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遇“建”:巴黎圣母院

书中遇“建”:巴黎圣母院

在艺术史中,建筑与文学两种艺术形态始终是相互影响的,建筑有时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雨果曾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宏伟的石头交响乐”,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对建筑专门的描写就有三卷之多。在书中的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暗示着一个动荡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下人的命运。
 
本文希望从文学与建筑相交的节点出发,以《巴黎圣母院》为切入点,试图寻找文学与建筑更深层次的联结。



01

时代背景


哥特建筑产生于11世纪西欧进入封建化过程的社会转型期,欧洲各地区政权崛起,经济发展,试图摆脱强大的罗马教会的制约。哥特建筑作为区域性王权的象征,成为新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地标。


哥特建筑从坚固、实用、朴实严谨的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却展现出夸张奇特、纤巧华丽的风格。哥特教堂以一种外在的凝固形式反映西欧进入基督教统治期人内心激荡的超验感受,精神在自我超越的迷狂中沿着高耸入云的穹顶飞升到天国,使人的灵魂在哥特教堂的 “炼狱”中净化升华。

 


哥特文学与哥特建筑有着深刻联结,哥特复兴式建筑与浪漫主义运动是哥特文学流行的动因。哥特式小说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后流行于西方。文学中夸张的情感、不切实际的想象、虚幻的幽灵鬼怪,颠覆了崇尚秩序与理性的时代。
 
正如德文德拉•瓦尔马感慨道:“哥特小说唤起的感受无异于哥特教堂在中世纪人中激起的情感。”


哥特文学通过时空的异位在中世纪建筑中寻找碾压冰冷理性的途径,哥特建筑冷峻幽暗的风格在文学中得以延伸。哥特式建筑本身也作为象征构架在哥特文学文本中复制。



02

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无论是书还是建筑,都无疑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巴黎圣母院追求有限物质的超越和无限的精神。哥特式自由的飞扶壁以及立柱汇于尖顶的形式与基督教的内在精神一致,体现出心灵对有限存在的超越和主体与上帝的和解。


这种对有限的超越形成哥特建筑最为突出的特征,而这种对无线精神的追索正是浪漫主义的内在需求与动力。

 

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征与自然主义相关,即对自然事物本真的热爱。巴黎圣母院既能感应自然中的美与善,也能坦然接受丑与恶。


区别于希腊雕塑所固守的完美主义,哥特式的雕塑是一种真正的写实。工匠们不会把国王刻画成神,也不会把圣徒美化成天使,雕刻家在赋予他们王威与神性的同时也呈现了他们的平庸与缺陷。

 

雨果在写作中也包含着自然的真实。在书中,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却有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克洛德虽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卑鄙丑陋。


“丑就在美的近旁,畸形靠近完美,粗俗藏在高雅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同在。”雨果用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缔造出一个现实又梦幻的世界。

 

无论是真实世界的建筑,还是雨果笔下的文字,他们都炽热地表达了浪漫主义,真实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善与恶,美与丑。他们用感情、直觉、冲动与热情,信仰、激情、诗意与冲突,傲然自得地超乎于规矩平凡的事物之上。
 

建筑与书,作为浪漫主义的载体,向世人描绘出对原始神秘的崇尚,对狂野幻想的膜拜,对自然上帝的虔诚以及对宿命人生的感慨。而浪漫主义,作为书与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特别的标签



03

建筑、文学与人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以诗般的语言称赞这座宏伟的建筑物,它就像一个庄严肃穆、壮丽而神秘的生命之物屹立于巴黎市中心,俯视和见证着人们平凡又戏剧的生活,以及眼前所发生的这场宿命式的悲剧。


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或推而广之,那个时代里人的命运,是与巴黎圣母院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巴黎圣母院其实也是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

 

可以说,是雨果给这座冰冷的建筑物注进了血液和灵魂,使得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像是一个生命。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小说的场景,是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的环境;它更塑造了人物,展示了人性。巴黎圣母院因为有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自己也有了灵动的生命。

 

安德烈·莫洛哑曾经说:“像在素描中那样,雨果对无生命的东西既能爱也能恨,他能赋予某座教堂,某个城市甚至一个绞架以惊人的生命。”


雨果不仅再现了真实的圣母院,更加创造出一个更为动人的心灵的圣母院,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弱小,惩罚罪恶,悲叹人们的命运。



04

结语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文学会杀死建筑。”这句看起来既像对未来的预言,又像是局限于时代的谬论,常常被人们所讨论。


但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我们去到巴黎圣母院,看到塔楼里的大钟,依然会想起卡莫西多;而我们翻开《巴黎圣母院》,也会浮现塞纳河畔的浪漫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无疑构筑起书中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这本书,也为巴黎圣母院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巴黎圣母院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我们从中窥见:无论是文字还是建筑,它们都真实地表达自我,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变迁。

 

很喜欢阮庆岳先生说的一段话:“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时响应的建筑。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

 

“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建筑与文学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他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参考文献:

[1]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2]阮庆岳.开门见山色:文学与建筑相问.

[3]李薇. 《巴黎圣母院》:文学视野中的建筑

[4]刘怡. 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5]崔盈华,张磊夫. 社会转型视域下建筑与文学共通性研究----以哥特、巴洛克建筑与文学为例

[6]鲍赞巴克,索莱尔斯. 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的对话


文字:桉楠

编辑:桉楠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