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松美术馆与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联合推出博物馆日直播周第一场「如何用青年艺术定义未来」线上直播研讨。
本场线上研讨由松美术馆副馆长李克非、青年策展人黄浩立、「轻/松计划」合作艺术家吴谦、王大广以及雅昌艺术网主笔陈耀杰共同呈现。以线上直播的形式,研讨展览和疫情之下机构和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松美术馆如何用青年艺术定义未来。
研讨精选
主持人/陈耀杰:
由于疫情阻隔,北京许多文化场馆现在都处于闭馆状态,很多展览我们无法去到现场观看。
松美术馆在5月1日开幕的「轻/松计划」最新一期的展览“共感”目前也是处于无法到场观看的状态,于是我们以线上直播研讨的方式,谈一谈展览以及疫情之下机构和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
陈 耀 杰
雅昌艺术网主笔
Part.1:关于「轻/松计划」
主持人/陈耀杰:
首先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松美术馆「轻/松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李克非:
「轻/松计划」是松美术馆一直在做的项目,最初的设置是产出与主展厅展览具有相关性的项目内容。新团队接手之后,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思考和讨论,从美术馆的角度出发,「轻/松计划」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支持青年艺术家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将其保留,且与主展厅展览分离开来,以相对独立的项目来定位。
对于松美术馆而言,最理想的效果是把「轻/松计划」打造成一个具备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平台,能够成为青年一代艺术家们成长的支持者和见证者。
李 克 非
松美术馆副馆长
主持人/陈耀杰:
最新一期的展览项目“共感”,也是选择了几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在艺术家选择上的考量是什么?
李克非:
社会对艺术家这个身份是有期待的。艺术家与大众的交流,更多层面需要通过作品来传递,所以作品是不是足够的真诚,是不是能够打动人,是不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启发,这是对艺术家的要求。对青年艺术家来说,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当代艺术是一个很强调创造性的领域,艺术家视野的广度和高度,是支撑艺术行业未来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同时我们不只是要给青年艺术家一些机会,也要给青年策展人一些机会,策展人也是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是重要的学术支持和研究方向的主导者。我们从很多优秀的青年策展人中选出了浩立来制定我们本期项目的研究方向以及主题。
Part.2:关于“共感”
主持人/陈耀杰:
有了解到「轻/松计划」最新一期的主题“共感”,其实也是和当下的疫情状况相关,策展人黄浩立可否为我们阐释一下本次的主题“共感”?
黄浩立:
在我自己的策展理念或者说以往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个人更侧重于学术上的探索。那么“共感”的概念,不论是从它自身的词源学还是哲学意义上,甚至从社会学的流变过程当中,“共感”从“共情”到“通感”之后,在整个权力话语的迭代过程中具有一种内在的反叛性。基于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共感”刚好在当下的社会形态,甚至在当下的世界本身状况中,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的姿态。
黄 浩 立
青年策展人
由于需要考虑到艺术家作品本身的特性,还有作品如何去反映和表达我本身所设定的这个概念?又如何和松美术馆的空间形成对应关系?最终敲定以一个空间两个向度对当代艺术创作的语汇进行结构化的阐释。
后疫情时代,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共感”概念和状态出发,寻找一种可以连通自我生命和世界、和自然、和所有一切事物对话的可能性。
Part.3:关于当下的状态
主持人/陈耀杰:
疫情从2020年持续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作为机构的运营人、策展人、艺术家,当下的疫情状况对于各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位又是如何在运营上或创作上做出调整的呢?
李克非:
我们美术馆目前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场馆和作品的维护,当前展览的运营和推广,后续展览的筹划和准备。目前来讲最大的影响在于,线上的推广是无法还原和取代线下的展厅的,包括作品本身的质感和它与展厅的联系,还有整体呈现的设计都是无法去到馆里进行实际感受的,这方面有些许的无奈。
我们目前也是保持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期待着能够尽快跟观众们见面,同时对于当前的状况做最充足的准备,做好眼前的工作和未来的规划。
黄浩立:
这次的项目作为策展本身的诉求来说,我后期是一直被封控在学校的状态,而当我无法去到场馆却又想要呈现一种效果,其实是很难去达成内心中理想化的一个构成的。回归到受众本身,如果观众无法来到展览现场,形成一种互动和交流甚至一种反馈的时候,那么作品本身的意义也是很难去呈现和展开的。
基于我个体的一种生命体验来讲,现在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写作,包括一些哲学类以及社会学类更多层面上的书目的扩充和研读,这些是对于我来说另一种合理化的行进方式。
吴 谦
青年艺术家
吴谦:
疫情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因祸得福的事情,因为这种交通还有出行的束缚是前所未有的,这三年在家里创作的时间更多了,我也让自己尽量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创作。在风格和技法上也在不断地锤炼和磨合,所以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收获。
但是就今年来讲,我无法在这种不确定的境况下制定任何个展计划,还有就是不管任何展览,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引导公众来到展览空间进行观展,这是我个人感觉比较遗憾的方面。
心态上,我还是采取面对、转换和化解的心态,尽我们的所能在疫情期间正常地去创作去工作,这就是我的想法。
王 大 广
青年艺术家
王大广:
疫情的反复让我们无法不去重视它,最初第一波疫情状况稍见平稳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去到了动物园,去画那些同样被打破常态化的动物,也引发了我个人的思考,就是人们是否还记得疫情之前常态的样子?疫情前后的状态哪一个才是我们未来的常态?
对于刚才有老师提到的关于调整心态,我还是挺有感触的,因为我09年毕业至今,也是做了很多的创作,但是一直没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分类。以前我不太会往这方面去想,但是回头进行梳理的时候,就实现了创作者到旁观者的转变,包括会意识到这些大量创作的力量,并且让我形成了新的想法和信念,以及对后续创作的帮助和影响。
主持人/陈耀杰:
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松美术馆的「轻/松计划」以及当下机构、策展人以及艺术家的状态和面临的问题,共同期待我们线下观展的那一天。
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研讨回放
特别鸣谢
雅昌艺术网
暂停营业通知
为配合防疫政策相关要求,松美术馆当前仍在闭馆,开馆信息将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敬请关注。
2022「轻/松计划」第1期“共感”联合在艺APP共同推出“云端展厅”线上特别呈现!
扫描左侧二维码 线上看展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