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美术馆即将于2021年11月27日,同步推出武艺、王玉平和蔡磊三位艺术家的个展“布拉格”、“虚岁六十”、“登楼去梯”。三个展览都由戴卓群担纲策划,展出三位艺术家各具特色的最新作品。
王玉平《虚岁六十》
画家王玉平,1962年生人,今年正是“虚岁六十”。
六十,不止是年龄,更是经久的观省和技与艺的沉淀。一位杰出画家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从一根线,一笔颜色,一帧构图,显露出神入化的修为。
王玉平《夜百合》,300x20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19
王玉平
是地道的老北京,在南城白纸坊的胡同里长大,迷恋市井,感性、细腻又念旧的人。1990年代,他曾是“新生代”绘画群体的重要代表,以极度夸张和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绘画建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后来,他渐渐将目光投向了旧城里的马路边上和更加生活化的日常事物,画笔下的街巷胡同,红墙碧瓦,日光塔影,醇厚的京味儿。此次展览,则将场景转移到了室内,邀请观者走进画家居家的日常,自画,也画人画物,什么沙发、打字机、书籍刊物、缝纫机、衬衫、吹风机、灯罩、瓶花、耳机、酒杯茶杯、帽子水盆……行起坐卧,凡举手抬脚能见之物,尽入画中了。
王玉平《虚岁60-2、缝纫机》,206x240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六十耳顺,甲子一个轮回,最是自察和观省的时刻,画家画下若干幅《自画像》,而展览也正是以一幅创作于1986年的《自画像》做引子,最后用两幅全新的自画像《虚岁六十》结题。
王玉平《自画像-3》,109x57cm,布面油画 、丙烯,2016
在1986年的《自画像》中,一个大逆光的构图,整个人物的面部覆盖在几近全黑的阴影之中,仅额头和肩侧漫射金色高光,这种着迷于光和影极致反差的审美和绘画方法,初露端倪,也成为之后王玉平绘画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风格,独具的个人面目。
王玉平《自画像》,45x35cm,木板油画,1985
从最早仍旧偏向学院写实的画法,到进入1990年代后,发展出大胆使用相当主观的色块,甚至大面积的色域,大刀阔斧,仅以做明暗的区分,背景留白的处理,对纯色的恣肆涂抹,起止洗练,挥洒自如中酣畅淋漓。
王玉平《梦阳、浮世绘》,206x240 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19(最后完成图)
近些年的绘画方法,在延续基于光影来造型和大笔触、纯色块的元素下,更倾向于探索线的使用,其线法,类近于写,精微醇熟,自然天成,已臻化境。色彩的处理,也是另一方面很大的转变,由鲜明艳丽而转向了温润雅素,颜色的纯度和明度都渐渐降了下来,画面开始由灰调子来主导,过去的浓墨重彩,化而为平淡冲和。对于画家来说,绘事似乎不再迫于创造力的重压之下,而是内化成为了一种举重若轻的造诣与智慧,神乎其技矣!
王玉平《六朝金粉》,240x355cm,布面丙烯、油画棒,2021
关于艺术家
王 玉 平
1962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个展主要有:“虚岁六十”(松美术馆,北京,2021),“我在马路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1),“盐烤银杏”(站台中国,北京,2021),“无聊的天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8),“景山前街:王玉平画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7),“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2011,王玉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王玉平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3)等。
关于策展人
戴 卓 群
戴卓群,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于2007年创办并主编《当代艺术》杂志,2009年发起并联合策划“暖冬计划”北京艺术维权,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艺术事件。先后与众多艺术机构、学院与美术馆合作策划展览与讲座,文章亦陆续发表和登载于众多专业期刊及相关出版物。策划的展览主要包括:“物的觉醒”系列展,“长物志”系列展,“文明”计划系列,“笔法与心迹”,“神之格思”,“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等。
即将展出:
▼
早鸟票截止日期:2021.11.26
立即购票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