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

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

今天推荐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家的模样》,里面有一个章节讲关于收纳的,话说,家居设计和收纳息息相关,收纳不仅是如何布置,还体现出居住者此时此刻的心境和生活观。

文章中有这么一个观点,足够就好。其实这些年我也在琢磨这件事儿,我的家里需要什么?

毕业后开始工作创业,刚开始挣钱儿那会儿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琳琅满目的广告所吸引了去,开始不停的购物,家里被堆积如山的冗余之物所包围。再后来开始问自己,到底需要这么多东西吗?满柜子的衣服我真的开心吗?我突然发现衣柜简单一点反而心里更加清明舒坦,于是就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简生活,一年到头几乎不再买衣服,每天忙于收拾并且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近乎空无一物,然后享受收拾完之后内心的宁静舒适。看到屋子稍有杂乱,就感觉强迫症犯了一样,急着去收拾。现在回想,那时并没有太放松和从容。我和爸妈还有孩子一起住,很突然的我爸爸离开了我,那段时间,我内心的触动很大。我跟妈妈觉得房子里面忽然变的空落落的,就开始尝试把屋子布置的温馨一些,稍稍置办一点点装饰,比如地毯和一些有生机的植物,还买了几件彩色的衣服,目的是为了让心情好起来。直至如今,觉得家里的物品不多不少,刚刚好。

家居收纳,一味的追求极简,就成了做作,成了刻意而为之。也不要肆无忌惮的买买买,喜欢购物看起来没有错,但这样并不会带来内心的快乐。我记得罗翔说过一句话,“你看似获得了自由,其实只不过沦为了欲望的奴隶。” 

正如文中所讲,收纳此事,真真是“足够就好”。即使略有不足,也往往成为一种修行,砥砺自己得能一次次及时面对、正视人生里生活里居家里的真正轻重缓急,不为无谓的贪婪软弱所限囿奴役。

“足够就好”是一个复杂的人生命题。舍与得的过程,是一次次审视自己内心的过程,也是面对贪婪欲望、迎接心灵敞开和自由的过程。透过练习“足够就好”,逐渐的把房间营造成一个心灵道场。

我是很多年前看到这本书,那时候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这么过年过去,再回头看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也赞叹作者的智慧,再此分享出来给大家。

文:净依一

《家的模样》叶怡兰

我始终认为,居家设计规划的大多数课题,都和收纳有关。
虽说每每提及此,都难免引来一阵惊诧:“有这么夸张吗?”然而在我看来,所谓收纳,意指日常所需所用的所有对象该如何安放一如此细想,还真的整宅里几乎大小物事尽皆悉数囊括。
而在此必须承认的是,数十年人生里,我好像直到这回家居全面改造后,才算是真正开始些许懂得收纳。也许是工作上太过严谨,轮到日常生活频道,从小到大总是迷糊懒散率性多过条理积极章法。所以自有记忆以来,住处总是一派“写意”,东西用过漫不经心随手一放,下回要用时再来翻箱倒箧漫无目的查找。
尤其从事编辑与写作工作后,大批数据加上原本就一年年以倍数速度成长的藏书,导致灾情更加泛滥;即使确实越来越觉得负担,但不知为何,却仍旧无法建立起有逻辑有系统的积极聪明收纳习性。
后来,出乎意料,竟然是旅行一点一点改变了我。
多年来风尘仆仆到处走,且其中许多都颇紧凑奔忙,渐渐养成了以最高效率面对每一细节分秒的习惯。
行李打包必得严严实实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全无任何冗赘浪费。一抵达旅馆进入客房,全房拍完照做完记录后,立即开箱将所需对象依停留天数与功能用度所需,审慎房间各处一一归位,并同步配合调整房内家具摆设位置坐向。务求在第一时间从身到心全数安顿妥当,以能彻底放松休憩,整备力气面对接下来未知的旅程与挑战。
如此,多年“训练”下来,着实越来越有深刻体悟:是的,对旅人而言,真正维持日常基本所需对象其实远比想象中少;甚至拥有得少、负载得少,反而还更自由开阔。
然后,对象少,再加上有秩序有逻辑地置放,触目可见唾手可得,日夕晨昏作息之起坐睡眠盥沐言动便开始缓慢从容有余裕,自然而然便能安适舒坦。
遂而,我之看待收纳,从此有了全新的角度和眼光。

