术人生。这便是我们的初衷和愿景,尽管非常的困难,但是在学院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如档案室、人事处,还有离退休处的帮助下,以及王林老师的指导和吕林老师家属的支持,展览基本达到了我们的期望,400多件作品和文献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展览形式而言,以作品为主线的展览叙事显然无法揭示吕林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也难以呈现吕林先生丰富的艺术生涯和他特别的人生际遇,因此我们将作品与时代文献交叉编排。展览共分为五个篇章,第一个篇章为“红星闪耀-风华正茂”,展呈的是吕林先生延安求学的经历和师承,包括新中国版画作品,我们把连环画《纪利子》和《刘胡兰》,这两件早期代表性的作品以专题的形式展出。
《纪利子》(选登)第1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20×18cm 1948
第二个篇章为“赓续延安-根植西南”,这个板块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专题为主,作为艺术教育者的吕林,他在当时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所做的师资组建、教材编辑等方面的工作为之后的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吕林主编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作品选集》1951
吕林主编《艺用人体解剖图》西南人民出版社 1952
第三个篇章为“投身建设-讴歌人民”,除了展出吕林先生在此期间创作的大量反应建设者生活的素描、水彩和木刻画,还从仅存的《秦岭之晨》和《修建宝成铁路的人》这两本素描集入手,挖掘当年吕林在工地体验生活和工人共同生活的现场写真场景。
《秦岭之晨——宝成铁路诗画集》重庆人民出版社 1956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宝成铁路工地素描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54
吕林,支援宝成铁路,套色木刻版画, 49×26.5cm ,1954
第四个篇章为“研究汉砖-汲古出新”,这个板块重点反映吕林先生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并在传统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对汉代艺术进行研究并将其融入自身的版画语言,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
吕林,夏,石膏版画拓片 ,55×41cm ,20世纪60年代
尽管展览经费非常紧张,我们在最后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将本次展览有限的资料和视频收集、整理、编排,最后编导出了《四川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吕林的艺术人生》和《四川美术学院校史溯源之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这两部小型专题纪录片,虽然中间还存在很多遗憾和缺漏,唯愿那一段激情燃烧的艺术之光,不被时光所遮蔽。
回顾现场,当我们把吕林先生求学时的课程表和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课程表组编之后,当我们把各种出版物中的档案材料、老照片、徽章等实物与展览叙事结合在一起之后,我们感受到了“溯源”展览的意义所在。它不仅让我可以更加全面、更为立体地认识吕林先生,也让我重新翻开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建立初期时的艰辛和当年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对所有前辈们产生出由衷的敬意。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成立文件和印章
最后一点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本次展览还回应了一个历史问题:在1953年中国全国艺术院系大调整过程中,为何只有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班底留在了黄桷坪,而其他专业分别到了重大、西师或者到了成都等其他地区的院校。最后,由于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迁到黄桷坪,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当时中国五大美术院校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也就是现今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
符周阳
首先感谢院领导对川美美术馆的支持,感谢吕豆老师和刘宇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举办展览,感谢陈刚老师将我纳入本次的策展团队。在座各位都是我的老师,很多老师给我上过课,在各位老师面前,我不敢班门弄斧,说一些关于历史的认知或知识性的东西,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美术馆从业者来说一下我对于此次展览的感受。
我是去年回到四川美院美术馆的,陈刚老师邀我参与这个展览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套体系,借由本次展览过程中对各种材料的梳理,带动了我跟昆绩在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我发现川美还有许多丰厚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发掘。大家翻看我们的画册便会发现,我们不只是对于吕林先生的艺术创作及其美术教育成就做了一个梳理,我们还在他的艺术生涯和教育贡献中找到了更多可以挖掘的专题,比如本次展览中我个人的兴趣点就是吕林在宝成铁路时期的经历和创作。我们通常认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艺术作品是非常宏伟的,或者是带有一定的范式,然而看到吕林先生出版的这两本素描集时,对我们来说显得比较新奇。从吕林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在重庆嘉陵江边上聚集在一起唱歌的青年等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题材,这在当时众多的建设主题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画大山大水的作品,因为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正是通过这个点,我继续进行梳理和挖掘,然后发现吕林先生在这段时期的创作跟当时的文化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还延续了他在延安的传统。在吕林延安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近距离表现群众、表现真实生活这样一种视角和表现方式,他跟新中国初期建设主题的常规图像不太一样。此外,通过吕林先生的这两本画册,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新中国美术建设主题的图像范式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吕林先生在这一时期的素描和版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美术史细节,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在他的画面内容以及画面风格中都是能够发现的。
