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主义建筑抽象美化,高效率原则与传统地方建筑手工技艺,气候适应性,民间艺术等特性的冲突与交融中。
近年来,中国的本土建筑师一直致力于探索"现代建筑地域化"的这一命题,通过回归、寻找与拾取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探求空间与建筑的本质意义。渐渐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建筑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地域色彩。
01
本案例是基于四合院不改变,注重内部变化的案例。可以看到在本案例中建筑的构造并没有多少变化。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但是在本案例中,不是用青石,而是用了一些白色鹅卵石,增加了院内观赏空间,给人一种简洁,干净的感觉。
02
建筑外墙并未直接采用大面积白墙,设计师用竹子开模、打样,再用水泥纤维和钢筋混凝土预制了一款竹节板。
竹节板干挂在建筑外立面上,凹凸起伏的层次感别有生趣,同时也对建筑起到保温作用。
这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回到自然中去,去寻找不同的感觉,自我的提高,回到内在的契机,就像中国画一般的徽派小城里,用一座酒店在当代与传统之间找到了灵感的最佳契合点,为向往自然山居与建筑文化的旅人增添了一处最佳目的地。
在材料上原本基础空间的基本变化不改变,保护传统建筑风貌,最大化平衡传统建筑与现代需求间的冲突且减少现代材料带来的异质感。能最大化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结构与立面材料。
在打造的客房的屋子则使用钢筋混泥土,客房的建造过程中,轻与重不存在对立,而是互相成就。
因为场地施工难度,客房原计划通过钢结构预制生产实现一种轻盈的未来感,但在极低的造价条件下,通过与当地施工人员沟通,最终还是调整成虽显沉重,但价格便宜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空间划分上,和原来的有所区分,把村民当代生活中需要的现代化厕所、厨房、农具储存等生活功能作为一个空间体块植入原有建筑的架空层及一侧,同时留出部分架空区域,为村民避雨、遮阴、社交、停车等日常需求提供场所。
屋顶空间延续村落风貌增加坡屋顶,同时也提供了通风遮雨的屋顶晾晒区,最后,也希望通过增设太阳能光伏板的方式,为村落带来绿色清洁的能源。
04
建筑形象功能就与符号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案建造场所是一片大草原,设计师蒙古包中寻求灵感,其中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却是草原的图腾。
我们以传统的蒙古包为母题,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向传统精神致敬。
通过地域性的传统建筑将其现代化的演绎,形成和谐而又有特色的造型,融入当地环境。
结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