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物都是一个精灵,包括人。鹿野骋笔下的画面是极富生命气息的,他是一个生活观察者,更是一个语物者。”
松美术馆"橄榄之味"(左右滑动查看) ▸▸▸
鹿野骋的个人创作大多是由某个点或者某种视角切入,探寻水墨表达中属于个人题材表现的书写性和丰富性。摆脱繁琐的画面关系,直入主题和自我表达,不同的画面形式透露出艺术家内心的笃定与坚韧。
经营与试验
鹿野骋《食人间烟火》,130 × 49cm,纸本水墨,2016
你近些年的创作大概可分为:大昆虫系列、佛造像系列、水墨花卉系列,这些持续的创作一直都在坚持二维,你如何看待使用材料和更综合手段对中国画创作所进行的尝试?在将来的创作中会不会更“综合”,尝试打破一下平面的边界?
鹿野骋:我们肯定不能保持一个闭塞的心态去经营中国的艺术,不管什么材料和手段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果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指向,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在形式上的多样性。相反的,目前有很多绘画作品,它虽然使用了某种古老的材料去完成,但已经脱离了以往视觉艺术的经验,好像和绘画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但它还是一副画作。所以我们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具备更综合的视角,今天中国画的处境到了一个需要变更的阶段了,无论材料也好、更综合的手段也好,甚至未来会有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出现,只要这些能够承载中国艺术的精神我觉得都是合理的。比如,徐冰老师的《背后的故事》那一系列作品就极具中国画的某种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他激活了中国艺术中古老的气息。再比如黄永砯的作品、尚扬老师的作品都具有此种精神品格。就我而言,目前我会坚持使用中国画材料去进行表达,我对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文化属性依然着迷,很多想法和构思等待着去实现。但这并不妨碍我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佛像那些作品就是基于此而生的,接下来计划是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试验:木头、布面、宣纸、丝织物、纹身,或是其他具有可能性的材料上。
鹿野聘《林间空地No.4》,54 × 47cm,纸本水墨,2020
在本次“橄榄之味”展览中,《墨圃集》和《林间空地》系列的水墨花卉为首次展出的新作,作品再现方式上也是来源于传统的花鸟画图式,有历史感和特殊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比如:动物、钻石、庙宇及教堂等,也是作品呈现出来的直观视觉经验。你一直坚持从我们自己的文明和传统出发进行创作,结合当下全球化视野和语境,你认为创新语言和形式的依据是什么?
鹿野聘:在中国画里,我们常说的“笔墨”或者“晕染”它生发于中国画的绘制方法,画出来的作品也应当符合中国画的观看方式。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能很好的阐释出中国画的几重关系:画,画家,观者。画家将所绘人物形象与笔墨形象完美的结合,少修饰,不做作;恰恰将彼时彼刻的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把一瞬的笔墨感觉留在了作品里,此种既放达又克制的绘画语言似乎触碰到了中国画表达的某种“边界”,藉此也让中国画在语言上的可能性得以延展;它还像一面镜子,既映出了画家的“样貌”,还让观者在读这件作品时,会揣测、模仿这种笔意,这也是最后一重:会让有相同文化积淀的人产生一种共情。今天中国画所面临的冲击和受益与全球化的视野密切相关,当个人面对这些多样性文化时候要保持一个理性又包容的角度,更要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它所依据的应是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绘画里的形式语言伴随这种文化而生,随之变化而变化,抛开精神文化的内核而去追寻形式语言,是得不偿失的。
鹿野骋《林间空地No.3》,53.4 × 46.8cm,纸本水墨,2021
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方向或创作媒介?你觉得中国画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鹿野骋: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宣纸、毛笔、墨汁去画画。中国画材料的天然属性注定了它的语言方式的特殊,当下艺术环境中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材料、艺术表达的语言,求新,也求异。但是在中国人的审美当中,它可能更倾向于用一些简约的或是朴素的方式走进内心,可能不会那么绚烂多彩,在一种非常微妙的或是单一的笔墨形态中,呈现内心的丰富感受。在画中国画的过程中会慢慢抛开材料对画家的影响和在语言表达上的限制,这应是它的优势。如果你不喜欢它的这种特性,可能会认为中国画在表达上过于单一,这是它的劣势,如果你不了解这种材质语言,或者艺术语言时,可能和不理解当代艺术是一样的。我们很多人看不懂当代艺术,它其实只是不理解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或者用这种材料去做的这件事,当真正“走进”作品之后,其实它表达的那些想法和中国画的内核是相似的。
鹿野骋《众神的黄昏》,26 × 32cm,综合材料,2021
从你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一些切切实实迷人的古老的东西,同时你的作品不乏生命力的表现,这是不是一种有感而发?你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鹿野骋:我喜欢描绘具有生命力的物象,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关注有着“鲜活”感觉的那部分。进行画画的前提应是“有感而发”的,或者说人的情感、感觉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来自被描绘对象的一种“美感”、也许是画画时的一种手感、也可能是检验作品成败与否的一个标准,而且这种“感觉”不仅存在于作品的表面,更存在画背后深层次的维度中。我一直遵循这种感觉逻辑,试图保留住感受性的真实。传统文化它既像一把枷锁,也能是一座宝库——始终影响着中国画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这也是它蓬勃生命力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心境和状态的变化,我画画的方式变得含蓄、内敛,情绪的部分走到了一个被收拢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对层次的关注和希望脱离经验的重复,尤其是下笔愈觉得难,但又有新的空间和可能性露出了苗头。
“橄榄之味”展览持续至2022年1月23日,来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品味鹿野骋“语物”背后的哲思。
主展馆正在展出
▼
松美术馆正在展出武艺、王玉平、蔡磊三位艺术家个展“布拉格”、“虚岁六十”、“登楼去梯”。
·扫描左侧二维码立即购票·
东区2号馆正在展出
▼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