这是我在本次研究中的一个专题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策展团队所受到的提醒——川美的老先生们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梳理和研究。并且,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年轻人对于历史感、责任感会有更深的感受。美术馆以展览带动研究,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变成了以工作、以整理、以梳理来带动个人的研究。因此,这场活动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们策展团队来说,“溯源”不只是一场展览,“溯源”还是一次尝试,是我们在做川美美术史梳理并与展览结合的尝试,以后将持续对四川美院学统进行研究。
李昆绩
我很荣幸能够加入到陈刚老师领衔的吕林展览策展团队。我最开始了解到吕林先生,源于一个朋友和我谈及川美在50-60年代出现了一个创作很前卫的艺术家,他的拓片版画跟当时主流创作有着明显的距离,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与好奇:他是如何创作这样的作品的?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后来我逐步看到了吕林先生更多的作品,并有幸去成都川博看了吕老的展览,通过对吕林先生各个时期作品的观看和研究,我对他的创作脉络更加清晰,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也逐渐饱满了起来。
《纪利子》资料
我发现吕林先生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他创作的《纪利子》。我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梳理以后发现,《纪利子》是当时边区少有的作品。当时边区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议题,几乎所有作家、艺术家都在歌颂边区,只有吕林先生集大成创造了《纪利子》木刻连环画20多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宏篇巨作。解放之后,吕林先生来到西南,因为担任教职的原因,他的木刻版画作品开始减少,但对更加科班的艺术技法和艺术形式继续学习和不断实践,这种变化不是放弃,而是希望推陈出新。
吕林先生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从学院走出来,每到一个地方都自觉进行艺术探索,他还结合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创作拓片版画、彩拓版画、水印版画等,使得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改革开放之后,他深耕国画方面的创作,在熊猫、猴子、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等中国传统题材中有一系列新作,其中,他画的熊猫如今已是巴蜀画坛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被画界称作“吕熊猫”。因此,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位艺术家,不光是去分析他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更应该对他整个艺术经历进行系统的梳理,只有这样,吕老的整个艺术创作脉络和艺术生涯,才能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艺术家,这也是吕林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
学术主持王林
感谢策展人和策展团队所作的卓越的工作。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阶段的学术研讨。
(明日精彩继续)
重庆同⻔艺术中⼼是⼀所位于重庆市九⻰坡⻩桷坪 501艺术基地的⾮营利性机构,我们本着艺术的专业主义,推崇当代视觉⽂化的创造性、前沿性,致⼒于艺术批评与策划⽅向的艺术展览、⽹络传播、社区介⼊、国际交流等公共项⽬,建⽴美术学⽂献库,开展艺术批评论坛、艺术驻留计划、艺术教育培训等⼯作,推动公益、社会慈善、以及艺普及教育事业。
Tongmen Arts Center is a non-profit arts institution locates at Huangjueping 501 Art Base i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We are based on art professionalis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frountier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and devoted to the direction of art criticism and curation of art exhibitions,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s. Also We established fine arts literature library, organize arts criticism forums,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mes(ARP), arts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public welfare, charities, art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艺术/学术/创造力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重庆同门艺术中心”(ID:gh_686d5e8c73f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