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唯源:吃透书法是入主中国绘画的不二法门

宋唯源:吃透书法是入主中国绘画的不二法门

中国画目前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百花齐放的状态并非意味着会产生经典。如何界定中国画,是当今中国画坛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在中国画概念模糊,许多画家用西方的绘画手段、技法来改造中国画,中国画走向了工艺性、制作性的绘画道路。中国画应该有边界,应该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支持,以界定和区别于其他画种。中国画从理论到技术两者的恒定到底是什么,有待理论家和画家思考。





中国画首先应该有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的支持,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体现。抛却它的文化背景,单从技术手段讲中国画,首先是书法用笔,加之晚清后加入的金石气息,这种模式才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否则就像是现在诸多画家用中国画材料画出的西方水彩,无论是技法还是审美意识都属西方绘画模式。中国画一定要有其血统。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讲的,中国画要“血统纯正”。我在海外期间,曾走遍了北美及欧洲的各大博物馆,认真研究西方绘画,尤其是印象派以后的绘画。莫奈画中干涩的笔触与中国书法的“飞白”异曲同工,夏加尔画面的构成乃至造型也呈现出东方绘画中的自由与鲜活。艺术到了很高层次后,境界是共通的。西方绘画各个流派的产生完全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从不夹杂任何传承概念及痕迹,这是由西方的人文背景、思维模式所决定的。中国画发展和西方绘画完全不同,从唐、宋、元、明、清到现在,中国绘画是一个承递过程,就像中国的哲学理念、审美习惯、社会形态是总体的向前推进一样。所以中国画应该有血统传承,任何外来的文化强行嫁接都会使它畸形。





西方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只注重突显现实社会和人的生命本体,注重当下的人本表现,对历史漠不关心,他们认为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历史不能影响现实生活,只注重现在。东方人注重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这两种东西方的区别,反映到艺术上也同样有着明显差异。对于什么是中国画,首先从思想内涵到表现手段上都应该做个界定,其次它还应有纯粹的中国血统。


在国外生活考察大概十余年时间,回国后发现中国油画画成了中国工笔重彩画,而中国工笔重彩画成了油画,这跟我们若干年教学体系有关。中国画的发展现状和中国画多年的教育体系有直接关联。徐悲鸿把西方教育体系引入中国,对中国美术教育贡献重大,尤其对油画、版画、雕塑等培养出诸多艺术大家,同时也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领先地位。然而,在中国画的教学中,用西方的模式来改造中国画,一味注重写生造型,疏忽了对传统中国画精髓的研究。因为中国画的精髓并非以再现现实为能事。现在,从美院教学看,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绘画来改良的,这种改良已经背离了中国画的根本。







中国画不是以写生为训练手段的,也不是以再现现实为终极表现,它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表白,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摹写。现在西方式教学仍然延续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教学中,然而,现代西方绘画教学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注重于学生本体的感觉,不是抄袭自然的长期基本功的训练,而注重开发学生的感觉和个性。所以,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将来是否可以将中国画推进也会打很大折扣。再有,中国画教学分科过早,限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目前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极为怪异的现象,几乎绝大多数考生不报考中国画专业,而对西画专业趋之若骛。中国画系所接纳的大多为油画专业名落孙山者,中国画当真走入穷途末路了吗?从建国以来,油画专业一直占据着各大艺术院校的老大席位。而中国油画当真代表着中国的民族艺术吗?我却不以为然。基于在国外十多年的考察及生活经历,我以为本土中国人不适于学习西方油画。







其原因有四:第一是东西方人种差异。东方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一种单色调的人体。而西方人却不同,上帝便赋予它丰富的色彩关系,有着不同颜色的头发,不同颜色的眼睛,以及丰富的有冷暖变化的皮肤,以至于在国外政府部门颁发的表格中另辟出头发颜色及眼睛的颜色的表格,他们天生就带着色彩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二是地域差异。倘若有国际航班的经历,当飞机飞抵欧洲或北美的上空,你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种纯净的色彩难以言表。当从舷窗上看我们自己的国土时,则是烟雾迷累及单一的色调。起初人们以为是工业污染,实则不然,这是在地球这一特定区域的特定色彩。虽然它没有欧洲乡镇的缤纷色彩,也没有北美洲的纯净艳丽,然而它真如北宋画家笔下的烟雨空累,又如元明文人画家的淋漓水墨。第三是社会形态不同。中国社会一贯在井然有序中发展,而西方社会倡导张扬个性。这两种社会形态不可能不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生活。第四是在国外的各大中小城市中均有馆藏丰富的西方艺术珍品,小孩子们从小便是诵读着大师们的原作成长的,那种色彩及造型的修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综上所述,本土中国人学习油画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加之多年的落后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泯灭了艺术天性,在一种统一机械的教学中沦丧。有朝一日,当他们走出国门去看那些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才会真正感觉到这种教学已经损害了他们的眼睛。而学习中国画的学生们则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古代大师们的真迹,看到历代艺术家的传承,是从绘画本身的理念入手,无论是从人种、环境、作品都是一统的。它可以对本土的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对西方艺术有着敏锐的判别,即使改画油画,也能开一片新天,诸如刘海粟、关良的油画,现在看来也是中国油画的颠峰。







从古至今都在谈笔墨,到底什么是笔墨?我觉得中国画有两个欣赏层面,第一是它表现的物象,比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你画面的内容及你所要表现的东西。第二是笔墨趣味的抽象形式,它如同细胞一样,只有当它成熟和裂变,从而产生一个完美的个体。这两个层面相互依附,不容分离。如果没有笔墨,或是只玩弄笔墨,中国画将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绘画,或是抽象主义的绘画,这将与中国画的本质相去甚远。





