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2077字
图片总数:25张
引言:信息时代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数字产业为载体,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与传播踵事增华,同时加强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01
北京中轴线
Design by: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文物局
“数字中轴”项目是由北京文物局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手发起,借助多种数字化手段,共同打造生动的数字中轴展陈空间,意在探索数字化技术助力中轴线保护传承的新范式。采用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一线一中轴的设计理念,细致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多个核心版块,并以九个跨时空展界面,立体鲜活地再现北京老城印象,为用户沉浸式展现文化遗产魅力。
在交互逻辑的设置中,采用“一步一洞天”的交互巧思、希望观众在浏览过程中能有别有洞天的交互体验。
“一线一中轴”则是将中轴元素融入整体设计中,让观众在浏览官网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中轴理念,形成深刻认知。
观众既可以“云参观”中轴线上的皇家宫苑和市井民俗,还可以听城市管理和礼仪祭祀等相关知识的“云解说”。
在市井民俗中,以从钟鼓楼申请到的老北京的吆喝声为线索,结合手绘古画还原当年市井民俗的烟火气。“硬面饽饽”“冰糖葫芦”“酸甜豆汁”“蜜枣粽子”这些留存下来的声音档案,鲜活地再现了繁荣热闹的北京印象,为观众带来新鲜的声音体验。
另外,官网还将上线“时空舱”4D时空产品。通过腾讯数字孪生、云渲染等技术重点打造的“北京中轴线时空舱”4D时空产品(3D数字孪生空间+时间维度),未来将发挥空间信息、云计算、大数据、虚幻5引擎等前沿技术的力量,通过4D时空再现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展示中轴线700年来延续不断的脉络变迁,并用故事详解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规划由来。
02
听见数字山河
Design by:腾讯游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听见数字山河是腾讯游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学术指导下,对文物级民族乐器和珍贵乐音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活化的项目,将以游戏音频设计及算法能力,数字化存储中国珍贵传统器乐的乐音、乐谱,在音色采集保存、古乐谱研究等方面展开保护和科普工作。
项目第一期重点围绕编钟、古琴的标准化模式展开探索。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编钟乐团的支持下,腾讯游戏NExT Studios音频团队制作了完整的编钟音源,包括64个钟体正击和侧击位,总计613条有效单音音源。在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的指导下,对于古琴音色的采样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试录入49种常用指法技法,产出2996条音源。为让传统器乐更好地走进当下生活,项目启动了“古乐疗愈”特别策划,邀约国乐大师冯满天领衔,多领域音乐家参与,基于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音色采样,进行多元风格的创作,和腾讯游戏联合出品“古乐疗愈”音乐特辑。整张专辑包含6部作品、9支单曲,涵盖了编钟(数字音源)、阮咸、钢琴、电吉他、电子合成器等多种器乐。公众可在传统器乐的跨界作品里,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重获内心的平静。
为连接更广泛的用户,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数字音源被植入“传统器乐数字化”小程序中,在“奏”板块,用户可动手“敲响”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听见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的声音。同时,在古琴文化的普及上,小程序中根据古琴减字谱以指法为核心的特点,尝试将谱字对应音高进行切片化呈现,为大家普及了古琴的记写方式、记写理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小程序还以游戏为媒,在古乐文化与年轻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曲中境”版块和游戏《曲中剑》合作,基于横版音乐游戏的操作模式和激励机制,构建出一个古色古香的音乐世界,用户将操纵游戏中的人物,去弹奏由《天涯明月刀》基于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音源创作的音乐作品《龙池宴乐》,沉浸式感受传统器乐的魅力。
03
《清明上河图》沉浸特展
Design by:聚象科技
展览以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为中心主题,分设“得意江山在眼中(图文展厅)”“穿越浮光叠重彩(重彩山水)”“最是红尘富贵地(古集市)”“驼铃扬帆越千年(丝路展厅)”“赏心乐事谁家院(互动展厅)”“月门云径鹿鹤鸣(户外中庭)”等主题展区,将画中的市集置景于现实中,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漫游清明上河图中的坊间,阅赏古代城市生活百态。
展览借助数字技术对原画中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和市井文化进行“再次还原”,给传统古画仇英版《清明上河图》长卷赋予鲜活的生命,还原苏州十二时辰的繁荣盛世,游览者身临其境漫游清明上河图中的坊间,白天放纸鸢,晚上赏天灯,观赏到古苏州有日升日落、天昏天明。
聚象科技打造的全息AI动态长卷《清明上河图》 全息投影巨幕长25.8米、高3.5米,采用动作捕捉技术,捕捉真人演员的动作特征,与虚拟人物的三维模型进行绑定,深度还原画中人物的运动轨迹,使得画中1300多个人物鲜活生动起来,会走、会跑、会跳,有自己的生活,让其栩栩如生。
素材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sa81FWEk1musE3uDZ-B68Q
2.https://mp.weixin.qq.com/s/W3rItMnr3VNV0ObgRJpssw
3.https://mp.weixin.qq.com/s/haACiJl6ur-VeEHVOBQIZw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