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代背景
02
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无论是书还是建筑,都无疑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巴黎圣母院追求有限物质的超越和无限的精神。哥特式自由的飞扶壁以及立柱汇于尖顶的形式与基督教的内在精神一致,体现出心灵对有限存在的超越和主体与上帝的和解。
这种对有限的超越形成哥特建筑最为突出的特征,而这种对无线精神的追索正是浪漫主义的内在需求与动力。
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征与自然主义相关,即对自然事物本真的热爱。巴黎圣母院既能感应自然中的美与善,也能坦然接受丑与恶。
区别于希腊雕塑所固守的完美主义,哥特式的雕塑是一种真正的写实。工匠们不会把国王刻画成神,也不会把圣徒美化成天使,雕刻家在赋予他们王威与神性的同时也呈现了他们的平庸与缺陷。
雨果在写作中也包含着自然的真实。在书中,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却有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克洛德虽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卑鄙丑陋。
“丑就在美的近旁,畸形靠近完美,粗俗藏在高雅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同在。”雨果用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缔造出一个现实又梦幻的世界。
03
建筑、文学与人
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或推而广之,那个时代里人的命运,是与巴黎圣母院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巴黎圣母院其实也是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
可以说,是雨果给这座冰冷的建筑物注进了血液和灵魂,使得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像是一个生命。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小说的场景,是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的环境;它更塑造了人物,展示了人性。巴黎圣母院因为有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自己也有了灵动的生命。
04
结语
巴黎圣母院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我们从中窥见:无论是文字还是建筑,它们都真实地表达自我,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变迁。
很喜欢阮庆岳先生说的一段话:“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时响应的建筑。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
“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建筑与文学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他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参考文献:
[1]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2]阮庆岳.开门见山色:文学与建筑相问.
[3]李薇. 《巴黎圣母院》:文学视野中的建筑
[4]刘怡.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5]崔盈华,张磊夫. 社会转型视域下建筑与文学共通性研究----以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为例
[6]鲍赞巴克,索莱尔斯. 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的对话
文字:桉楠
编辑:桉楠
微信:blunt5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