中国绘画注重情感的表露,是一种人本的绘画,而单纯的再现现实与抽象符号,均不是中国绘画的追求方向。然而,这种人本的绘画,需要一种坚强的艺术手段及技法支持,这也便是中国笔墨的锤炼。溯流而上,也便是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与锻造,所以没有中国书法的积淀便没有中国画。几千年来,以书法入画,几乎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规则,背离了这一点,中国绘画便失去了魂魄。中国书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它固有的实用功能、抽象形式与书写者的个性发挥,形成了如同“幡动、风动、心动”的概念,而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风尚。由此看来,吃透中国书法即是入主中国绘画的不二法门。


综上所述,本土中国人学习油画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加之多年的落后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泯灭了艺术天性,在一种统一机械的教学中沦丧。有朝一日,当他们走出国门去看那些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才会真正感觉到这种教学已经损害了他们的眼睛。而学习中国画的学生们则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古代大师们的真迹,看到历代艺术家的传承,是从绘画本身的理念入手,无论是从人种、环境、作品都是一统的。它可以对本土的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对西方艺术有着敏锐的判别,即使改画油画,也能开一片新天,诸如刘海粟、关良的油画,现在看来也是中国油画的颠峰。







从古至今都在谈笔墨,到底什么是笔墨?我觉得中国画有两个欣赏层面,第一是它表现的物象,比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你画面的内容及你所要表现的东西。第二是笔墨趣味的抽象形式,它如同细胞一样,只有当它成熟和裂变,从而产生一个完美的个体。这两个层面相互依附,不容分离。如果没有笔墨,或是只玩弄笔墨,中国画将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绘画,或是抽象主义的绘画,这将与中国画的本质相去甚远。





中国绘画注重情感的表露,是一种人本的绘画,而单纯的再现现实与抽象符号,均不是中国绘画的追求方向。然而,这种人本的绘画,需要一种坚强的艺术手段及技法支持,这也便是中国笔墨的锤炼。溯流而上,也便是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与锻造,所以没有中国书法的积淀便没有中国画。几千年来,以书法入画,几乎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规则,背离了这一点,中国绘画便失去了魂魄。中国书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它固有的实用功能、抽象形式与书写者的个性发挥,形成了如同“幡动、风动、心动”的概念,而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风尚。由此看来,吃透中国书法即是入主中国绘画的不二法门。





中国古人讲“书画同源”,但在我看来,书是源,画是流。不同时期的书法状态反射着不同时期的绘画风尚。中国书法艺术是整个世界艺术殿堂中光辉、璀璨的珍宝,他可以与古埃及、古希腊的艺术抗衡。“书画同源”我认为是“书画用笔同源”。这种丰富的表现特性是其他任何绘画材料所无法取代的。然而中国人的技术与技能在历史上统统处于私秘状态,使其传承受到了很大阻碍,以至绝迹,书法也如此,仅就执笔方法这一点而论,便可见一斑。





试看现今留存的大量的书法典籍中,魏晋之前在执笔方法上未见论述,而魏晋后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苏东坡的“执笔无定法”到赵孟緁的“用笔千古不易”,众多大书法家的论争所要印证的实际上便是失传的艺术私秘。更有甚者,钟繇为了学习蔡邕的笔法竟掘取了蔡邕的坟茔,这种私秘的执笔真的如此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试想,王羲之59岁便离开了人世,王献之43岁也命归黄泉,而他们的作品逾千年而无人能及,后世的书法家有些是双倍甚至三倍于他们的年龄,孜孜用功仍不能望其项背,原因何在?我不相信天才,江山代有才人出,然而二王终不能逾越,这便是私秘的技术层面中断,而非后人无二王之才。二王时期的特有执笔方法,应该可使学习者在短暂的时日中迅速达到二王法帖的高度。似乎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文化并不那么热爱,往往随手遗弃,大概得来太容易了。


作者简介:
宋唯源,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得益于叶浅予等众多艺术前辈的悉心教导。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诗词、古书画鉴定均有极高造诣,并精研古琴,京剧。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入典名人。曾游历海外十年,对西方艺术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对移民海外的众多中国画前辈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和探究。确认了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的准确定位。他所提出的"中国画血统论"在当今美术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画教育领域声名斐然,他所创立的“艺术黄埔”美术教育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复兴和推展意义重大,弟子学生桃李天下。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附吴昌硕高清绘画欣赏

▲吴昌硕丨花卉


▲吴昌硕丨花卉


▲吴昌硕 丨梅石图


▲吴昌硕丨花卉


▲吴昌硕丨花卉



▲吴昌硕 丨梅花图丨上海博物馆藏


▲吴昌硕丨葫芦



清 吴昌硕 徐园秋色书画一堂



吴昌硕《延年益寿》



吴昌硕《菊石图》1917年作











吴昌硕 茅檐风色



吴昌硕  篱菊图



吴昌硕 真龙



吴昌硕  珊瑚枝



吴昌硕《荷塘清趣》



吴昌硕   春风满庭图



吴昌硕《苍柯翠竹》



吴昌硕《彩霞笼住海珊瑚》



吴昌硕  桃寿千年



吴昌硕《杏花春雨江南》



吴昌硕 富贵眉寿图



吴昌硕《傲霜》



吴昌硕  天竺顽石



吴昌硕 菊石图 



吴昌硕  芍药 



吴昌硕  香骚遗意



吴昌硕  枇杷凤仙花



 吴昌硕 曼倩媮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