于是,2012年底全面开启的住宅翻修改造,成为我的人生收纳历程的重要分水岭;刚刚好,以此作为一次告别与重整,从头贯彻这许多年来逐步凝聚清明的收纳心得与计划。


家里想来极少纯粹美观的装饰品,因为始终认为,各种寻常生活对象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01 第一步是“舍”
第一步是“舍”。宛若壮士断腕,细细检视既有书籍数据餐具工具文具道具衣物杂物,若非绝对必要无可替代不可或缺便断然割舍,能捐就捐能卖就卖,其余一律扔弃,一口气至少挥别大半…...果然从来都说“舍”才是最好的收纳,刹那轻松不少。
02 足够就好
另一领悟是“少即是多”。早年,我也曾经盲目服膺过这世间所普遍抱持的收纳空间至上的观念,以为只要预算和空间容许,无论如何越多越好。
就此迎来了一个橱柜之家,储藏室居于全宅正中央,四面延伸出去,可见不可见处处皆是橱柜。
不料结局无比惨痛一到最后,几乎每一橱每一柜都塞了个满满,且直到迁出前一一清点方才讶然发现,比例绝高,都是早已抛诸脑后忘个精光的冗赘无用之物。
让我顿时警醒,过多的收纳与储藏空间其实是一种魔障,诱引你不知不觉蒙了眼目迷了心智,禁不住开始累积不必要的东西,弱化了断舍离的决心与能力。
实际上,收纳此事,真真是“足够就好”。即使略有不足,也往往成为一种修行,砥砺自己得能一次次及时面对、正视人生里生活里居家里的真正轻重缓急,不为无谓的贪婪软弱所限囿奴役。
所以这回,收纳版图有了明显的消长:划给厨房与书的空间增加了,贮放衣物与其他杂物的位置相对大幅缩减...明确反映了我的此刻生活景况与期待,以及面对物、面对欲望的决心。
03 各安其位
然后在设计上,则贯彻“各安其位”原则,属于何处、会在哪处用到,厨房归厨房、书房归书房、起居室归起居室、卧室归卧室、浴室归浴室、玄关归玄关......性质上功能上该是哪里的东西就一定只在该处或近处收纳。
04 触手可及
甚至更进一步做到“触手可及”一这么多年下来,太明白知晓懒怠实为人之天性,越是耗时费事便越容易苟且因循。因此,所有物件工具按照使用的频繁程度做好区分,尽量在一伸手一弯腰,最多一转身范围内便能轻易取收,才是一劳永逸之道。
05 “露与藏”的哲学
我总爱说,这是“露与藏”的哲学。从过去到现在,除了少数挂画与早年买下的旅行纪念物,我之布置家居向来极少使用纯粹美观的装饰品。所以,厨房里的锅碗瓢盘杯壶碗碟刀铲杓匙瓶罐,书房里的书册纸笔,浴室里的巾皂盆刷.我喜欢,让这种种生活里的寻常对象自自然然成为家中的风景。
但也绝非就这么全员倾巢而出,整屋子琳琅满目热热闹闹,连几个星期用不到一次的也跟着开架上一起排排站,视觉上喧哗纷乱,还徒然积灰惹尘;定然是常用者挑大梁粉墨登场,不常用者橱柜里抽屉里储藏间里整齐安静待命才好。
06 兼具美感

而既然须得自成风景,“兼具美感”则是另一心法。好在长年对此便极锱铢必较,素来家中大小对象从样貌颜色到材质形式若非百分百合心合意,便宁缺也绝不轻易放行进家门。因此,不管是露是藏,看着都颇舒服搭配合衬。


橱柜与书柜大大、衣柜鞋柜小小少少,明确反映了这些事物在我生命中的顺序与重要度。


收纳与布置合一,让日常的归位整理成为一种可以时刻徜徉其中的乐趣。

07 适度的从容随性
也因了这怡然的美感,合收纳与布置为一,日常整理清理动作于是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反射一居住一年多来,发现自己竟然一改过往的惰性,总是不自觉便开始这儿收收那儿拢拢、这边摆摆那边排排,收纳不再是须得日日奋起自律的美德,而是时刻徜徉其中的乐趣。
且既然确实乐在此中,故也不忘时时提醒自己,切勿自我要求洁癖太过,“适度保持从容随性”,偶尔容得一点不经意小小淘气般的零乱,别是另番自在生活味道。

文:叶怡兰

图:《家的模样》书中截取

作者简介


作者:叶怡兰

职业:饮食旅游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

作品:《红茶经》《家的模样》《好日好旅行》《玩味》《日日三餐,早·午·晚》等

坐标:台湾  

作为一名以“享乐”为职志的美学生活家

叶怡兰的兴趣爱好真的颇为广泛

从饮食文化到饮食制作

从品茶品酒到家居旅行

她无一不爱

同时把专研出的心得

通过写书分享给大家

在她的文字里

你总能看见生活的美好和真实享乐的真谛
-end-

~版权归作者玖雅装饰所有

~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玖雅装饰”账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玖雅装饰”(ID:jorya_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